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85)
- 2023(9679)
- 2022(8684)
- 2021(8331)
- 2020(6946)
- 2019(16028)
- 2018(16224)
- 2017(30813)
- 2016(17288)
- 2015(19520)
- 2014(19554)
- 2013(19192)
- 2012(17515)
- 2011(15688)
- 2010(15347)
- 2009(13851)
- 2008(13244)
- 2007(11332)
- 2006(9761)
- 2005(8199)
- 学科
- 济(61328)
- 经济(61257)
- 管理(47368)
- 业(44196)
- 企(37326)
- 企业(37326)
- 方法(30554)
- 数学(26273)
- 数学方法(25968)
- 学(16571)
- 农(16411)
- 中国(15723)
- 财(15221)
- 业经(13763)
- 地方(12709)
- 理论(11866)
- 和(11041)
- 农业(10855)
- 技术(10403)
- 贸(10387)
- 贸易(10383)
- 环境(10326)
- 制(10175)
- 务(10157)
- 财务(10094)
- 财务管理(10075)
- 易(10063)
- 教育(9582)
- 企业财务(9531)
- 划(9034)
- 机构
- 大学(238186)
- 学院(237096)
- 管理(94807)
- 济(84664)
- 理学(83011)
- 经济(82559)
- 理学院(82039)
- 管理学(80450)
- 管理学院(80055)
- 研究(78560)
- 中国(55660)
- 科学(53747)
- 京(51130)
- 农(43437)
- 业大(40735)
- 所(40380)
- 财(37711)
- 研究所(37438)
- 中心(35266)
- 农业(34429)
- 江(33173)
- 北京(32081)
- 范(31172)
- 财经(30904)
- 师范(30787)
- 院(28850)
- 经(28082)
- 技术(27902)
- 州(27459)
- 师范大学(24811)
- 基金
- 项目(171410)
- 科学(132249)
- 研究(122300)
- 基金(121764)
- 家(107459)
- 国家(106558)
- 科学基金(90398)
- 社会(72879)
- 省(68851)
- 社会科(68829)
- 社会科学(68811)
- 基金项目(65787)
- 自然(61520)
- 自然科(60013)
- 自然科学(59991)
- 自然科学基金(58882)
- 划(57919)
- 教育(56283)
- 编号(50526)
- 资助(50321)
- 成果(40712)
- 重点(38321)
- 部(36468)
- 发(35992)
- 创(35856)
- 课题(35106)
- 创新(33379)
- 科研(33325)
- 计划(32870)
- 大学(31515)
共检索到330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翔 甘炳成 蒋元继
从环境中分离、筛选降解秸秆的微生物,构建获得秸秆腐解复合菌系,并对菌系的放大反应工艺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菌系培养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含量为麸皮3.5%,黄豆粕0.42%,Fe2+0.12%,最适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8℃,时间66 h,pH 6.8,转速225 r/min。
关键词:
复合菌系 生物放大 反应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尧 李力 李俊 关大伟 姜昕 沈德龙 杜秉海
【目的】选育在常温(22℃)下对玉米秸秆具有高效稳定腐解功能的微生物复合菌系,明确其菌群组成,以促进选育的复合菌系在中国北方原位还田玉米秸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限制性培养与温度梯度诱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山东、北京等省(市)玉米秸秆连续多年还田的土壤样品为菌源,以秸秆失重率、C/N及CMC酶活为筛选指标,获得高效稳定的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比较复合菌系不同继代腐解秸秆的失重率、CMC酶活、木聚糖酶活和PCR-DGGE的菌群监测动态变化,评价CSS-1的功能及其组成稳定性;采用克隆文库法,解析复合菌系CSS-1的主要菌群组成。【结果】CSS-1处理玉米秸秆的CMC平均酶活和最高酶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青格尔 高聚林 于晓芳 胡树平 王志刚 王振 闹干朝鲁
【目的】探索不同温度及p H条件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及菌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完善菌系培养方法,促进其应用开发利用。【方法】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10℃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45代、不同温度和p H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15代,分别获得多组不同代数(F)、不同温度(T)和p H(p)条件下的菌系。测定各复合菌系发酵液p H、玉米秸秆降解率及纤维素酶活,评价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菌群组成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0℃条件下经连续继代培养40代和在温度4—30℃、p H 6.0—9.0条件下继代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青格尔 于晓芳 高聚林 王志刚 闹干朝鲁 王振 胡树平 高琳 胡海红
