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12)
2023(3847)
2022(3315)
2021(2995)
2020(2548)
2019(6108)
2018(5833)
2017(10943)
2016(6120)
2015(7102)
2014(7041)
2013(7319)
2012(6997)
2011(6443)
2010(6687)
2009(6062)
2008(6231)
2007(5388)
2006(5021)
2005(4782)
作者
(19255)
(15808)
(15681)
(15125)
(10148)
(7598)
(7377)
(6331)
(6296)
(5767)
(5457)
(5432)
(5219)
(5179)
(5152)
(5037)
(4665)
(4647)
(4582)
(4523)
(4007)
(3950)
(3827)
(3703)
(3680)
(3607)
(3570)
(3492)
(3264)
(3122)
学科
(24264)
经济(24221)
管理(19302)
(16676)
(14507)
企业(14507)
方法(11030)
数学(8998)
数学方法(8700)
中国(8090)
(7802)
(6621)
(6290)
(5751)
理论(5069)
(5052)
财务(5030)
财务管理(5022)
(4888)
企业财务(4837)
地方(4827)
业经(4786)
(4537)
银行(4526)
(4365)
(4237)
金融(4237)
(4129)
教育(3905)
农业(3895)
机构
大学(90254)
学院(86481)
(34337)
经济(33365)
管理(33307)
研究(32953)
理学(28278)
理学院(27885)
管理学(27114)
管理学院(26958)
中国(26858)
(20966)
科学(20170)
(18489)
(17367)
研究所(15406)
中心(15240)
(15216)
(14530)
北京(13860)
财经(13574)
业大(12982)
(12376)
(12340)
农业(11868)
(11843)
师范(11724)
(11646)
(11077)
财经大学(10094)
基金
项目(55184)
科学(43497)
基金(40742)
研究(38146)
(36295)
国家(36004)
科学基金(30967)
社会(23745)
社会科(22493)
社会科学(22487)
自然(21464)
自然科(20991)
自然科学(20986)
基金项目(20729)
自然科学基金(20606)
(20275)
(18417)
教育(18249)
资助(18178)
编号(14608)
成果(12873)
重点(12635)
(12574)
(10874)
科研(10872)
教育部(10636)
(10604)
课题(10598)
计划(10437)
大学(10424)
期刊
(40271)
经济(40271)
研究(30541)
中国(25471)
学报(14929)
(14654)
管理(14385)
科学(13390)
(12873)
教育(12819)
大学(11368)
学学(10225)
(8800)
金融(8800)
技术(8632)
农业(8573)
图书(6903)
统计(6806)
财经(6310)
经济研究(6083)
(5685)
(5478)
决策(5356)
书馆(4923)
图书馆(4923)
(4894)
会计(4858)
技术经济(4733)
问题(4694)
业经(4631)
共检索到149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涂平  
70年代以来,我国在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4‰。降至1990年的21‰,平均每年少生2000万人左右。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差异悬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避孕药具种类落后,型号、规格单一,严重地影响了避孕节育效果。此外,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依靠行政管理措施,离真正做到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还有一定的距离,其工作方法和服务质量有待改进。 为了探索如何在我国引进和推广安全、可靠、高效和群众欢迎的新型避孕药具,提高服务质量和避孕效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贯彻和落实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逐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兴林,倪尚芳,周时英  
由于人群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及行政制约的影响,尚有相当数量的已婚育龄夫妇不能知己知彼地、自由地选择避孕措施,限制了药具的充分利用,影响了生殖健康的质量。为此我区从1993年开始,一手抓联合社区力量,加强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保障生殖健康,另一手抓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试点,探索深化计划生育的新路子。 截止1995年底,全区共有52个单位,13862对夫妇采用了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基层干部都比较满意。本文根据我区的做法,作一分析讨论。 1 步骤和方法 1.1 开发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计划生育是做人的工作,为育龄人群提供生殖健康终生服务、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是深化计划生育改革的方向。1.2联合社区力量,包括卫生、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民政、计生协、工、团、妇等部门,共同参与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并以联席会议研讨工作。1.3区、镇、村、企业建立领导小组并确定负责人,指导社区开展工作。1.4建立咨询服务基地。在试点基础上,1994年区人民政府发文建立区、镇、村、企业的生殖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服务站,并规定职责。截止1995年底,借用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全区已建立区生殖卫生保健服务中心1所,镇生殖卫生保健服务中心18所,村生殖卫生保健服务站262所,企业生殖卫生保健服务站51所。1.5分层次培训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国际社会对于生育健康的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是西方国家提出的生育健康项目与传统的计划生育项目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夫妇的生育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明夫妇有权利和能够对避孕措施进行选择,而计划生育部门应保证夫妇能够得到各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在我国的实践已经开始,它展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种新的方向。那么避孕措施的知情选择的意义是什么?在我国开展试点的状况与效果如何?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调整有何启示?本刊特组织此次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以上问题发表见解,共同探讨未来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萍,郭汉英  
近20年来中国生育率的普遍下降,是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避孕知识及方法的普及密切相关的。宣传普及先进的避孕方法,提供使用避孕方法的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避孕方法的使用量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分析现有避孕方法使用模式与生育率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云  
