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25)
2023(8075)
2022(6761)
2021(6102)
2020(5065)
2019(10998)
2018(10831)
2017(19439)
2016(11131)
2015(12006)
2014(11887)
2013(11186)
2012(10294)
2011(9225)
2010(8968)
2009(8247)
2008(7826)
2007(6864)
2006(5730)
2005(4870)
作者
(36218)
(30518)
(30036)
(28438)
(19125)
(14824)
(13376)
(12083)
(11673)
(10678)
(10511)
(10004)
(9981)
(9720)
(9514)
(9441)
(9184)
(9043)
(8792)
(8693)
(7945)
(7476)
(7412)
(6939)
(6885)
(6752)
(6712)
(6584)
(6279)
(6253)
学科
(36713)
经济(36660)
管理(28545)
(26530)
(20029)
企业(20029)
方法(16050)
数学(14238)
数学方法(14111)
(12241)
(12062)
中国(10903)
(10251)
(8627)
业经(8498)
农业(8083)
(7996)
贸易(7994)
(7741)
地方(7352)
(7219)
技术(6660)
(6630)
银行(6577)
(6421)
金融(6413)
环境(6403)
(6263)
理论(5903)
(5883)
机构
学院(153838)
大学(153533)
研究(58269)
(56096)
经济(54961)
管理(53464)
理学(47210)
理学院(46551)
管理学(45326)
管理学院(45079)
(44095)
科学(42097)
中国(40998)
农业(35681)
业大(34194)
(33030)
(32361)
研究所(30387)
中心(25493)
(24300)
农业大学(23755)
(23166)
(20995)
(20994)
(20063)
北京(19722)
财经(19672)
技术(19244)
科学院(19199)
(19032)
基金
项目(116392)
科学(89157)
基金(84018)
(79377)
国家(78759)
研究(73501)
科学基金(64485)
(47192)
社会(45945)
自然(45700)
基金项目(45188)
自然科(44689)
自然科学(44670)
自然科学基金(43861)
社会科(43479)
社会科学(43469)
(40516)
教育(33314)
资助(33227)
重点(27324)
编号(27205)
计划(26359)
(24757)
(24523)
科技(24434)
(23970)
科研(23393)
创新(23104)
(22177)
(20717)
期刊
(56690)
经济(56690)
学报(41584)
(39990)
研究(37776)
科学(31960)
中国(31078)
大学(29172)
学学(28386)
农业(27363)
(18090)
管理(17783)
(14777)
教育(13713)
业大(13434)
农业大学(11555)
(11107)
技术(10911)
(10697)
金融(10697)
业经(10592)
经济研究(10244)
科技(9480)
财经(9259)
林业(8233)
(7980)
中国农业(7819)
问题(7720)
自然(7494)
资源(7333)
共检索到216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委涛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陈晓芬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粪肥与化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粒级组成、团聚体微域空间内养分及酶活性分布的影响,为提高秸秆还田在改造中低产田中的利用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于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4年(1990—2014)的长期定位试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处理(CK)、全量秸秆还田配施粪肥(SM)、全量秸秆还田配施粪肥与氮肥(NSM)、全量秸秆还田配施粪肥与氮磷钾肥(NPKSM)。利用湿筛的方法得到5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0.25—1 MM、0.053—0.25 MM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艳文  郑圣先  廖育林  鲁艳红  谢坚  聂军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以及化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土壤采自湖南省望城无机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田小区,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氮磷钾长期平衡施用和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有利于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与CK处理相比,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处理能提高2~5mm和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可矿化氮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二者在较大粒径(2~5mm,0.5~2mm)水稳性团聚体内有机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芬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依托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已进行了2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包括9个处理:对照(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化学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化学氮磷肥(NK)和化学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采集各小区耕层土壤,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文军  彭保发  曾庆禹  王亚力  李逢喜  青志桃  
以亚热带典型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干筛法研究长期单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全氮储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5 mm的块状结构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组分,其含量比例高达65.7%~83.4%;同时,该级团聚体中全氮储量占土壤总储量的比例亦高达63.1%~82.7%,是土壤全氮储量的主要载体。随土层加深,块状结构体比例增加,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除<0.05),是更好的施肥模式,可在亚热带红壤性水稻土分布区推广应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娜  范树茂  陈梦凡  于庆  罗培宇  杨劲峰  兰宇  韩晓日  
