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50)
2023(2965)
2022(2478)
2021(2322)
2020(2154)
2019(4336)
2018(4219)
2017(8369)
2016(4352)
2015(4762)
2014(4872)
2013(4820)
2012(4365)
2011(3904)
2010(4015)
2009(3900)
2008(3880)
2007(3488)
2006(2870)
2005(2778)
作者
(12584)
(10343)
(10284)
(9859)
(6605)
(5063)
(4893)
(4065)
(4044)
(3690)
(3629)
(3480)
(3376)
(3315)
(3221)
(3206)
(3144)
(2962)
(2950)
(2885)
(2625)
(2446)
(2446)
(2439)
(2354)
(2321)
(2240)
(2168)
(2050)
(2023)
学科
(15521)
经济(15478)
(14540)
管理(11129)
(11063)
保险(10972)
方法(9118)
中国(8861)
数学(8507)
数学方法(8451)
(8294)
企业(8294)
(6371)
银行(6367)
(6039)
(5324)
(5306)
(5266)
(5180)
金融(5180)
人口(4816)
各种(4713)
种类(4565)
类型(4565)
各种类型(4562)
人民(3921)
保险业(3815)
消费(3594)
(3545)
制度(3544)
机构
大学(62563)
学院(62181)
(28014)
经济(27473)
管理(24856)
中国(20670)
理学(20630)
理学院(20426)
管理学(20097)
研究(20071)
管理学院(19979)
(16385)
(12742)
财经(12711)
(11623)
科学(10774)
(10456)
中心(9903)
财经大学(9723)
经济学(9365)
研究所(9276)
(9015)
(9004)
金融(8879)
(8751)
经济学院(8542)
北京(8479)
业大(7668)
商学(7254)
(7248)
基金
项目(39675)
科学(31592)
基金(30712)
研究(27659)
(26351)
国家(26069)
科学基金(22918)
社会(19491)
社会科(18315)
社会科学(18312)
基金项目(15736)
自然(14880)
自然科(14585)
自然科学(14580)
自然科学基金(14334)
(13978)
资助(13403)
教育(12020)
(11926)
编号(10642)
(9054)
重点(8451)
国家社会(8351)
教育部(8070)
成果(7993)
科研(7818)
人文(7797)
大学(7547)
(7521)
(7516)
期刊
(30571)
经济(30571)
研究(23734)
(13673)
金融(13673)
中国(12401)
(11420)
科学(8909)
学报(8386)
管理(8293)
(7904)
大学(6750)
学学(6663)
财经(6046)
经济研究(5839)
(4995)
农业(4987)
业经(4869)
保险(4353)
(4353)
商业(4109)
统计(3951)
理论(3799)
人口(3540)
技术(3499)
实践(3495)
(3495)
(3344)
决策(3195)
问题(3151)
共检索到97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费舒澜  徐飞虎  王智灿  
本文从预防性储蓄动机理论出发,考察了养老保险对流动人口消费的影响。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以使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消费提高9.8%,相当于家庭人均收入提高32%带来的消费提升效应;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则对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城职保”的消费提升作用对于经济水平较低的流动人口而言更加明显。在解决参保自选择问题的基础上,“城职保”对消费的正效应保持稳健。“城职保”的参保主要通过增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来促进消费,参加“城职保”的流动人口在本地定居的概率比没有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高38.5%,有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消费多10.5%;而“城居保”由于待遇过低不能发挥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流动人口群体中的覆盖面有助于挖掘流动人口的消费潜力,助推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杨良初  王敏  李三秀  赵大全  
如何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解决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参保与转移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本文从研究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对流动人口影响的分析入手,对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和流动人口的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解决流动人口参保和转移接续的简要政策建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杨田丽  赵忠  魏海伦  
基于社会融合视角,子女性别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可能具有动态特征。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2016)定量研究了子女性别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及流动时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借助第一胎子女性别的外生性,研究发现,第一胎是儿子会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包括总体参保、在流入地参保和在流出地参保的行为。流动时间反向调节子女性别的负向影响,随着流动时间越来越长,第一胎是儿子对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负向影响慢慢减弱甚至消失,具体地,在流动5年后,这种负向影响消失。同时,子女性别和流动时间对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在城-城流动人口中更明显。本文的结论对促进养老保险合理化改革和城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陈宁  
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城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个人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保行为显著相关,男性相比女性参保率较高;25~34岁组参保可能性最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可能性越大。第二,经济社会因素中,单位性质为外资企业的流动人口参保可能性最大;收入越高,参保率越高;拥有商品房或自建房的相对于租住私房的参保率更高。第三,流动因素中,流入区域、时间和流动范围对参保行为影响显著,中部相对于东部、西部参保可能性最小;市内跨县流动者相对于省内跨市、跨省流动者参保可能性更大;流入时间越长参保可能性越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铭来  史晓晨  
文章采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验证了医疗风险和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消费的影响。流动人口的总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常住人口,略高于农村常住人口,但娱乐性消费占比均小于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住院风险和住院花费都小于常住人口。结果显示,住院发生率越高消费水平越低;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有城镇医疗保险的比没有的消费水平要高;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有农村医疗保险的消费水平比没有的要低。我们提出,为促进流动人口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流动人口的医疗风险;其次要鼓励流动人口,尤其是中低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铭来  史晓晨  
