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1)
- 2023(11681)
- 2022(10192)
- 2021(9727)
- 2020(8141)
- 2019(18749)
- 2018(19079)
- 2017(36280)
- 2016(19892)
- 2015(22447)
- 2014(22647)
- 2013(22062)
- 2012(20113)
- 2011(18042)
- 2010(17956)
- 2009(16228)
- 2008(15620)
- 2007(13618)
- 2006(11886)
- 2005(10184)
- 学科
- 济(74468)
- 经济(74374)
- 管理(58210)
- 业(53076)
- 企(44627)
- 企业(44627)
- 方法(35249)
- 数学(29936)
- 数学方法(29582)
- 农(20392)
- 中国(19899)
- 学(19047)
- 财(18811)
- 业经(16777)
- 地方(15079)
- 理论(14971)
- 制(14272)
- 农业(13544)
- 和(13253)
- 技术(13105)
- 贸(12501)
- 贸易(12496)
- 易(12123)
- 教育(11696)
- 务(11503)
- 财务(11429)
- 财务管理(11408)
- 环境(11225)
- 银(11149)
- 银行(11096)
- 机构
- 大学(279119)
- 学院(276495)
- 管理(112005)
- 济(103060)
- 经济(100586)
- 理学(97537)
- 理学院(96410)
- 管理学(94606)
- 管理学院(94120)
- 研究(90963)
- 中国(66088)
- 京(60056)
- 科学(59124)
- 财(46897)
- 农(45911)
- 所(45793)
- 业大(43673)
- 研究所(42094)
- 中心(41110)
- 江(39790)
- 财经(37853)
- 北京(37714)
- 范(37583)
- 师范(37169)
- 农业(36167)
- 经(34428)
- 院(33223)
- 州(32484)
- 技术(31013)
- 师范大学(30024)
- 基金
- 项目(195570)
- 科学(153042)
- 研究(142516)
- 基金(141013)
- 家(123244)
- 国家(122188)
- 科学基金(104754)
- 社会(87227)
- 社会科(82459)
- 社会科学(82437)
- 省(76911)
- 基金项目(75748)
- 自然(69637)
- 自然科(68030)
- 自然科学(68013)
- 自然科学基金(66775)
- 教育(65870)
- 划(64859)
- 编号(59113)
- 资助(57806)
- 成果(48353)
- 重点(43271)
- 部(42429)
- 创(40657)
- 发(40509)
- 课题(40405)
- 创新(37781)
- 科研(37394)
- 项目编号(36913)
- 大学(36294)
- 期刊
- 济(110938)
- 经济(110938)
- 研究(78957)
- 中国(54036)
- 学报(47203)
- 科学(42414)
- 农(41448)
- 管理(41003)
- 大学(35214)
- 教育(34644)
- 财(34407)
- 学学(32937)
- 农业(29006)
- 技术(24629)
- 融(20107)
- 金融(20107)
- 业经(18883)
- 图书(17871)
- 财经(17668)
- 经济研究(17368)
- 经(14960)
- 科技(14706)
- 业(14332)
- 理论(14242)
- 问题(14195)
- 实践(13284)
- 践(13284)
- 版(13066)
- 技术经济(12925)
- 情报(12765)
共检索到396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滢 邓春平 郭馨梅 卢奇
虚拟团队是一种重要的团队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对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梳理了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及使用的IT技术研究现状基础上,引用TMS理论视角,分析了移动社交媒体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移动社交媒体这一新兴重要媒体形式应用于虚拟团队的理论,对企业采纳移动社交媒体进行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有借鉴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然 徐小我 马琮淦
[目的/意义]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探索其助力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践行图书馆服务由"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方法/过程]设计以QQ、微信等大学生喜爱善用的在线交流媒体为工具,以"学生服务团队"、主题驱动、多方协同、用户评价等为要素,构建、组织、管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应用于一个以"汽车"为主题的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结论]实证研究和用户评价表明,以社交媒体作为工具构建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适合当下大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明红 郑洁萍 漆贤军
[目的/意义]为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以感知价值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和沉浸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过程]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488份有效问卷,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共享价值、信息质量和用户习惯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没有影响,用户习惯对感知价值与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之间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炳金 武忠
文章从移动社会化媒体知识共享、参与和用户信任的动因出发,来探索移动社会化媒体成员用户体验的影响,构建移动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体验对知识共享、参与水平和人际信任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实证研究表明,用户体验中行动体验维度和关联体验维度、参与水平和人际信任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申恩平 马凤英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的出现催生了知识分享的新通道和新机制,文章通过分析提出了社交媒体影响知识分享的作用模型,以期后续研究。[方法/过程]基于已有研究,首先阐述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非绝对一分为二,而是连续体,因此社交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知识的分享。然后根据社会存在/媒介丰富度、自我呈现/自我表露两个变量分析了社交媒体的分类。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促进知识的编码和传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供真正支持和促进知识分享的环境3个方面阐述了社交媒体对知识分享的作用。然后浅谈了在社交媒体中分享知识的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知识分享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毛太田 刘捷 毛俊博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平台老年用户应对虚假信息的情感和行为表征差异,为相关平台或服务机构深入了解用户特征、准确把握用户类型、精准开展帮扶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通过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借助扎根理论抽取要素标签并结合应对理论构建用户画像概念模型,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4类具有显著差异特征的用户群体画像类型。[结果/结论 ]根据各项标签特征将移动社交媒体老年用户虚假信息应对行为画像类型分为冷静求证型、担忧关注型、行为替代型和忽略回避型4类,不同类型用户群体在压力感知和应对表现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郭宇 王晰巍 李婧雯 段其姗
