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54)
2023(11530)
2022(10310)
2021(9662)
2020(8077)
2019(18797)
2018(18768)
2017(36970)
2016(19812)
2015(22212)
2014(22142)
2013(21987)
2012(20041)
2011(17929)
2010(17617)
2009(16137)
2008(15585)
2007(13435)
2006(11731)
2005(10151)
作者
(55894)
(46369)
(45900)
(43749)
(29638)
(22105)
(20905)
(18239)
(17797)
(16508)
(16013)
(15405)
(14515)
(14494)
(14296)
(13968)
(13909)
(13717)
(13392)
(13095)
(11434)
(11227)
(11073)
(10479)
(10300)
(10246)
(10190)
(10150)
(9212)
(9083)
学科
(81065)
经济(80967)
管理(60116)
(58411)
(47561)
企业(47561)
方法(42564)
数学(37371)
数学方法(37029)
(22430)
(21768)
中国(19664)
业经(17723)
(16811)
农业(15736)
地方(15116)
(14569)
财务(14506)
财务管理(14476)
理论(13877)
企业财务(13871)
(13776)
贸易(13771)
(13326)
(13035)
(12686)
技术(12673)
环境(12020)
(11045)
银行(11004)
机构
大学(284263)
学院(279399)
管理(118979)
(111366)
经济(109094)
理学(104363)
理学院(103298)
管理学(101684)
管理学院(101174)
研究(86827)
中国(63915)
(59352)
科学(53147)
(50598)
(42439)
业大(42220)
财经(42012)
(41624)
中心(40569)
(38698)
(38387)
研究所(38045)
北京(37214)
(36326)
师范(36034)
经济学(33199)
农业(33085)
(31780)
财经大学(31614)
(31319)
基金
项目(198268)
科学(157135)
基金(146285)
研究(145939)
(126215)
国家(125174)
科学基金(109308)
社会(92783)
社会科(87989)
社会科学(87968)
基金项目(78457)
(75691)
自然(71647)
自然科(70005)
自然科学(69993)
自然科学基金(68774)
教育(67024)
(63828)
资助(60480)
编号(60340)
成果(48597)
(44544)
重点(43000)
(40785)
(40324)
课题(39297)
教育部(38884)
人文(38370)
国家社会(38126)
科研(37939)
期刊
(112069)
经济(112069)
研究(79312)
中国(48392)
学报(43687)
管理(40249)
科学(39227)
(37465)
(37041)
大学(33151)
学学(30796)
教育(29534)
农业(25802)
技术(23200)
(21998)
金融(21998)
财经(20209)
图书(19671)
业经(18352)
经济研究(17971)
(16989)
理论(15737)
问题(14722)
实践(14650)
(14650)
情报(14381)
技术经济(13619)
科技(13136)
书馆(12858)
图书馆(12858)
共检索到390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延晖  梁丽婷  刘百灵  
用户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移动社交中LBS等服务引起较大隐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因此有必要研究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文章根据隐私计算理论,从用户价值角度提出相关假设,构建影响移动社交用户隐私风险信念、隐私保护信念以及信息披露意愿的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对理论模型及其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娱乐性补偿、信息补偿正向影响隐私风险信念,娱乐性补偿负向影响隐私保护信念,信息补偿和资金补偿对用户的隐私保护信念有正面影响,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受隐私风险信念、隐私保护信念、娱乐性补偿和资金补偿的影响。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兰晓霞  
基于隐私计算和信任的视角,本研究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搜集了185份有效样本,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感知收益(社交收益和功利收益)以及信任(对成员的信任以及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秋阳  琚春华  鲍福光  
[目的/意义]探索和验证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行为与隐私关注之间随时间推移的阶段性关系。结合现有的信念更新理论,提出了一种隐私权衡模型,分别对用户在接触新的移动社交网络的三个阶段(使用前、使用初期、持续使用),用户感知利益和隐私关注关系以及其自我披露意愿进行探索。[方法/过程]融入隐私权衡理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自我披露意愿进行了探究。通过调研512个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有效样本分三阶段进行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并检验中介效应。[结果/结论]实验结论显示:感知利益对用户使用和自我披露有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两者则有负向影响,这种影响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加深;值得关注的是用户使用作为中介变量会放大其他变量对用户披露的影响。自我披露对用户后期感知利益有较大的正向影响,用户使用对其后期的隐私关注会有较大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波  郑羽莎  刘鹏远  李春好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倬  赵红  臧国全  王宗水  
[目的/意义]通过风险计算和隐私计算来衡量感知收益与感知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消费者制定隐私信息披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风险计算和隐私计算两个视角出发,对消费者在社交商务情景中的隐私信息披露意愿进行研究,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提出的双重隐私计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隐私计算是影响消费者隐私披露意愿的主要衡量因素;消费者对隐私的威胁评估正向影响其对隐私的感知风险;应对评估负向影响消费者对隐私披露的感知风险;隐私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消费者隐私披露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相甍甍  王晰巍  王楠阿雪  杨师郁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消费的快速发展,对移动支付中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帮助商家合理获取和利用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移动支付中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对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信任、隐私信息披露的信息环境、披露隐私信息收益对隐私信息披露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披露隐私信息风险对隐私信息披露产生负向影响,隐私信息披露意愿作为中介变量对隐私信息披露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相甍甍  王晰巍  贾若男  王雷  
[目的/意义]移动商务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评价对了解消费者个人隐私披露行为、提高平台和商家对消费者隐私信息安全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结合移动商务特点,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运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移动商务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披露的风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淘宝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消费者自身脆弱风险相对于其他指标风险性最大,移动终端脆弱风险权重分值最低;同时消费者自身安全意识淡薄所占权重最大,说明提高消费者自身的隐私安全意识是保护消费者隐私信息安全最为重要的方面。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郝乐  
