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
- 2023(98)
- 2022(95)
- 2021(90)
- 2020(74)
- 2019(145)
- 2018(159)
- 2017(249)
- 2016(186)
- 2015(189)
- 2014(166)
- 2013(183)
- 2012(191)
- 2011(167)
- 2010(155)
- 2009(136)
- 2008(109)
- 2007(98)
- 2006(99)
- 2005(70)
- 学科
- 农(552)
- 壤(387)
- 土壤(386)
- 资源(379)
- 土地(339)
- 济(295)
- 经济(295)
- 业(290)
- 学(288)
- 农业(285)
- 地(220)
- 耕(217)
- 耕地(206)
- 肥(193)
- 水资源(150)
- 农村(145)
- 村(145)
- 生态(139)
- 稻(138)
- 管理(133)
- 能源(126)
- 及其(107)
- 业经(104)
- 防(103)
- 生物(99)
- 环境(96)
- 米(92)
- 玉(90)
- 玉米(90)
- 物(89)
- 机构
- 学院(2450)
- 大学(2264)
- 农(1919)
- 农业(1694)
- 研究(1371)
- 科学(1171)
- 业大(1115)
- 农业大学(1042)
- 业(1038)
- 所(973)
- 中国(948)
- 研究所(935)
- 省(853)
- 资源(817)
- 科学院(773)
- 环境(701)
- 室(654)
- 实验(631)
- 实验室(602)
- 中心(587)
- 重点(585)
- 京(551)
- 农业科学(473)
- 管理(464)
- 部(453)
- 济(441)
- 技术(432)
- 经济(430)
- 江(417)
- 中国农业(408)
共检索到3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韩溢 刘东文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作物秸秆的常规处理方式(如做饭取暖、饲养牲畜、沤粪施肥等)越来越远离农民,作物秸秆由"农家宝"逐渐演变为"废物",其处理方式也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秸秆露天焚烧加上生活燃料占秸秆总量一半以上。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引起了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财政奖补等形式,逐步推广"秸秆还田",即农作物秸秆经铡细或粉碎后直接翻入土壤。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易姝 赵展恒 梁玉祥
本文以成都白家镇基本农田土壤作为土壤样本,分别加入比例为2.5%,5.0%,7.5%的秸秆灰,混匀后置于自然环境中,另设置对照组,每隔7 d取样,共取样6次。对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进行测量,研究不同秸秆灰的加入量对土壤的饱和持水率、有机质、p H值、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秸秆灰之后土壤的p H值明显升高,而且随着秸秆灰加入量的增加,土壤p H增加的也越多。该结论对加入秸秆灰后土壤的饱和持水率以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同样适用,然而,加入秸秆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小。本试验说明秸秆灰对土壤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土壤的饱和持水率、p H值、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但对土壤...
关键词:
气化技术 秸秆还田 肥料 土壤 综合利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瑞丽 柴佳佳 许方剑 冯指名 李超 于帅 于锦 杨志杰
秸秆还田作为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方式之一,能培肥地力,蓄水保墒。为了改善东北地区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玉米秸秆产量大、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秸秆直注深埋还田机。该机由秸秆粉碎装置,输送装置、开沟装置和覆土装置组成,能一次性完成秸秆捡拾、输送和深埋等作业内容,可将地表秸秆埋至地下300mm土层中,满足打破犁底层,构建合理耕层,提高秸秆利用率的要求。该机输送装置中部安装卸料室,实现秸秆从两侧向中间聚拢并向下运动的效果。通过对输送装置分析得知,螺旋叶片设计直径315mm,螺距315mm,当螺旋轴转速为350~450r·min-1时,卸料效果良好。参考双翼铧式开沟器作业后的土壤截面设计了柳叶形直注铲,该铲底端秸秆出口设计成流线型柳叶状,铲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直注铲设计高400mm、铲宽320mm、圆心角θ=60°时,铲横截面积为9.92×104mm2,满足卸料要求,同时能达到开沟破土并回填部分土壤的作业效果。以拖拉机前进速度、秸秆覆盖量和输送装置转速为因素,以秸秆还田率为指标,设计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拖拉机前进速度和输送装置转速对还田率影响显著,当前进速度为5km·h-1,输送装置转速为450r·min-1时,还田率为90.5%。该试验结果表明了机具作业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卸料室和直注铲的设计为秸秆还田机输送装置和开沟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深松 直注铲 性能试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慧荣 曹永昌 谢伟 和文祥 田霄鸿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采自陕西杨凌农田的土娄土为供试土样,采用室内模拟恒温培养方法,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量(0,6,12,18,24g/kg)处理下,影响碳、氮循环及微生物活性的主要土壤酶类(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脱氢酶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在不同培养时间(1,4,7,15,30,60d)的变化规律,并引入"倍增剂量"的概念评价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结果】玉米秸秆还田后5种土壤酶活性均增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土壤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总体呈减少趋势;脲酶和FDA水解酶酶活性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脱氢酶活性培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永亮 李锦 闫慧荣 和文祥 田霄鸿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适宜模式。