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1)
- 2023(8250)
- 2022(6837)
- 2021(6055)
- 2020(4859)
- 2019(10757)
- 2018(10149)
- 2017(18816)
- 2016(10598)
- 2015(11303)
- 2014(10854)
- 2013(10727)
- 2012(9863)
- 2011(8892)
- 2010(8551)
- 2009(7780)
- 2008(7520)
- 2007(6423)
- 2006(5616)
- 2005(4741)
- 学科
- 济(47161)
- 经济(47125)
- 管理(27960)
- 业(27452)
- 方法(19507)
- 企(19375)
- 企业(19375)
- 数学(17736)
- 数学方法(17640)
- 地方(15275)
- 农(14722)
- 学(10732)
- 中国(10725)
- 农业(10147)
- 业经(10105)
- 贸(9644)
- 贸易(9640)
- 易(9331)
- 地方经济(9102)
- 环境(8765)
- 财(8720)
- 技术(6869)
- 划(6319)
- 制(6056)
- 产业(5857)
- 和(5709)
- 融(5566)
- 金融(5565)
- 发(5497)
- 资源(5254)
- 机构
- 学院(151471)
- 大学(149217)
- 济(63001)
- 经济(62045)
- 管理(57135)
- 研究(56485)
- 理学(50969)
- 理学院(50302)
- 管理学(49410)
- 管理学院(49163)
- 中国(40418)
- 农(40229)
- 科学(39595)
- 农业(32475)
- 京(31737)
- 业大(31733)
- 所(30362)
- 研究所(28670)
- 江(27849)
- 中心(25198)
- 财(23543)
- 农业大学(21409)
- 院(20354)
- 省(19898)
- 财经(19806)
- 科学院(19562)
- 经济学(19134)
- 范(18940)
- 师范(18568)
- 经(18172)
- 基金
- 项目(116979)
- 科学(92148)
- 基金(86153)
- 家(80172)
- 国家(79555)
- 研究(76172)
- 科学基金(66459)
- 社会(50821)
- 社会科(48334)
- 社会科学(48323)
- 省(47642)
- 基金项目(46831)
- 自然(45739)
- 自然科(44641)
- 自然科学(44623)
- 自然科学基金(43829)
- 划(40134)
- 资助(33352)
- 教育(32934)
- 编号(27865)
- 重点(27621)
- 发(26802)
- 创(24796)
- 部(24756)
- 计划(24680)
- 创新(23371)
- 科研(23279)
- 科技(22507)
- 业(22298)
- 国家社会(21911)
共检索到207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雅婷 王学春 胡瑶 杨国涛 赵长坤 胡运高
【目的】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梓潼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影响。【方法】调查了秸秆不还田(BR)、秸秆覆盖还田(FR)、秸秆翻埋还田(MR)和秸秆堆沤还田(DR)4种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及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FR、MR和DR)的土壤全氮增加18.6~38.2 mg/kg,有效磷增加5.6~6.5 mg/kg,有机质含量增加0.6~2.3 g/kg;水稻、小麦、油菜、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1.1~1.3)×10~3、(0.7~0.8)×10~3、(0.3~0.5)×10~3、(0.7~1.0)×10~(3 ) kg/hm~2。DR处理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FR和MR处理,同时产量略高于FR和MR处理。水稻、油菜和玉米均在DR条件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分别较FR和MR平均增加15.6%、27.2%、32.1%;小麦在FR和DR条件下取得的经济效益相近,平均较MR高26.7%。【结论】综合分析耕层土壤培肥效果、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堆沤还田更有利于梓潼江流域水稻、油菜和玉米田的培肥和粮食生产,覆盖还田和堆沤还田均有利于小麦田的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顺贵 成春彦 武之新
本文以我国耕地问题的现状为题,论述我国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最大潜力在于开发中低产田土壤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核心是培肥地力。施肥是增强地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土壤肥力 中低产田 土壤改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张镜清 高绪科
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直接或过腹还田 )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秸秆过腹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 N贡献较大 ;耕层土壤速效 P含量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 ;耕层土壤速效 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该试验条件下 ,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量统计分析表明 ,化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其次为秸秆直接翻压还田。适宜的秸秆直接还田量、秸秆过腹还田量与化肥 N配比 (试验中每公顷用量分别为 60 0 0、1 50 0和 1 0 5kg)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 N的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为该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源和有机肥源的合理...
关键词:
玉米 旱地 土壤肥力 秸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玲 张杨珠 曾希柏 周卫军 周清 夏海螯
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结构对湖南省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土肥站1986年冬季在全省各地建立的、持续了18年的6个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点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全面提高土壤氮、磷、钾、有机质以及CEC含量,能有效调节土壤pH.秸秆还田和施用NK肥都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施用NK肥的处理比NPK肥处理平均高48.4%;秸秆还田处理比NPK肥处理平均高32.3%.施用NP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各化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总体上较为稳定,而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有...