[目的/意义] 网络平台通过人工智能(AI)人机交互形成用户画像进行个性化推荐已成常态,同时暴露出不当或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泄露用户隐私信息等问题。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机交互带来颠覆性影响,也为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更大的冲击与挑战。基于此,对AI人机交互用户个性化推荐中隐私信息披露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方法/过程] 文章通过对15名AI人机交互平台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编码分析,识别AI人机交互用户个性化推荐中隐私信息披露所涉及的个人信息类型和敏感信息类型,并对用户的隐私意识和影响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加强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规制及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 基于编码结果,将AI人机交互用户个性化推荐中隐私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用户因素、平台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隐私权衡因素4个维度,以此建构理论分析模型,并作为强化AI人机交互用户个性化推荐中隐私信息披露风险规制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指引。
[期刊] 征信  [作者] 章政  张丽丽  
明确广义信用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信用信息披露的边界和隐私信息的界限,对信用数据权属和流通利用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结论为:信用具有公开性和可知性特征,信用信息应满足可识别性要求;隐私是一种特殊的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披露越充分,信用制度的基础越牢固;信用行为主体和信息收集主体(平台)对信用数据具有共有产权;信用数据各类生产主体和信用行为主体均可进入市场参与信用数据交易,信用数据的流通和应用将催生多元化信用产品和信用经济业态。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朱侯  张明鑫  路永和  
隐私政策是用于告知用户其个人信息是如何被社交媒体平台采集和利用的一组条款,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用户较少阅读或几乎不读隐私政策。通过解释这一现象,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以及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建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引入主观规范、动力、阅读能力、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44份样本进行假设检验;在检验结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7个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交媒体的隐私政策进行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的内容分析。主观规范、动力、阅读能力、内容完整性和可读性均对用户的阅读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内容翔实具体、篇幅适中、表述亲切浅显的隐私政策的用户阅读率更高。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谢珍  杨九龙  
为更好了解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实现智慧图书馆用户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研究从用户视角出发,运用隐私计算理论、隐私关注理论、沟通隐私理论和行为计划理论,构建了智慧图书馆条件下用户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模型假设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感知收益、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对隐私披露意愿有显著影响,隐私关注和感知风险因素对用户隐私披露意愿影响很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百灵  夏惠敏  李延晖  
[目的/意义]针对近年来愈发严重的隐私安全问题致使用户使用移动购物时不愿意披露个人信息或披露虚假的个人信息,探索影响移动购物用户披露个人信息的关键因素,为移动购物企业更好地获得用户个人信息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与建议。[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公平理论,以用户的积极与消极态度为中介,构建了移动购物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隐私担忧作为消极态度连同积极态度信任、感知愉悦对个人信息披露意愿均有显著影响,隐私政策对信任有显著的正影响,而激励政策、互动沟通对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代沁泉   王斌清   周静虹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文本规制评估模型框架,规范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及提升协议规制评估效率。[方法/过程]首先,结合用户隐私关注研究、用户隐私保护相关法规文本、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规制研究进行规制指标提取,并在指标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规制评估框架模型;其次,基于规制框架模型,对获取的社交平台隐私协议进行分类模型训练数据的人工标注;最后,通过对部分文本数据训练,获得分类效果最好的模型参数,进而对收集到的33个社交平台用户隐私保护协议文本进行分类及规制评估。[结果/结论]社交平台用户隐私协议的规制结果显示,其存在内容缺失、内容粗糙、权责不明在内的多层问题,基于此从政策监督主体、平台、用户维度出发细化完善保护策略。[局限]人工编码和筛选有一定的主观性,选取的社交平台类型多而总量不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冯亚飞  孙永强  
[目的/意义]共有信息分享或披露作为社交网络平台用户一种常见的信息行为,在越来越普遍的同时也引发集体隐私问题。深入理解该行为对于提升用户的共有信息分享体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压力源—压力反应—应对策略—行为后果为研究框架,收集443个社交网络平台用户的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究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共有信息披露情境下的集体隐私应对策略及其行为后果。[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共有信息披露情境下,集体隐私问题作为一种压力源(个人隐私担忧、他人隐私担忧和关系隐私担忧)会使个体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个人隐私疲惫和他人隐私疲惫)。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通过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适应性应对策略和非适应性应对策略)消除负面的心理状态,而不同的应对策略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后果。适应性应对策略会导致用户的共有信息披露行为,而非适应性应对策略则会导致用户的共有信息持留行为。此外,用户的信息所有权感知能够调节其应对集体隐私压力的策略。具体来说,个人信息所有权感知增强个人隐私疲惫对适应性应对策略和非适应性应对策略的积极影响,他人信息所有权感知增强他人隐私疲惫对适应性应对策略的积极影响。在此拓展压力应对理论的理论内涵,丰富信息披露的研究情境,同时为社交平台开发者和设计者等主体提升用户的共有信息分享体验带来一些实践启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晰巍  李嘉兴  杨梦晴  赵丹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社交软件用户量的增加和功能的丰富,其用户使用过程中引发的隐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对社交软件服务商完善功能和行业部门加强对隐私安全的监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建立移动社交软件隐私安全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信息内容安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最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信息人素质和信息环境对使用态度也产生正向影响,移动社交软件使用态度对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信息技术对使用态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