【方法】试验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三原县,在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轮作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小麦、玉米秸秆还田2个因素,每个因素下设3个水平(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和小麦秸秆不还田模式;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玉米秸秆粉碎深松还田模式和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共组成9种模式,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5~30和3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辛励 陈延玲 刘树堂 刘锦涛 袁铭章 南镇武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接合菌和担子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微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与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两季秸秆还田处理,与此同时,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当季玉米产量。这说明,秸秆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项升 江激宇 倪婷 汤小银
基于安徽省粮食主产区299份种植户调查数据,构建技术效率损失模型,运用一步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组技术效率均值显著高于秸秆离田组,且技术效率值大于0.9的种植户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组;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且这种作用结果在选择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和估计方法进行检验时依然稳健;秸秆还田影响技术效率的路径分为参加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和选择标准化机械还田,且这两条路径对技术效率均呈现正向作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技术效率 作用机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定辉 蒲波 陈尚洪 朱钟麟 舒丽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勤 何志文 郑砚砚 檀律科 张斌
为探明农户秸秆还田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弄清秸秆还田技术扩散的推动力和阻碍力,从局限转变角度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秸秆还田采用行为,通过似然比检验发现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和预测效果。研究表明,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采用行为存在显著激励作用,当补贴标准提高5%后,采用发生比将是现有补贴标准的1.82倍;农户采用行为也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认知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对年龄、家庭收入这两个以不同尺度测量的连续变量进行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后发现,年龄变量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影响较收入变量更为显著。为探究认知度和年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特别纳入了交互项,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采用行...
关键词:
政府补贴 秸秆还田 采用行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金平 何圆球 柯建国 曹凑贵
以常规翻耕为对照,通过2 a的双季稻田厢沟免耕秸秆还田试验发现,厢沟免耕水稻的前期生长较快,分蘖期缩短,而灌浆结实期较长,全生育期免耕比翻耕多1~2 d;油菜两年产量增加,水稻第1年产量变化不大,第2年产量增加。厢沟免耕土壤容重先增后减,有机质先减后增,土壤自调期不足1 a;在土壤各土层分布上,与传统免耕不同,厢沟免耕各土层差异不明显,0~5 cm土层土壤养分富集不明显,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有机质比对照增加55.23%。秸秆还田能降低翻耕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而对免耕土壤影响不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项升 江激宇 倪婷 汤小银
基于安徽省粮食主产区299份种植户调查数据,构建技术效率损失模型,运用一步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组技术效率均值显著高于秸秆离田组,且技术效率值大于0.9的种植户主要集中在秸秆还田组;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且这种作用结果在选择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和估计方法进行检验时依然稳健;秸秆还田影响技术效率的路径分为参加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和选择标准化机械还田,且这两条路径对技术效率均呈现正向作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技术效率 作用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秀双 师江澜 王淑娟 田霄鸿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海候 金梅娟 陆长婴 施林林 周新伟 沈明星 季国军 张永春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海候 金梅娟 陆长婴 施林林 周新伟 沈明星 季国军 张永春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