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48)
- 2023(5399)
- 2022(4572)
- 2021(4456)
- 2020(3524)
- 2019(8199)
- 2018(7786)
- 2017(15118)
- 2016(8439)
- 2015(9295)
- 2014(9282)
- 2013(9034)
- 2012(8613)
- 2011(7390)
- 2010(7766)
- 2009(7080)
- 2008(7309)
- 2007(6474)
- 2006(5871)
- 2005(5322)
- 学科
- 管理(30005)
- 济(29002)
- 经济(28974)
- 业(26398)
- 财(24500)
- 企(21734)
- 企业(21734)
- 财政(13271)
- 贸(12812)
- 贸易(12810)
- 易(12675)
- 出(12486)
- 方法(11462)
- 政(10869)
- 务(10529)
- 财务(10517)
- 中国(10497)
- 财务管理(10472)
- 农(10438)
- 数学(10401)
- 数学方法(10243)
- 企业财务(9928)
- 制(9099)
- 策(8031)
- 口(8001)
- 出口(7996)
- 出口贸易(7996)
- 地方(7323)
- 度(6408)
- 制度(6407)
- 机构
- 学院(110466)
- 大学(108016)
- 济(50561)
- 经济(49530)
- 管理(42354)
- 研究(37338)
- 理学(35604)
- 理学院(35303)
- 管理学(34868)
- 管理学院(34660)
- 财(33989)
- 中国(30874)
- 财经(22169)
- 京(22053)
- 经(20021)
- 科学(19863)
- 江(18682)
- 所(18418)
- 中心(17448)
- 经济学(15990)
- 财经大学(15878)
- 研究所(15868)
- 农(15215)
- 经济学院(14524)
- 北京(14022)
- 院(13781)
- 州(13742)
- 范(13133)
- 省(13128)
- 师范(13059)
- 基金
- 项目(66917)
- 科学(53036)
- 研究(52960)
- 基金(48675)
- 家(40750)
- 国家(40385)
- 科学基金(35046)
- 社会(33791)
- 社会科(32190)
- 社会科学(32185)
- 省(25649)
- 教育(24423)
- 基金项目(24391)
- 编号(22044)
- 划(21087)
- 自然(21071)
- 资助(20994)
- 自然科(20582)
- 自然科学(20578)
- 自然科学基金(20206)
- 成果(19176)
- 部(15847)
- 课题(15547)
- 性(14954)
- 重点(14837)
- 发(14400)
- 教育部(13965)
- 国家社会(13932)
- 策(13853)
- 创(13729)
共检索到185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健恒
多数人基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和其它负面效应而持反对观点。但对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的实证分析得出一般的财政风险论并不成立。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宜在当前退出。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风险 淡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容根
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的不利影响,大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水平。客观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有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其中,持续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及其持续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挤出效应 减税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寿生 刘南昌 杨正位
(一)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下滑局面和通货紧缩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持续四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随着经济增长形势的好转,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呼声也高了起来。淡出的理由可大致归纳为: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已经实现、潜在财政风险增大、政府投资效果不理想等方面。我们认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成
199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时出现,这说明学术界在如何认识积极财政政策,对当前乃至今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是否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综合权衡基础上实行的阶段性政策,与发达国家以反周期为特征的短期扩张性政策有明显不同。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只有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为实现财政长期稳固、健康运行提供基础和保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体富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并正在增强。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是鉴于我国经济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应采取渐进式的“淡出”方式,可以把今明两年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过渡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应当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方法组合上进行适时调整。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安体富
本文分析认为,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受政府财力、财政风险的制约及“挤出效应”、旧体制复归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适时“淡出”直至退出;同时,据对近年尤其是200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但鉴于我国经济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应采取渐进式的“淡出”方式,可以把2003年、2004年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过渡年。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淡出” 财政风险 宏观调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詹正华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其功效正在逐步降低,弊端正逐步显现,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已经不大,逐渐淡出已成为必然。但是如何在淡出的同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从三方面入手:1.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可主要采用引导性财政政策。2.继续进行结构性税收改革。3.逐步实现由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转变。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淡出 途径与方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万东
1998年,面对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我国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反周期调节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积极扩大内需,使我国经济不仅度过了危机,而且走过了一段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既稳定又较快增长的经济增长阶段。这一政策是一项长期政策还是一项短期措施?如果是短期政策它应该如何退出?它如果退出应该有怎样的政策替代?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大量讨论,现将有关观点做一综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江新昶
在过去几年中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加快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但继续推行 ,不但缺乏政策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而且会带来一系列成本与风险 :替代市场、经济陷入“滞胀”、无法清偿国债本息。既然内需不足根源于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政府应尽量弥补市场缺陷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而不应诉诸于最后的手段———积极财政政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于天义
积极财政政策迟早要淡出,但在淡出前,对政策的认识和操作也要适当调整。要充分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不能过分乐观;要认识到政策的淡出是迟早的事情,但目前不宜淡出;要及时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扩大内需时,要注意刺激消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可忽视财政风险。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国债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天义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应关注挤出效应、递减效应、稀释效应等负效应 ,依据谈出条件 ,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尚早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应适当调整国债的使用方向和重视刺激消费。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国债 经济增长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梁朋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为我国能够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历史经验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付出代价的。我国不能对增发国债、扩大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产生长期依赖,而应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逐步“淡出”,使我国经济逐步恢复自主性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