通过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直接还田对比试验研究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转化相关酶、微生物量碳及矿质态氮的影响,为秸秆炭化还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基于等氮磷钾养分设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C)、单施秸秆(S)、氮磷钾化肥配施(NPK)、生物炭配施氮磷钾(CNPK)和秸秆配施氮磷钾(SNPK)。分别在水稻插秧前(BF)、分蘖盛期(TS)、抽穗期(HS)和成熟期(MS)研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矿质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晓芬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李忠佩  
【目的】在已有团聚体碳氮分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因素,为揭示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施肥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包括9个处理:不施肥(CK)、有机质循环(C)、氮肥(N)、氮肥+有机质循环(NC)、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有机质循环(NPKC)、氮钾肥(NK)和氮磷钾肥+1/2秸秆回田(NPKS)。运用湿筛法得到>2 mm、1—2 mm、0.25—1 mm、0.053—0.25 mm和1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快速下降,之后逐渐降低至稳定状态,而2 mm和1—2 mm团聚体中最高,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低。与对照相比,施磷肥处理(NP和NPK)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平均提高17.0%—62.1%,施有机肥处理(C、NC和NPKC)则平均提高25.0%—80.5%。>2 mm和0.25—1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分别为21.0%—42.5%和20.6%—32.7%。>0.25 mm大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转化酶活性均高于0.25 mm大团聚体转化酶活性,其中NC处理大团聚体转化酶活性最高,较对照提高46.0%—135.0%。团聚体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转化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有机碳的相关性最大。【结论】大团聚体在土壤有机碳矿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最主要因素;磷肥和有机肥的施用促进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是提高红壤性水稻土供肥能力的有效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晓伟  刘加红  戴绍明  张轲  余小芬  邱学礼  邹炳礼  杨树明  
【目的】研究黏性红壤施用不同有机物料特制的商品有机肥对烟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团聚体分布、烤烟产质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曲靖市烟区烤烟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材料,在云南曲靖红壤上,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化肥常规用量(T1, CK1),以及在施化肥常规用量70%的基础上,分别配施商品有机肥A(T2)、商品有机肥B(T3)、商品有机肥C(T4),不施肥(T5,CK2)共5个处理。【结果】与处理T1(CK1)相比,T2、T3、T4处理的土壤pH值增加0.14~0.31个单位,并提高了烟田土壤肥力,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幅为6.47%~42.79%;而施3种有机肥处理的电导率较处理T1(CK1)显著下降20.03%~26.73%。T2、T3、T4处理的中大粒径团聚体(>5 mm、2~5 mm)含量较处理T1(CK1)分别显著增加69.28%、172.67%、90.89%,粉黏粒(<0.25 mm)含量较处理T1(CK1)分别降低4.61%、13.73%、7.37%。T3、T4处理促进烟株生长明显,其叶面积系数较处理T1(CK1)分别显著增加15.55%和10.60%。与处理T1(CK1)相比,T2、T3处理的增产率分别为13.19%、9.09%,其产值较处理T1(CK1)分别显著提高25.49%、20.35%。与处理T1(CK1)相比,处理T2、T3和T4中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升高,总氮、烟碱含量降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更好。T2、T3和T4处理的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较处理T1(CK1)分别显著提高13.48%~27.46%和5.42%~17.81%。处理T2、T3、T4均能促进磷钾肥料吸收利用,以处理T3作用效果最好,处理T3磷素表观利用率和磷素生理利用率较处理T1(CK1)分别显著增加35.44%、36.07%;而处理T3钾素表观利用率与钾素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12.16%、13.08%。【结论】商品有机肥替代30%化肥有利于提高耕层土壤pH值及土壤肥力,提升烟叶产量和品质,改善烤烟氮、磷、钾肥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春增  刘小粉  李本银  王守刚  丰大清  刘祥臣  曹卫东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探讨紫云英-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团聚结构、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有机肥1 500 kg/hm2+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CK)、有机肥1 50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30 000 kg/hm2(B1)、有机肥1 50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45 000 kg/hm2(B2)和有机肥1 500 kg/hm2+紫云英翻压量60 000 kg/hm2(B3)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未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的含量,却明显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改善了土壤结构,且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随着紫云英翻压量增加,水稻生育期逐渐延长(CK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军  杨基峰  彭保发  崔京珍  
【目的】团聚体是土壤重要的物理属性,也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固存场所。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洞庭湖平原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分形特征及其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双季稻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为平台(1986—2013),运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分析对照(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和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4种处理影响下耕作层(0—20 cm)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玉红  郝兴顺  田霄鸿  陈艳龙  张春辉  陈浩  李厚华  秦宇航  赵胜利  
