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80)
2023(8850)
2022(7463)
2021(6705)
2020(5506)
2019(12051)
2018(11888)
2017(21508)
2016(12144)
2015(13134)
2014(12932)
2013(12283)
2012(11267)
2011(10119)
2010(9884)
2009(8950)
2008(8609)
2007(7581)
2006(6491)
2005(5574)
作者
(38507)
(32425)
(32143)
(30342)
(20204)
(15814)
(14307)
(12823)
(12267)
(11212)
(11119)
(10771)
(10527)
(10162)
(10095)
(10018)
(9689)
(9598)
(9277)
(9225)
(8400)
(7949)
(7872)
(7370)
(7357)
(7069)
(7052)
(7034)
(6601)
(6596)
学科
(43414)
经济(43353)
管理(30799)
(29063)
(21393)
企业(21393)
方法(17628)
数学(15694)
数学方法(15548)
(14512)
(13145)
中国(12246)
(11470)
地方(11167)
农业(9831)
业经(9694)
(9562)
(8927)
贸易(8925)
(8610)
(7757)
环境(7568)
(7291)
(7247)
银行(7240)
金融(7239)
技术(7047)
(6929)
(6416)
财务(6396)
机构
学院(168221)
大学(167397)
研究(63611)
(63310)
经济(62017)
管理(59597)
理学(52234)
理学院(51498)
管理学(50355)
管理学院(50075)
中国(45925)
科学(44655)
(43021)
(35969)
(34541)
农业(34536)
业大(33932)
研究所(32355)
中心(28643)
(27874)
(25086)
(23254)
农业大学(22834)
财经(22454)
(22008)
(21890)
北京(21820)
师范(21574)
科学院(20492)
(20484)
基金
项目(126071)
科学(97420)
基金(91358)
(85455)
国家(84777)
研究(82642)
科学基金(69705)
社会(52229)
(49712)
基金项目(49560)
社会科(49402)
社会科学(49390)
自然(48155)
自然科(47053)
自然科学(47033)
自然科学基金(46178)
(43455)
教育(37011)
资助(35442)
编号(31359)
重点(29703)
(27618)
计划(27262)
(26395)
(26381)
科研(25184)
创新(24820)
科技(24764)
成果(24031)
(22966)
期刊
(65296)
经济(65296)
研究(43688)
学报(40396)
(38428)
中国(33313)
科学(33008)
大学(28566)
学学(27701)
农业(25744)
(20334)
管理(19431)
教育(15454)
(13998)
(12342)
金融(12342)
业大(12146)
业经(11837)
技术(11771)
经济研究(11368)
(10786)
财经(10512)
农业大学(10195)
科技(9779)
资源(9371)
(9034)
问题(8973)
林业(8486)
商业(7657)
中国农业(7212)
共检索到238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鹏  贾志宽  王维  路文涛  高飞  聂俊峰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低,L)、6 000 kg.hm-2(中,M)、9 000 kg.hm-2(高,H),玉米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低,L)、9 000 kg.hm-2(中,M)、13 500 kg.hm-2(高,H),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干筛和湿筛下各团聚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各秸秆还田处理干筛下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重量直径(me...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文倩  赵小蓉  陈焕伟  妥德宝  林启美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学博  樊剑波  周静  
【目的】通过沼液还田试验,探明沼液对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沼液合理应用及培肥旱地红壤肥力,提升土壤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红壤旱地2013—2014年沼液还田定位试验,按照不同沼液全氮还田比例设6个等氮量(N-P2O5-K2O量均为120-90-135 kg·hm-2,对照除外)处理:对照(不施肥,CK)、100%化学氮(NPK)、85%化学氮+15%沼液N(BS15)、70%化学氮+30%沼液N(BS30)、55%化学氮+45%沼液N(BS45)和100%沼液N(BS100),分析各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OM)、>0.25 mm机械稳定性(DR0.25)和水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青柏  刘明国  
为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对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的影响,以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山杏纯林为试验对象,对其0~100cm剖面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采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半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4~10月间,研究区各林分类型土壤含水量在0~100cm剖面上和无林地有极显著(p<0.001)或显著差异(p<0.05);在0~40cm以内的4个土层,无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大于各林分类型,而40~100cm的6个土层含水量变异系数均大于无林地;各土层含水量相关分析表明:0~10,10~20,20~30cm与各土层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  刘娟  迟道才  