关键词:
施肥结构 长期定位试验 土壤肥力 稻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禹池 冯文强 秦鱼生 曾祥忠 周相玉 王昌全 涂仕华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印军 李应中 尹昌斌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几大特点与几点建议陈印军李应中尹昌斌长江流域是指长江的集水区域,它涉及了我国的16个省市区;其中川、鄂、湘、赣、皖、苏、沪、浙8个省市属长江干流地区,分别代表了长江流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为此,我们以长江干流八省市作为重点探讨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慧芝 王建力 王勇 龙晓泳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 5%,上中下游依次为0. 6%、0. 8%和-0. 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 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晓云 刘念洁 Hernandez Victor Manuel
本文回顾中印两国粮食生产与肥料利用历史,并以两国主要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耕作系统为例进行比较,明确各农业耕作系统主要特征,土壤限制因子等级与缺陷,主要肥料种类(N、P、K)的偏生产效率。论文表明中国的肥料生产能力大于印度,粮食作物肥料投入水平和单产水平均高于印度。坡地、侵蚀和土壤酸性是中印6个农业耕作系统土壤常见的限制因子,水涝是中国和印度的水稻生产系统(中国低地平原系统,印度水稻系统)重要的限制因子,盐碱化是中国和印度的小麦生产系统(中国温带混作,印度水稻—小麦系统)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国土壤肥力与肥料利用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损失的影响提供基础,为中国在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亮 徐建刚 蔡北溟 蒋金亮 孙东琪
以淮河流域172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分县粮食、化肥及2010年水环境数据,采用ESDA模型、重力模型、回归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方法,分别对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重心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动态时空变化规律、耦合关系及其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的"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下游的苏北平原和皖北平原,"低-低"类型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上游的伏牛山、桐柏山和沂蒙等山区;②重心分析表明,20 a来粮食生产和化肥消费的...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化肥消费 水环境 淮河流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月贞 王吕 吴玉红 郝兴顺 张春辉 秦宇航 吴建静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对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探索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2年定位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WSN)、水稻秸秆还田(WS)、紫云英和稻秆还田(CS)、油菜秸秆和稻秆还田(RS)、毛苕子和稻秆还田(HS) 5个处理,研究紫云英、毛苕子、油菜、冬闲联合稻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各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WSN处理相比,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CS、HS和RS处理水稻产量2年平均增产14.51%,14.52%和8.49%。稻田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以CS处理最高,且均与WSN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与WSN比较,CS、RS和HS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增加70.15%~336.19%,48.57%~183.11%和57.33%~293.55%,其中C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数量比例上调,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例下调,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升高,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S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WSN处理分别增加17.69%,3.85%,35.36%和62.32%。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全氮含量,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冬季种植紫云英联合稻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酶活性,是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高效栽培种植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红乾 刘秀梅 刘光荣 李祖章 刘益仁 黄永兰 冀建华 邵彩虹 王福全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司童 毛凯伦 韦成才 袁帅 穆耀辉 王平平 张立新
为合理利用蚯蚓粪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陕南烟区化肥减施增效,改善烟田土壤质量。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CK(无肥处理)、T1(纯化肥处理)、T2(蚯蚓粪肥氮替代30%化肥氮)、T3(蚯蚓粪肥氮替代50%化肥氮)、T4(蚯蚓粪肥氮替代70%化肥氮)。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植烟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深入分析各肥力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不施肥或配施蚯蚓粪肥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较纯化肥处理(T1),无肥处理(CK)下降2. 38%,配施蚯蚓粪肥处理(T2、T3及T4)下降3. 17%~6. 35%;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T2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提升效果最佳,较CK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分别增加2. 63,1. 38,0. 99倍;有机质含量随蚯蚓粪替代比例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T4处理含量最高达22. 35 g/kg,较CK处理增加62. 07%。蚯蚓粪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生物学特性,较T1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16. 45%~37. 97%,22. 99%~34. 57%,18. 40%~28. 80%,10. 19%~19. 74%,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43. 22%~122. 35%,20. 74%~55. 87%,44. 80%~76. 64%。各肥力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土壤有机质转化能力,第二主成分代表土壤速效养分供应能力,综合模型表明,蚯蚓粪部分替换无机肥对土壤综合肥力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放线菌、真菌、酸性磷酸酶、细菌及有机质,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T4(蚯蚓粪肥氮替代70%化肥氮)最佳,T2(蚯蚓粪肥氮替代30%化肥氮)次之。
关键词:
蚯蚓粪 烤烟 土壤肥力 肥力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昌顺 李昆 马姜明 郑志新
以3年生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一个不施肥对照,运用当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土壤养分和生物指标讨论了施肥对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印楝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差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单施氮肥(处理1、处理2、处理3)和混合施肥(处理7、处理8、处理9)的当年胸径生长量均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而当年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2)合理施肥不仅可改善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酶活性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还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治印楝人工林地力衰退;(3)不同施肥处理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氮、...
关键词:
印楝 干热河谷 土壤肥力 因子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晓丽 贾志宽 肖恩时 韩清芳 聂俊峰 杨宝平 侯贤青 卫婷 高飞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不同种类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渭北旱塬进行连续2年(2007-2009年)的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以单施化肥处理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量秸秆(9 000,6 000 kg/hm2)和厩肥(22 500,11 250 kg/hm2)后,不同土层(0~20,20~40 cm)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2008年,20~40 cm土层,各有机培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增幅为26.87%~33.49%,且差异显著;各有机培肥处理2年的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40和0~20 cm土层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009年,各有机培肥处理0~20,2...
关键词:
有机培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旱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玉霞 孟春香 贾树龙 王惠敏 刘巧玲
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与土壤供氮的关系,及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基础含量能够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单施氮肥或有机物料时,土壤肥力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固氮没有明显影响,但两者配合施用时土壤微生物的固氮能力明显增强,在低肥力土壤上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土壤肥力水平 微生物量氮 生物固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