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61)
2023(11309)
2022(8860)
2021(8093)
2020(6538)
2019(14569)
2018(14684)
2017(27390)
2016(15320)
2015(17212)
2014(17589)
2013(16724)
2012(15160)
2011(13807)
2010(14067)
2009(13469)
2008(13398)
2007(12309)
2006(11184)
2005(10590)
作者
(45332)
(38181)
(37712)
(35995)
(24069)
(17962)
(17103)
(14674)
(14395)
(13577)
(13063)
(12810)
(12437)
(12212)
(12205)
(11681)
(11218)
(11122)
(11076)
(10815)
(9761)
(9352)
(9299)
(8676)
(8499)
(8485)
(8468)
(8288)
(7733)
(7562)
学科
(57902)
经济(57793)
管理(51467)
(43500)
(37226)
企业(37226)
方法(19855)
中国(18785)
(17975)
(17911)
(17544)
业经(16425)
数学(15209)
(15035)
数学方法(15031)
(13757)
理论(12994)
农业(11741)
(11518)
银行(11493)
(11004)
(10778)
金融(10771)
(10678)
(10611)
财务(10567)
财务管理(10543)
地方(10510)
环境(10169)
体制(10119)
机构
大学(225581)
学院(223819)
(87447)
经济(85321)
管理(82889)
研究(77515)
理学(70405)
理学院(69651)
管理学(68409)
管理学院(68024)
中国(59668)
(49018)
科学(47245)
(45377)
(39476)
(38462)
(35834)
研究所(35619)
财经(34936)
中心(34906)
业大(32455)
(31511)
北京(30594)
(30411)
农业(30137)
师范(30056)
(28200)
(28090)
经济学(27170)
财经大学(25744)
基金
项目(146764)
科学(115918)
研究(108586)
基金(106371)
(93317)
国家(92544)
科学基金(78968)
社会(69698)
社会科(65821)
社会科学(65807)
(57043)
基金项目(55313)
教育(50277)
自然(49538)
自然科(48314)
自然科学(48297)
(48149)
自然科学基金(47447)
编号(45201)
资助(41949)
成果(38365)
重点(33526)
(32716)
(31945)
课题(31614)
(31240)
(30122)
国家社会(29462)
创新(28224)
教育部(27900)
期刊
(104361)
经济(104361)
研究(66820)
中国(52554)
学报(37630)
(36994)
(36435)
科学(34096)
管理(32813)
教育(28694)
大学(28180)
学学(26224)
农业(24219)
(20891)
金融(20891)
技术(18453)
财经(18352)
业经(16891)
(15847)
经济研究(15674)
问题(13875)
图书(12867)
(12395)
(11631)
资源(11228)
现代(10216)
科技(9969)
理论(9722)
(9636)
(9535)
共检索到346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沈兴兴  段晋苑  彭超  
[目的]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方法]本文基于制度变迁和环境外部性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结果]分析发现,构建起秸秆商业化再利用全产业链是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前提。而且在秸秆再利用产业化发展初期,很难依靠完全的市场化实现集体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普惠性扶持。进而,通过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实践中不同商业模式下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各自角色作用。[结论]最后,从科学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多措并举提升产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产消费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沈兴兴  段晋苑  彭超  
[目的]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方法]本文基于制度变迁和环境外部性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结果]分析发现,构建起秸秆商业化再利用全产业链是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前提。而且在秸秆再利用产业化发展初期,很难依靠完全的市场化实现集体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普惠性扶持。进而,通过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实践中不同商业模式下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各自角色作用。[结论]最后,从科学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多措并举提升产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产消费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志   邓丹妮   刘燕   邓淯玮  
借鉴“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采用安乡县的调研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及农户特征三个维度论证分析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规律、影响因素及长效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和农户特征均会影响农户行为,其中政府的培训宣传和典型示范行为、企业的秸秆处置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对秸秆利用价值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促成农户持续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需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特征,以市场化运转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为核心内容的长效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志   邓丹妮   刘燕   邓淯玮  
借鉴“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采用安乡县的调研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及农户特征三个维度论证分析农户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行为规律、影响因素及长效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行为、企业特征和农户特征均会影响农户行为,其中政府的培训宣传和典型示范行为、企业的秸秆处置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对秸秆利用价值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则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促成农户持续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需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为特征,以市场化运转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为核心内容的长效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明  