【目的】研究施用秸秆腐解菌剂对玉米秸秆的促分解效果、养分释放规律及土壤理化特性、养分含量、腐殖质组成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低温地区秸秆快速、高效腐熟以及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以玉米秸秆作为供试材料,选用低温复合菌剂GF-20、中农绿康秸秆型有机物料腐熟剂(以下简称绿康菌剂)、世明生物发酵菌种(以下简称世明菌剂)作为试验菌剂,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1(CK),土壤+玉米秸秆+不施用菌剂;对照2(B),土壤+无玉米秸秆+不施用菌剂;GF,土壤+玉米秸秆+菌剂GF-20;LK,土壤+玉米秸秆+绿康菌剂;SM,土壤+玉米秸秆+世明菌剂,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在10℃黑暗条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志远 罗晶 冯志珍 林星华 段军娜 安德荣
【目的】构建具有生防功效的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以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并有效防治植物病害。【方法】通过对可产芽孢的11株纤维素降解菌(X1~X11)、17株半纤维素降解菌(B1~B17)、19株木质素降解菌(M1~M19)及1株生防菌(L)间亲和性的测定,构建复合菌系。测定复合菌系对玉米秸秆的降解能力,筛选出最优的复合菌系;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对组成最优复合菌系的菌株进行鉴定。以小麦种子发芽指数(GI)为指标,利用模拟堆肥试验研究最优复合菌系对玉米秸秆腐熟进程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最优复合菌系对番茄生长、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通过亲和性试验初步构建了...
关键词:
秸秆降解 生防功效 芽孢杆菌 复合菌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萨如拉 高聚林 于晓芳 胡树平
【目的】为加快北方高寒地区玉米秸秆降解速度,筛选低温条件下具有良好降解玉米秸秆的复合菌系。【方法】以富含纤维素的腐烂物为菌源,通过滤纸崩解初筛、酶活和秸秆降解率为指标复筛进行玉米秸秆降解菌系的筛选,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腐烂的树叶和高原锯末中筛选到两组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1号和8号。1号和8号复合菌系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中,15℃培养15 d,玉米秸秆分解率分别达到30.21%和32.21%;1号复合菌系包含木霉和多种细菌,8号复合菌系含青霉和多种细菌;两组复合菌系优势细菌均为梭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菌种。【结论】筛选到的菌系在低温(15℃)实验室条件下能降解玉米秸秆,菌系主要组成是木霉、青霉、...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降解菌系 低温 DGGE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俊伟 刘雪纯 张朋振 薛琳琳 赵龙妹 曹平华 范收武 李旺
【目的】研究不同菌株组合及不同矿物元素含量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风干粉碎过2 mm筛的玉米秸秆为供试样品,以预试验筛选的降解玉米秸秆细菌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及真菌菌株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供试菌株(分别命名为HL-1、HM-6、MN-1、M1-2),根据菌株的多样性,以丰富度为依据,用4株菌株组配了15组降解组合,并通过抽样分析确定4株菌株在复合菌系中的贡献程度,以降解秸秆中粗纤维(CF)质量分数为指标来筛选最佳复合菌系。在确定最佳复合菌系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含量P、N、Ca对秸秆CF降解的影响;最后以CF质量分数为主要指标、活菌数及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酶(FPAase)活性为辅助指标,确定最佳矿物元素含量组合。【结果】(1)由菌株多样性和抽样效应分析结果可知,复合菌系J(HL-1+HM-6+M1-2)降解效果最好,秸秆降解后CF质量分数为31.59%,较原始玉米秸秆CF质量分数(34.65%)降低了3.06个百分点,CF降解率达到8.83%。(2)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向复合菌系J中添加0.7 g/kg P、0.7 g/kg N和0.5g/kg Ca,降解6 d后秸秆中活菌数为10.73×10~8 CFU/mL,CMCase和FPAase活性分别为8.12和2.51 U/g,CF质量分数为27.49%,较原始玉米秸秆下降了7.16个百分点,CF降解率达到20.66%。【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向筛选的最佳复合菌系J(HL-1+HM-6+M1-2)中添加适宜矿物元素P、N、Ca,有利于玉米秸秆的降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付丽 朱红雨 杜明楠 于婷婷 罗兰燕 杨雪 杨美英