中国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多年来旱灾频发,已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探索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旱情特征及其发生规律,选取1965~2006年降雨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方法对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历年干旱的频率、覆盖面积及强度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干旱的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干旱强度及干旱覆盖范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位于30.95%~42.86%之间,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及临海城市相对较低的分布趋势。夏旱频率略高于春旱频率位于30.95%~45.23%之间,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皇甫呈惠  孙筱璐  刘树堂  贾志越  赵洪翠  
为合理利用秸秆并进行碳固定,在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包括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N)和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及单施有机肥处理(M),测定玉米-小麦轮作收获后土壤中的总有机碳、土壤的活性碳组分(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表现为M>WCN>WN>WC>CK,其中M处理和WCN处理总有机碳含量在小麦季和玉米季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9.78%,117.94%和84.73%,98.03%,差异显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25~2.00 mm粒级占比、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平均质量直径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亦表现为M>WCN>WN>WC>CK,与对照相比,M处理和WCN处理在0.25~2.00 mm粒级占比提高了10.2,9.6百分点,几何平均直径和平均质量直径分别提高了53.1%,45.8%和10.9%,5.4%,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29.9%~330.2%,69.0%~188.4%。综上,有机肥处理及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程达  孙向阳  张林  李志刚  阿拉塔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319.55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μmol/(m2·h))>栗钙土(193.36μmol/(m2·h))>灰钙土(162.37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程达  孙向阳  张林  李志刚  阿拉塔  
采用开放式样杆方法,对干旱土纲的4种土壤类型(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山地灰褐土)进行土壤剖面CO2通量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在0~6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剖面CO2通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60cm为转折点,之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土壤剖面CO2通量平均值为660μmol/(m2·h),在-9076~16988μmol/(m2·h)范围内变化,如果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发生改变(0~70cm深度),将可能有254.6t/(km2·a)CO2从土壤向大气释放。3)土壤种类不同,CO2通量明显不同,森林土壤释放量大于草原土壤。4)在通量-深度曲线中,各土壤类型均出现1~2个拐点,变化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凤仁  逄蕾  沈健林  李言言  李宗明  王娟  吴金水  
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作物养分供应有重要影响,长期秸秆还田如何影响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仅施化肥(CK)、低量秸秆还田+化肥(LS)和高量秸秆还田+化肥(HS)三个处理,于秸秆还田后的第9~10年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碳氮磷养分的贡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的9~10年,与CK相比,HS和LS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R_(0.25))的占比和平均重量直径(MWD);H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0.25~1 mm、0.053~0.25 mm和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于土壤TC、TN和TP的贡献率,有助于改善水稻的氮磷吸收。与CK相比,HS处理提高了各主要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0.053~0.25 mm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原  迟美静  张玉玲  范庆峰  虞娜  邹洪涛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赋存能力及稳定性,揭示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东北典型黑土旱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作为对照)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改稻田前种植作物均为大豆),利用土壤团聚体湿筛分离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地改稻田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在0—60 cm土层,与对照土壤相比,改种水稻各年限土壤中2—0.25 mm团聚体组成有所减少,0.25—0.053 mm和2 mm团聚体组成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旱地改稻田不同年限均以2—0.053 mm团聚体为主;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2 mm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或P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其团聚体组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1或P<0.05);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则受土层深度影响显著。