【目的】稻麦一年二熟轮作是汉中盆地小麦生产的最重要种植制度之一,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季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旨在揭示本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的产量及沃土效应。【方法】试验共设置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氮磷钾减量15%+秸秆还田(-15%NPKS)、氮磷钾减量30%+秸秆还田(-30%NPKS)4个处理。【结果】与秸秆不还田(NPK)相比,水稻秸秆还田处理(NPKS、-15%NPKS和-30%NPKS)均不同程度降低了0~1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其中对0~5 cm土层影响最为显著;NPKS和适量化肥减量(-15%NPKS)提高了0~15 cm土壤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OC)含量,而高量化肥减量(-30%NPKS)会降低TOC和LOC含量,还田处理均提高了15~30 cm土层有机碳(TOC)含量;秸秆还田(NPKS)及适量化肥减量(-15%NPKS)增加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幅分别达32.7%和29.0%;NPKS处理提高了蔗糖酶活性,增幅达19.8%,而化肥减量(-15%NPKS和-30%NPKS)显著降低了蔗糖酶活性,降幅分别为32.5%和10.7%。与秸秆不还田(NPK)相比,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均降低了土壤养分含量。此外,适量化肥减量(-15%NPKS)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而高量化肥减量(-30%NPKS)会显著降低小麦产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显著相关。秸秆还田与化肥氮磷钾减量15%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无负面影响。【结论】因此,稻麦轮作体系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同时氮磷钾肥减量15%措施不仅能够保证小麦季小麦稳产,而且减少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农学、经济、环境三赢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哲  孙增慧  张瑞庆  
【目的】探明添加水稻秸秆对潮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外源秸秆降解过程中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提供参考。【方法】在恒温培养箱内用潮土进行对比培养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不添加秸秆处理(对照组,CK)和土壤添加1%13C秸秆处理(试验组,Str),培养周期为120 d,通过室内对比培养试验,运用湿筛法得出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然后测定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对照组中>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差,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较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显著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团聚(P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比对照组增加了595.8%,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含量达到70.4%,成为优势粒级。添加水稻秸秆显著提高了潮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降低了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和分形维数(D)值,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明显增强,MWD、GMD与R0.25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不同培养时期试验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水稳性微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增加幅度。【结论】采取秸秆添加的方式对耕地进行保育,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增强了潮土的有机碳稳定性和固持能力,改善了潮土肥力和土壤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明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135 d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p 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培  王开峰  王凯荣  谢小立  李志国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兆猛  杨莹莹  黄丽  陈家宙  蔡崇法  
以鄂南侵蚀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花生-小麦轮作模式,在侵蚀小区实施结构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稻草覆盖、带状牧草及其组合措施,研究其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4.00、2.00~4.00、1.00~2.00、0.50~1.000、.25~0.50 mm)、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极显著地提高红壤1.00~2.00和2.00~4.00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且花生季后土壤速效K的含量明显提高,而小麦季后红壤的有机质和速效K含量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各有不同。PAM以及PAM和带状牧草组合措施能较好地提高0.50~1.00 mm水稳性团聚体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学博  樊剑波  周静  
【目的】通过沼液还田试验,探明沼液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沼液合理应用及培肥旱地红壤肥力,提升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红壤旱地2013—2014年沼液还田定位试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2O5-K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85%化学氮+15%沼液N(BS15)、70%化学氮+30%沼液N(BS30)、55%化学氮+45%沼液N(BS45)和100%沼液N(BS100),分析各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OM)、>0.25 mm机械稳定性(DR0.25)和水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