作为男性避孕方法之一的避孕套在中国育龄人群中的使用率始终在 5 %左右。艾滋病和性别在中国已呈上升发展趋势 ,在人群中宣传和促进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起到良好的避孕防病的作用。本文通过检索已有的相关文献 ,研究和分析了避孕套在我国的出现、宣传和推广使用的过程。发现这一方法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推广这种方法的人群在扩大、倡导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法律法规的引导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与协作对宣传使用这种方法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云嵘,孙靖华,李宏规,黄德兴,金敏子,赵小华,段纪宪,王丰,伊恩·戴蒙德  
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87年常规统计报告,全国共有62908492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宫内避孕,现用率为40.7%;城、镇、乡已婚育龄妇女(以下简称妇女)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数分别占全国使用总数的27.4%、19.6%和53%。可见宫内节育器在节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战捷  
本文利用 1997年国家计生委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 90年代中期中国城乡育龄夫妇的避孕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育龄妇女对避孕方法构成的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育龄妇女的避孕方法并未达到最理想的模式。本文对改善城乡育龄妇女避孕方法构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玉坤  
英国《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1995年第41卷第9期刊发了一篇题为“解决青少年妊娠问题的一种良策”的社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深化讨论,英国《生育健康问题》编辑部决定组织一次笔谈,以展示世界各地有关专家学者及青少年的不同反应。不管该社论提出的“思想实验”在某些人看来何等离奇,正如常言所说的,“科学无国界”,“研究无禁区”,何况青少年妊娠正日益成为近年来我国无可规避的社会问题,这一讨论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自力,李伯华  
1 引言 自70年代后期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中国育龄夫妇的避孕使用率及避孕方法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国家计生委1982、1988、1992年三次大规模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在全国水平上,有偶育龄妇女(1982,1988)或已婚育龄妇女(1992)的避孕率分别为70.9%、72.1%和83.5%,后者已达到世界高避孕率地区北欧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绝育法的比例由35.4%上升到53.5%,避孕环的比例由50.1%下降到40.1%,而采取“其它”方法(口服、注射及外用避孕药、避孕套、传统避孕法等)的比例由14.5%下降到6.4%。可以说,高避孕使用率及高绝育比例构成了现阶段中国育龄夫妇避孕状况的基本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二力,陈建利  
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和避孕方式选择的特点,本文在胎次持续时间生育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避孕因素,建立了考虑避孕因素的胎次持续时间生育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模拟避孕因素对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的影响及出生数的预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彭志良  
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于1982年8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部门的负责同志,部分先进地区、县以及公社的代表,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妇联、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的代表,在京的新闻单位、人口理论研究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共250多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志宏  张亚锋  杜书然  
我国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低于全国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全国育龄妇女多采用长效避孕方式有显著不同,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多以短效为主,其中,长效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比例较高,而短效避孕措施中避孕套的比例非常突出。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更少使用宫内节育器,更多使用避孕套。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在选择长效避孕或短效避孕上,还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流动范围、户口所在地、是否有人照顾孩子、子女性别和民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已婚流动育龄妇女避孕方式的选择受到其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尔生,涂晓雯,袁伟  
本文根据1995年在上海3个市区和2个郊县婚前体检的大青年及其未婚夫调查数据,对该地区未婚女青年的避孕方法应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示,在目前未婚青年中,性行为发生率高、未婚人工流产率高、而首次性行为避孕率低;有必要加强未婚青年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计划生育部门的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等,尤其是加强恋爱中大龄青年及定婚同居青年的避孕教育,以避免早婚、早育,并达到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的目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  郑晓瑛  
文章利用中国1988年和2001年生殖/节育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t模型,深入分析了此期间已婚育龄人口避孕选择模式的变化、区域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在1988~2001年间,避孕选择始终是以男女性绝育和宫内节育器为主,已婚育龄人口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可能性越大,反之选择男女性绝育的可能性大;农村选择男女性绝育的可能性增大,城镇选择宫内节育器的可能性增大;选择避孕套的可能性增大;东、中、西部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幅度差异显著。这与中国育龄人口的避孕节育意愿有较大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其差异很可能与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