为筛选优良秸秆降解菌株,解析不同菌株降解秸秆的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利用以秸秆为唯一碳源的筛选方法从土壤中获得3株具有秸秆降解能力的菌株yj1、yj2和yj3。根据8d的秸秆降解率确定菌株降解秸秆的最优温度和pH,并测定和比较参与秸秆降解的内切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木聚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的活性。结果表明:1)筛选得到的yj1、yj2和yj3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短杆菌属。2)3种菌株分别在最适温度37、30和37℃以及最适pH 8、8和7时培养8d后,秸秆降解率达到峰值,在偏碱性条件下菌株yj2的秸秆降解率为26.61%。3)菌株yj1和yj3无木聚糖酶的活性,但LiP、MnP和Lac酶活性较高。菌株yj2的6种酶均具有较高的活性,协同完成秸秆降解。因此,菌株yj2可以作为碱性土壤条件下秸秆降解的候选菌株。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沈毅 漆梦雯 羊桂英 周琪欢 余婷 李吴晗 莫建初
【目的】挖掘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共生真菌在秸秆资源利用上的应用潜力,为实现秸秆生物降解产业化补充菌种资源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为分离培养基,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从黑翅土白蚁肠道中分离筛选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活性的真菌,并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在液态发酵条件下,评估不同真菌以及真菌组合对水稻Oryza sativa秸秆的降解效果,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晶体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降解前后水稻秸秆的理化性质。【结果】从黑翅土白蚁肠道中共分离到4种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活性的真菌,经鉴定分别为安拉阿巴德篮状菌Talaromyces allahabadensis、刺孢篮状菌T. aculeat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灰孔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tephropora。纤维素酶活结果显示:黑曲霉的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高,安拉阿巴德篮状菌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水稻秸秆降解试验表明:黑曲霉与灰孔多年卧孔菌双菌组合具有最强的秸秆降解能力,20 d内可降解秸秆中38.27%的干物质、62.59%的纤维素和51.75%的半纤维素。降解后水稻秸秆内部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结晶度由22.44%上升至32.53%,秸秆表面崩解碎裂,结构蓬松化。【结论】从黑翅土白蚁肠道分离得到的黑曲霉和灰孔多年卧孔菌在组合降解水稻秸秆时表现出极强的降解能力,在秸秆生物降解产业化上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图6表2参3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璐 焦文莉 周如军 李元杰 许梦雪 傅俊范
为明确花生疮痂病菌毒素种类、提取方法及生物活性,对花生疮痂病菌毒素进行颜色反应、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薄层色谱分析,以提取液中的毒素含量为指标考察毒素的较优提取工艺,并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毒素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花生疮痂病菌毒素提取液呈红色,遇碱变绿,遇酸恢复为红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全波长扫描,发现在460nm、525nm、565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薄层色谱分析中出现5条清晰条带,Rf值分别为0.68,0.50,0.35,0.22和0.08。初步明确花生疮痂病菌所产毒素为痂囊腔菌素(Elsinochrome)。花生疮痂病菌毒素以超声振荡法提取效果最佳,提取液中毒素含量为3.11mg·g~(-1),较优提取工艺为:提取试剂为丙酮,菌丝粉碎细度为60目,液料比为100∶1,超声温度为40~55℃,超声时间为60min,超声功率为70~100W,超声提取2次。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产生与病原菌侵染相似症状,病斑扩展与毒素接种浓度呈正相关,表明毒素痂囊腔菌素是花生疮痂病菌的重要致病因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海龙 赵芳芳 左志 马垭杰 石斌刚 王鹏 张伟 李少斌 赵志东 胡江
