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69)
- 2023(6122)
- 2022(5150)
- 2021(4780)
- 2020(3885)
- 2019(8900)
- 2018(8626)
- 2017(17587)
- 2016(9288)
- 2015(10115)
- 2014(10132)
- 2013(10050)
- 2012(9572)
- 2011(8428)
- 2010(8666)
- 2009(7774)
- 2008(7713)
- 2007(7103)
- 2006(6111)
- 2005(5523)
- 学科
- 济(46474)
- 经济(46441)
- 业(28731)
- 管理(25367)
- 企(23217)
- 企业(23217)
- 方法(18620)
- 数学(16155)
- 数学方法(16008)
- 地方(12300)
- 农(11319)
- 中国(10823)
- 业经(10751)
- 产业(9511)
- 财(9414)
- 地方经济(8198)
- 学(8196)
- 农业(7983)
- 制(7756)
- 贸(7441)
- 贸易(7434)
- 技术(7374)
- 易(7229)
- 银(6641)
- 银行(6626)
- 融(6432)
- 金融(6432)
- 行(6359)
- 策(6338)
- 结构(6083)
- 机构
- 学院(133527)
- 大学(131226)
- 济(60911)
- 经济(59857)
- 管理(51031)
- 研究(47495)
- 理学(44104)
- 理学院(43620)
- 管理学(42969)
- 管理学院(42697)
- 中国(34529)
- 科学(28169)
- 京(27088)
- 财(26795)
- 所(23978)
- 农(22360)
- 研究所(21879)
- 财经(21333)
- 中心(20752)
- 江(20142)
- 经济学(19351)
- 经(19347)
- 业大(18915)
- 经济学院(17574)
- 农业(17571)
- 院(17365)
- 北京(16738)
- 范(16203)
- 州(16021)
- 师范(16021)
- 基金
- 项目(89339)
- 科学(71212)
- 基金(65934)
- 研究(63856)
- 家(58063)
- 国家(57647)
- 科学基金(49227)
- 社会(42258)
- 社会科(40400)
- 社会科学(40392)
- 省(35153)
- 基金项目(34416)
- 自然(31425)
- 自然科(30733)
- 自然科学(30727)
- 自然科学基金(30255)
- 划(29396)
- 教育(28376)
- 资助(27105)
- 编号(23999)
- 发(21118)
- 重点(20597)
- 部(19721)
- 创(19160)
- 成果(19088)
- 国家社会(18004)
- 创新(17899)
- 性(17601)
- 课题(17420)
- 发展(17149)
共检索到198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秀青 王福强 冯伟波 李达 赵春哲 蔡芷菁 李丹 王冠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领先,轻资产低负债且盈利能力较强,核心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提升,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应全方位施策,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创新链产业链,激发要素活力,强化产业安全保障,全力抓好梯次培育、接续发展。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增长引擎 创新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绍史
过去一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规划政策、改革体制机制、组织工程专项等,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的协调性、全局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产业快速成长,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孟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通过全"面"的经济效应发挥来实现其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及产业发展周期,各发展实体努力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聚焦于对产业基础具有重构作用、对产业经济具有综合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基于经济效应解构的认识和新增长点培育的要求。我们亟须实施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应,发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
新兴产业 产业升级 经济效应 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邹俊煜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能引导产业高端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丹丹 邵洪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包含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中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引领一国的科技战略以及科技发展方向,对改善民生以及经济长期发展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文章以辽宁为例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辽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虽然在某些领域具有先天优势,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产业现有基础上成功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辽宁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金堂 李进兵
运用内生增长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问题。在系统文献述评基础上,界定基础概念和方法,讨论了产业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增长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剖析了高铁装备制造业内生增长案例。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内生增长道路是可能的。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内生增长 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任保全 任优生
加快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提高增长质量是推动长三角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生产率的提升是其核心。文章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测度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研究表明: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滑趋势;前期呈现出"轻技术创新、重规模扩张"的低端化趋势;后期分别呈现"低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轻技术创新"的低端化趋势。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申俊喜 杨若霞
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影响因素、时间序列以及增长方式等维度对2007—2015年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利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方程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主要源于技术效率降低,产业总体呈现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低的低端化发展倾向;从产业高端化的两个维度,将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分为3种不同类型——高效增长型、粗放增长型、悲惨增长型,不同类型企业增长方式差异显著,即应采取适合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保全 刘志彪 王亮亮
本文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的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增长呈下滑趋势,这分别由技术进步率和纯技术效率下滑以及规模效率的下降而导致。回归分析发现,出口降低了技术进步率,没有促进生产率增长,这与生产率增长下滑的原因一致;本土市场需求促进生产率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率和纯技术效率,使其成为遏制生产率增长下滑的有效途径。分地区回归表明,出口仅促进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本土市场需求仅促进东部地区的生产率增长。分产权性质回归中,虽然出口对生产率的回归都不显著,但与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率的回归系数为负;本土市场需求促进了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强 楚明钦
在全球经济衰退凸显的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国用来抑制颓势,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转型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基于能源产业建立新能源和常规能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公式,计算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常规能源为代表的普通产业的贡献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整体上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低于以常规能源为代表的普通产业,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常规产业,可以预计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文章认为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率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核心技术、产业政策配套不足和技术转化率...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贡献率 新能源与常规能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殷琪 薛伟贤
技术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产学对接有利于技术创新。在解析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学对接的基础上,运用哈肯协同学理论构建产学对接评价模型,测算我国2003~2012年产学对接度及对接协调度,结果表明产学对接处于对接拮抗而对接协调度渐次提高,并提出产学对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一宁 李明哲
山东省烟台市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统筹整合产业、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措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崛起。(一)强化政策保障,创造良好环境。烟台市于2010年5月率先制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菲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和战略意义。本文从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比较优势、关联效应和持续发展五个维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识别指标体系,同时提出基于Weaver-Thomas模型和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选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谭先国 王春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经历培育和成长的前期过程,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凤飞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但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投资冲动强烈,从全局来看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这导致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文章从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化解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产业同构"、"结构性过剩"和"低端化"等风险的方法,从而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