文章采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验证了医疗风险和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消费的影响。流动人口的总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常住人口,略高于农村常住人口,但娱乐性消费占比均小于城镇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住院风险和住院花费都小于常住人口。结果显示,住院发生率越高消费水平越低;对低收入群体来说,有城镇医疗保险的比没有的消费水平要高;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有农村医疗保险的消费水平比没有的要低。我们提出,为促进流动人口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流动人口的医疗风险;其次要鼓励流动人口,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并且要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华初  刘胜蓝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流动人口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9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就业减少了流动人口即期的不确定性,而社会保险减小了他们远期的不确定性。处理效应模型显示,失业显著减少了流动人口的消费,而在流入地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对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促进流动人口消费的重心应为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与保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流入地更多的社会保障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鑫鑫  朱青青  
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RUMiC),实证分析了家庭养育负担对流动人口中面临养老和育儿双重压力的"三明治阶层"养老保险支付意愿和参保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造成两者悖离的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三明治阶层"的养老保险支付意愿和参保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愿意支付养老保险的比例高于实际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较高的支付意愿并不必然会转化为实际参保行为的原因值得深究;子女所在成长阶段对流动人口"三明治阶层"的养老保险支付意愿和参保行为都存在显著的影响;子女数量对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支付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当子女处于稳定阶段(30岁以上)时,子女数量对实际参保行为才有显著促进作用;处于综合阶段(17~24岁)的子女性别可能是导致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和行为悖离的原因之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海珊  
文章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Probit选择模型和多项Mlogit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所享有的医疗保险状况及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城市患病后,其在户籍地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作用非常有限,而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减轻其医疗负担。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苏志霞  
流动人口是指不改变常住户籍而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广义的流动人口包括两部分:一是虽然长久居住地未改变,或法律上的常住地未改变,但为了谋生而数月甚至数年在外的流动人口;二是不但常住地未变,而且不以谋生为目的,在外时间也较短如中转、出差、旅游等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铭来  史晓晨  
文章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和Heckprobit模型,验证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流动人口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医疗保险可以显著降低流动人口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发生率;城镇医疗保险对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的降低作用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越高,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越低。因此,文章建议在确保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普遍参保的基础上,为流动人口中的灵活就业人群提供更多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从而提升保障水平、有效降低灾难性医疗支出。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政策,使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实惠。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蕾  许萍  
目的:了解我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现状及意愿,探究医疗保险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7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5个维度27个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建立Multinoal LASSO-logistic评估模型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模型比较Multinoal LASSO-logistic优于弹性网和岭回归,不仅能筛选出精简实用指标体系,而且能甄别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和方向。结论:流动人口医保参保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个体特征中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党员、城职保、家庭人口多及已婚者;(2)流动特征中的户籍性质、流动原因及回乡频繁;(3)就业特征中的住房性质、就业身份及签订合同;(4)社会融合维度中的融入的意愿、留成意愿以及健康特征中患病频率、社保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孟颖颖  韩俊强  
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差异与参保地点差异两个维度讨论了医疗保险制度对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任何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均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卫生服务利用,无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还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参加何种社会医疗保险,在居住地参保均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采用PSM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文章认为,现行医保制度存在的"地域区隔"构成了影响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制度藩篱,应尽快解决跨统筹地区就医结算的"不便捷",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分布,消除地方本位主义,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制度创新,吸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参加居住地医疗保障体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秦立建  惠云  王震  
利用国家卫计委2010年12月的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参保概率;企业所有制性质、有无劳动合同,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参保;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状况显著低于城城流动人口,并且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显著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不再是被动的社会保险获得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在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政策设计上,除了加强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之外,还应该严格落实新《劳动合同法》,将农民工作为社会保险扩面工程的重点人群,并将中部地区作为扩面工程的重点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