为了提高牧草类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商品化水平,以玉米(Zea mays)秸秆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为原料(按照质量比1∶1),研究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最优生产工艺。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7个总水分含量,分别为8%、 10%、 13%、 16%、 19%、 22%和25%。通过测定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成型率筛选出较适宜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的成型率呈下降趋势,总水分含量为8%的成型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原料粉碎粒度>水分含量;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生产工艺的最优组合为模孔直径7 mm,粉碎粒度8 mm,总水分含量8%。
关键词:
玉米秸秆 苜蓿干草 颗粒饲料 生产工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武 杨中平
以提高秸秆复合餐具耐水性为目标 ,通过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了成型温度、压力、原料形态和施胶量等主要工艺参数对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其最佳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 12 0℃ ,胶量 35 0g/ kg,压力 5 .88MPa,全茎杆碎料。
关键词:
秸秆复合餐具 耐水性 热压成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左迎峰 吴义强 李新功 张新荔 朱晓丹
以杨木单板和秸秆板为原材料,采用自主研制的无机胶黏剂作为粘结剂制备地板用双秸秆板芯层复合结构材。探索了涂胶量、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和热压压力对复合结构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了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涂胶量为300 g/m~2、热压温度120℃、热压时间15 min、热压压力1.5 mPa时,复合结构材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表面结合强度、Ⅲ类和Ⅱ类浸渍剥离性能均远远优于gB/T 18103-2000《实木复合地板》和gB/T 15104-2006《装饰单板贴面人造板》规定的指标要求;正交试验得到复合结构材物理力学性能最优的工艺参数为涂胶量为300 g/m~2、热压温度为12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娟 李培培 袁旭峰 王小芬 崔宗均
为筛选常温高效产酶复合菌系,分别以枯叶土壤、牛粪、堆肥和自然腐烂的小麦秸秆为微生物源,通过"外淘汰法"筛选了4组常温分解小麦秸秆并产胞外酶的复合菌系WSD-5、N、M和D。培养15d后,WSD-5分解小麦秸秆75.6%,而N、M和D的分解率分别为65.0%、69.4%和67.5%。通过各复合菌系对小麦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的分解比较,可知WSD-5复合菌系具有明显的分解优势:相对于初始秸秆,WSD-5复合菌系使麦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减少了94.2%、81.9%和21.3%。4组复合菌系虽然均检测到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及滤纸酶的酶活性,但以WSD-5复合菌系的酶活性为最高。...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 微生物 分解菌复合系 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育财 朱万斌 崔宗均 王小芬 林长松 程序
为了加快小麦秸秆资源的资源转化,提高小麦秸秆的生物分解率,从小麦秸秆堆肥中筛选到一组高效的小麦秸秆分解菌复合系WDC2。研究表明,WDC2在PCS培养基中以小麦秸秆作为唯一碳源,60℃培养15 d,对小麦秸秆的分解率达到64.47%,其中纤维素分解44.7%,半纤维素分解13.61%,木质素减少3.85%,pH由初始的8.3迅速下降,60 h下降到6.6,而后逐渐回升接近初始值。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随小麦秸秆的分解而升高,在15 d达到0.372 U/mL。GC-MS分析WDC2分解小麦秸秆不同阶段的培养液,检测到乙醇、乙酸、乙二醇、丙酸、2-甲基丙酸、丁酸、3-甲基丁酸、2-甲基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