由于农业水资源产权界定难度很大,大多数农业水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具有使用非排他性和消费竞争性,容易产生"拥挤性"使用,造成"公共地悲剧",因此,保护农业水资源必须进行集体合作;然而,由于保护主体多样,每一主体的地位和关注目标不同,在保护水资源中的成本和收益也不相同,从而构成了主体行为动因与逻辑的复杂性;本文从宏观主体-中央政府、中观主体-地方政府、微观主体-农户三个层面分析各自的利益取向和行为逻辑;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保护农业水资源的激励对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俊久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天花板效应”逐渐显现。对此,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学界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方向性和操作性指引。不过,为进一步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回答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具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逻辑是破解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货币本位难题”,理论逻辑是综合多重因素的理论考量,现实逻辑是做好战略目标设定、优选推进区域、构建伙伴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劲松   何孝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强化消费市场、引导消费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深入考察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影响,本文采用KPSM-DID方法对我国15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发现:从时变结构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实施当期及10个滞后期内,均能够显著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发展路径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城市经济规模和促进城市消费水平两个渠道发挥经济作用,该结果在剔除相关因素的影响后依然稳健;双重差分结果表明,锚定2021年7月政策窗口后,国家确定的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锚定2019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的政策窗口,自主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14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但政策影响效能低于国家确定的5个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备较强的经济增长效应,能够大幅推动城市经济与消费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边疆  
<正>核心提示本文在梳理新时代耕地保护面临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实施主体间相互博弈、相机决策的行为逻辑,并研究影响行为取向的障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优化策略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下滑的趋势。但人多地少的总体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耕地撂荒、
关键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中庆  王继军  
作为一种自然禀赋和客观存在,矿产资源蕴含巨大的价值和利益,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利益的占有和使用,因而矿产资源利益分配形态对国家社会个体均至关重要。在矿产资源社会化生产链条逐步实现利益的过程中,需要严谨考量利益范畴、可参与分配依据及对应主体,使其规范体系遵循秩序理性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现有的相关学术观点存在思路规则固化、要素辨析失衡和理论创新失准等问题和不足,需要从思维、制度与推理层面进行辨析。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矿产资源利益与收益、可参与分配主体依据、和谐劳动关系与弱相关者补偿机制等理论问题,建构更加严谨周密的矿产资源利益分配逻辑规范体系,让参与主体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晓  梁学成  张新成  赵媛  
非遗进景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复杂的情境化现象。文章以多案例研究打开了非遗进景区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识别了多主体价值共创的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1)非遗进景区是由目的地政府、景区管理方、非遗传承人和游客构成的服务生态系统,各主体参与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行为过程-价值表现的逻辑不同,非遗进景区价值共创呈现出多主体耦合性、非线性网络性、非对称性和公共价值性的特征;(2)四方行为主体分别作为环境塑造者、价值编排者、文化输出者和文化体验者,在多主体价值共创中发挥独特的作用;(3)非遗进景区多主体价值共创机制表现为在主体间的多重互动、服务交换和资源整合中,价值共创程度取决于场景体验性和产品创新性两个因素,以高场景体验性和高产品创新性达到共振型价值共创才能最终实现主体价值和公共价值。研究结果为推动非遗进景区及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借鉴。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新久  
管理者如果对需要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的顺序、作用与关联不清不楚,那么他的指挥必然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很难协同,甚至产生冲突。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问题:树上有9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小学生甲回答:还剩8只,9-1=8。销售员乙回答:有可能剩1只,有可能剩0只。如果被打死的鸟挂在树上,就剩1只,其余飞走了。如果被打死的鸟掉在地上,就剩0只。律师丙回答:如果鸟都在笼子里,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本刊卷首曾数次提及,有必要关注资本在远程教育领域纵横捭阖的"复杂效应"。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其实早已是全球性的现象,市场逻辑的引入给大学带来的复杂效应更引发激烈争论。我国早些年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表面看似已"尘埃落定",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其实还是"悬而未决"。这里要说的只是,无论基于何种立场和见解,或者基于何种关切和诉求,市场逻辑恐怕都是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光钦  
大学组织是由学者群体组成的以具体实施高等教育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实体性学术机构。因此,大学组织有其自身的逻辑行为,即:符合大学组织自身发展规律的应然行为。这是大学组织所具有的独立性、创新性等基本属性的开放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警惕和避免大学组织的非逻辑行为,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成思  
预期是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基础和灵魂,也是联通宏微观研究的重要纽带。本文对近百年来经济学中预期理论的演进逻辑进行分析,并基于具有代表性的含有预期要素的经济模型,阐释预期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预期的类型进行界定和划分,论证了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和准理性预期的联系、区别以及不同预期理论的适用范围。通过对预期理论、分类和模型的阐释,本文为深入理解预期在前瞻性货币政策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