与对照土壤相比,各粒级团聚体中δ~(13)C在改种水稻3年时均明显增加,在改种水稻5年时均明显下降,在改种水稻5—25年间变化不明显,各粒级团聚体中δ~(15)N在改种水稻25年间均略有下降。总体上,在改稻田3—25年间,团聚体中δ~(13)C、δ~(15)N的变化受水稻种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的显著影响,其数值均随粒级的减少而增加,相同年限各粒级团聚体δ~(13)C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大,δ~(15)N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东北典型黑土旱地改稻田25年间,土壤中非水稳性大团聚体遭受破坏形成了粒径较小的团聚体,2—0.053 mm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全氮固存的主要载体,较小粒级团聚体赋存的有机碳较为稳定,其稳定性随水稻种植年限延长、土层加深而增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兆普  陈铭达  邓力群  沈其荣  赵耕毛  王建华  王洪军  
在山东莱州进行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田间小区试验 ,发现高海水比例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海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如下 :(1)在半干旱地区 ,0~ 5 0cm土体土壤含水量主要受灌溉、降雨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但从表层到下层 ,变化越来越小 ;随着灌溉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 ,0~ 5 0cm土体土壤水吸力逐渐降低 ,土壤含水量逐步提高 ,土壤保水能力提高了 4 0 %~ 6 0 %。 (2 )不同比例海淡水混灌 (A 0∶1;B 1∶9;C 1∶3;D 1∶1) ,使不同剖面的土壤水吸力产生明显的变化 :除 3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以处理B最大外 ,5 ,15和 5 0cm土层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辛存岳  郭青云  魏有海  郭良芝  翁华  
目的在干旱农业区有效控制农田杂草,减少对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为发展旱作农业,提高产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浅耕、深耕配施除草剂,采样调查耕层杂草种子的消长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结果秋收后2d浅耕,将落入地表85%~90%的杂草种子全部耙入0~10cm耕层内,便于防除。5、10d浅耕,随土壤裂缝进入10cm以下种子依次占1.8%、4.1%;深耕,0~10cm耕层杂草种子占19.8%,10~30cm耕层种子占80.2%,10cm以下土层种子很少萌发出苗,难以根除;浅耕配施除草剂,耕层杂草种子平均每年以75.4%的速度下降,深耕以27.3%速度下降;浅耕可节约50%机耕费,在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丽  夏衣热·肖开提  
选用排泄系数法估算近20年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粪污资源总量,并利用ArcGIS分析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对各省份畜禽粪污肥料化与能源化利用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粪污资源总量呈上升—下降交替波动趋势,牛、羊为各省份畜禽粪污资源量的主要来源。(2)各省份粪肥氮、磷养分资源量十分丰富,除宁夏和新疆外,粪肥氮、磷养分可供给量远超过了农用地需求量。(3)2019年干旱半干旱地区居民生活能源替代率和燃气替代率分别为89%、6.13倍,各省份居民生活能源替代潜力为58%~205%,生活燃气替代潜力为2.88~11.95倍。因此,应提高牛羊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种养紧密结合、提升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丽  夏衣热·肖开提  
选用排泄系数法估算近20年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粪污资源总量,并利用ArcGIS分析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对各省份畜禽粪污肥料化与能源化利用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粪污资源总量呈上升—下降交替波动趋势,牛、羊为各省份畜禽粪污资源量的主要来源。(2)各省份粪肥氮、磷养分资源量十分丰富,除宁夏和新疆外,粪肥氮、磷养分可供给量远超过了农用地需求量。(3)2019年干旱半干旱地区居民生活能源替代率和燃气替代率分别为89%、6.13倍,各省份居民生活能源替代潜力为58%~205%,生活燃气替代潜力为2.88~11.95倍。因此,应提高牛羊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种养紧密结合、提升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国  赵伟浩  殷有  孟庆洲  鹿天阁  卢国珍  李从心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对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天然更新人工促进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间伐、带状采伐、带状采伐栽植山杏和整地措施可有效促进天然更新。对于31a生油松人工林,保留株数为225~375株.hm-2的间伐强度更新效果较好,更新幼树株数为2630~3480株·hm-2,更新频率为78%~83%;带状采伐宽度以8~12m为宜,更新幼树株数为2604~4375株·hm-2,更新频率为67%~91%;通过带状采伐栽植阔叶树山杏,可逐渐把现有油松人工纯林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诱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