[目的/意义]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移动学习的特点,研究移动学习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的现状,引导移动客户端更好地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方法/过程]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Amos21.0从个体移动学习态度、个体移动学习的主观规范和移动学习过程感知信息可控性3者和谐发展的角度,对提出的影响因子、移动学习信息共享意图和移动学习信息共享行为之间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新媒体环境下个体移动学习态度、主观规范、移动学习过程感知信息可控性对移动学习信息共享意图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 信息共享行为 移动学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向纯洁 杨中华
本文以创新团队中的两类知识演化模式——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为切入点,以共享心智模式为中介,探讨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模式的影响机制。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解创新团队成员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四个需求对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两个度量维度——相似性和准确性的作用,进而研究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的不同影响程度,最终形成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机制的影响框架。其研究成果将完善移动社会化媒体以及创新团队中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为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和规范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向纯洁 杨中华
本文以创新团队中的两类知识演化模式——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为切入点,以共享心智模式为中介,探讨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模式的影响机制。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解创新团队成员使用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四个需求对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两个度量维度——相似性和准确性的作用,进而研究共享心智模式对知识整合与知识创造的不同影响程度,最终形成移动社会化媒体对创新团队中的知识演化机制的影响框架。其研究成果将完善移动社会化媒体以及创新团队中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为移动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和规范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龚立群 朱庆华 方洁
着眼于知识共享全过程,从个体、团队和组织多个层面入手,基于PLS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包括知识提供者贡献知识行为影响因素和知识接受者利用知识行为影响因素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 影响因素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牛东旗 耿丽娟 林向义 罗洪云
在对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有效性的概念;从个人、团队两个方面分析虚拟团队中影响知识共享有效性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有效性评价的输入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多粒度语言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利用C2R模型判断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相对有效性;利用DEA模型对知识共享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关键词:
虚拟团队 知识共享 有效性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少博 韩路遥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媒体APP的不断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用户移动搜索的重要平台。对社交媒体APP用户的移动搜索体验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用户移动搜索体验,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过程]基于用户完整搜索过程(如目的、动机、搜索过程、结果采纳等)设计访谈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社交媒体APP用户移动搜索体验理论框架。[结果/结论]用户个体、信息特性、系统3个主范畴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移动搜索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使用环境对用户个体产生影响,特别是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而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研究结论对社交媒体APP改善搜索功能、提升用户搜索体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孟猛 朱庆华
[目的/意义]文章旨在探究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移动社交媒体运营商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用户黏性,洞察用户真正兴趣和心理需求,培养用户习惯等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整合扩展的ECM-ISC模型、自我决定理论及习惯,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概念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设计调查问卷;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回收234份有效问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在排除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下,对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进行评估,并对研究假设和调节效应进行验证。[结果/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英 杨阁 谢彩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拥有越来越活跃的用户群体,在企业中社交媒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为探究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图、密度、中心度、网络凝聚性和网络平均距离五个方面分别对企业部门间、部门内使用社交媒体所形成的咨询网络、情感网络、情报网络、信任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企业部门间和部门内知识共享产生的有利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企业内社交媒体的合理使用、人员配置以及实现有效沟通提供对策和建议,以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社会网络 企业 知识共享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灿辉 安立仁
基于认知视角探讨了移动互联技术对组织内部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在个体认知层面,移动互联技术更多地表现出其工具性的一面,它改变了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强化了个体的知识共享动机,提升了共享能力,创造出了更多的共享机会,从而促使员工更积极地贡献和获取知识;在团队认知层面,移动互联技术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介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情境,它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形成高水平的共享心智模型,充分发挥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