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
- 2023(1500)
- 2022(1350)
- 2021(1230)
- 2020(1090)
- 2019(2454)
- 2018(2447)
- 2017(4900)
- 2016(2840)
- 2015(3170)
- 2014(3155)
- 2013(3172)
- 2012(3120)
- 2011(2808)
- 2010(2809)
- 2009(2556)
- 2008(2689)
- 2007(2388)
- 2006(2103)
- 2005(1944)
- 学科
- 济(12893)
- 经济(12864)
- 业(7408)
- 管理(7324)
- 方法(6772)
- 数学(5990)
- 企(5978)
- 企业(5978)
- 数学方法(5915)
- 财(3602)
- 学(3216)
- 农(2857)
- 中国(2802)
- 贸(2705)
- 贸易(2705)
- 易(2645)
- 业经(2237)
- 务(2217)
- 财务(2213)
- 财务管理(2209)
- 制(2194)
- 融(2142)
- 金融(2142)
- 企业财务(2128)
- 农业(1913)
- 银(1908)
- 银行(1898)
- 地方(1826)
- 行(1813)
- 理论(1671)
- 机构
- 大学(43102)
- 学院(41423)
- 济(18750)
- 经济(18431)
- 研究(15562)
- 管理(15295)
- 理学(13056)
- 理学院(12910)
- 管理学(12693)
- 管理学院(12608)
- 中国(11536)
- 京(9310)
- 科学(9212)
- 财(9047)
- 所(8528)
- 农(8016)
- 研究所(7713)
- 财经(7046)
- 中心(6842)
- 业大(6675)
- 经(6433)
- 经济学(6405)
- 农业(6361)
- 江(6264)
- 北京(6142)
- 经济学院(5880)
- 院(5669)
- 财经大学(5346)
- 范(5094)
- 师范(5017)
共检索到62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舒英
关于战后日本的高积累,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广为人知、且很少异议的问题。但是,对于日本的积累率究竟高到什么程度,则众说纷纭。该文以相同的统计口径,对1956—1985年中日两国的积累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战后日本的积累率并不比中国高,更不像有些著述中讲得那么高。该文还对中日两国每单位积累带来的新增国民收入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是实行高积累的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结果之所以大不相同,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两国的积累效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又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成岐 ,钟浩
一、积累基金1、积累基金的科学范畴关于积累基金的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积累基金是当年生产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是以货币表现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基金和建立物质储备的那部分物质产品。积累基金的实物形态是扩大再生产用的生产资料和当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津
与作为货币储藏的贵金属的价值积累不同,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研究的价值积累是有特定条件的。事实上,除去创造历史文物以及可以长久保存的艺术品或可以炒作的拍卖品的劳动之外,在人类劳动中只有知识劳动创造的价值能够实现这种特定条件下的价值积累。现实社会的相关法律给予具有价值积累性质的知识产权以一定的保护,但法律的保护是有期限的。因此,现实社会中存在一定的有价值没有价格的有用的知识劳动成果,这就是"免费的午餐"。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付出一定教育成本费用可以获取必要的"免费的午餐",有力地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为求得经济发展的保障,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必须努力地增加价值积累的厚度和追求价值积累的更高的高度。在当代智能化社会,价值积累必须做到四个方面的到位:一是要保证地球免遭宇宙中小行星的再次撞击;二是不要让人类的天敌——病毒毁掉人类;三是高等教育必须走智能教育改革之路;四是必须大力推进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关键词:
劳动 价值 使用价值 价格 积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刁仁德
作者认为在研究我国实际积累规模的时候,首先,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理论模式对积累率研究形成的制约;其次,我国经济体制在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要影响到对实际积累率的探讨。本文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改革以来的积累率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针对国内某些文章对统计部门公布的积累率提出的不同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顾乃康
技术积累和国际生产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顾乃康当代跨国公司的竞争已主要不是体现在价格竞争方面,而更多地集中于包括信息、技术和创新、成本、筹供、质量、产品开发展以及售后服务等在内的非价格竞争。在非价格竞争中,与技术有关的竞争处于核心地位。在技术竞争中,公司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国灿
十年来,我国在优化投资积累功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深刻转变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有一个过程,在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决策上存在失误,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存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都出现过急于求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效益低下,国家调控能力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宏 王永海
文明时代的财富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路径,即制度性财富积累和技术性财富积累。通过分析中国早期文明中财富积累的制度性要素,可以发现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路径严重依赖制度性积累,中国早期"国"是制度性财富积累的基本组织形式,因而是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制度安排。制度性财富积累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早期独特的理财思想脉络和内容,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中的基本关系,理民思想、地利思想和农时思想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的基本内容。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方宏 王永海
文明时代的财富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路径,即制度性财富积累和技术性财富积累。通过分析中国早期文明中财富积累的制度性要素,可以发现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路径严重依赖制度性积累,中国早期"国"是制度性财富积累的基本组织形式,因而是中国早期财富积累的基本制度安排。制度性财富积累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早期独特的理财思想脉络和内容,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中的基本关系,理民思想、地利思想和农时思想是中国早期理财思想的基本内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鸿昌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积累率的内在规律如何?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适度的积累率? 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从定性分析入手,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积累率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些预测性探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熊永莲 谢建国 徐保昌
利用1990~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构成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老年抚养比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人口结构的差异也是东、中、西部经济绩效差异的原因之一。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对经济绩效的负面影响较之少儿抚养比下跌对经济绩效的正面促进更大,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趋向于降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绩效。文章的结果同时显示,东、中部地区老龄化问题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东、中部地区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将削弱东、中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陆云航 张德荣
本文借鉴增长核算方法估算了1987-2004年我国各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各省区的劳均GDP进行了水平分解和不同形式的方差分解。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投入要素的积累差异是导致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之间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更为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地区差距 要素积累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支道隆
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国后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把农业和轻工业提供的一部分积累用于发展重工业。重型工业投资多,势必提高积累规模。经过40年的努力,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不过重工业没有大力支援农业和轻工业,未能形成农轻重的良性循环,致使1953—1978年这26年间农业、轻工业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溶沧
理论和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都一再表明,适度积累率的合理确定与相对稳定,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国积累率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发展的变动趋势,有着直接的关联。积累率的波动性,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波峰、波谷的起伏上,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波动情况十分相似。因此,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特别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度积累率的正确选定。尤其是与积累规模的有效增长,积累率的相对稳定,关系极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韩树杰
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是传统以物为本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大规模畸形的土地收益分配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当前制度环境下,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主要有五大利益主体,导致财产性收入大大挤占了劳动收入和人力资本收入,引发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创业创新导向的新经济模式。土地收益分配要从物本方式向人本方式转变。
[期刊] 求索
[作者]
潘文轩
根据居民财富积累公式,利用WID数据从财富来源贡献度、财富源头结构两个层面对中国与参照国的居民财富积累来源结构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从财富来源贡献度看,各国形成了储蓄为主型、财产增值为主型、相对平衡型三种积累结构,中国属于相对平衡型。从财富源头结构看,劳动收入是各国居民积累财富的主要源头;相比参照国,中国居民财富源头结构表现出财产增值占比较高、资本收入占比较低等特点。引申分析表明,储蓄率对财富积累的速度与结构有重要影响,资本作用于财富积累的形式关系到财富积累质量,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的资产贬值是财富积累不稳定的主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