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7)
2023(12049)
2022(9721)
2021(8911)
2020(7491)
2019(16835)
2018(16467)
2017(31342)
2016(16747)
2015(18757)
2014(18578)
2013(18576)
2012(17034)
2011(15380)
2010(15411)
2009(15009)
2008(15052)
2007(13545)
2006(12097)
2005(11523)
作者
(46481)
(38965)
(38725)
(36913)
(24914)
(18177)
(17470)
(15022)
(14780)
(13815)
(13580)
(13054)
(12861)
(12444)
(12325)
(11752)
(11697)
(11219)
(11116)
(10908)
(9769)
(9436)
(9307)
(8904)
(8789)
(8763)
(8612)
(8510)
(7652)
(7619)
学科
(79516)
(78784)
经济(78655)
(72923)
企业(72923)
管理(68657)
方法(31969)
(28897)
业经(27757)
(25563)
数学(24125)
数学方法(23997)
中国(22435)
(21185)
(20314)
财务(20297)
财务管理(20274)
企业财务(19212)
农业(17979)
技术(16762)
(16178)
贸易(16168)
(15862)
(15861)
(15282)
(15076)
(14174)
体制(13919)
(13046)
银行(13026)
机构
学院(248387)
大学(245524)
(117842)
经济(116049)
管理(99615)
理学(84856)
理学院(84039)
研究(83974)
管理学(83281)
管理学院(82784)
中国(69838)
(57620)
(51601)
财经(44695)
科学(44367)
(40988)
(40755)
(38079)
(37593)
经济学(37348)
中心(37300)
研究所(36322)
经济学院(33601)
财经大学(33032)
北京(33006)
业大(31112)
(30094)
农业(29620)
商学(29378)
商学院(29116)
基金
项目(155756)
科学(126553)
研究(118412)
基金(117810)
(100702)
国家(99845)
科学基金(87808)
社会(80855)
社会科(76857)
社会科学(76841)
基金项目(61414)
(57962)
自然(53557)
教育(52606)
自然科(52369)
自然科学(52355)
自然科学基金(51552)
(48127)
资助(47412)
编号(45337)
(36935)
成果(36890)
(36081)
(35804)
(35485)
国家社会(34926)
重点(34738)
(33810)
创新(32658)
教育部(32572)
期刊
(136757)
经济(136757)
研究(80510)
中国(51349)
(48814)
管理(43681)
(37184)
科学(32735)
学报(30275)
(26881)
金融(26881)
农业(25473)
大学(24974)
财经(23801)
学学(23730)
经济研究(22599)
业经(22411)
技术(21724)
(20641)
教育(19588)
问题(17840)
(16422)
(16285)
世界(15690)
技术经济(14749)
国际(14439)
现代(12878)
财会(12536)
会计(11940)
商业(11475)
共检索到388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罗立彬  陆晔翎  张箫箫  
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论述在全球化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下降对中国品牌与中国制造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中国制造业同时具备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劳动力成本、全球最完备产业链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全球领先的消费品市场规模三大优势,而且中国制造业规模巨大很难找到转移的承接方,机器替代人的可能性提升,使积极扩大进口不但不会对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和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中国"人均中等,总量第二"的基本国情使中国可以同时兼得在品牌培育和制造两个领域的优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超男  魏浩  
积极扩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较高、中国从事“一带一路”业务的国际商务人才缺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从沿线国家积极扩大进口工作。基于此,中国政府要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支持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吸引沿线国家的优秀人才来华留学;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确保从沿线国家的进口稳定;动态调整从沿线国家的进口关税,挖掘中国企业进口贸易的新增长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历捷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制造业集聚与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也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持续扩大的主要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分布,抑制了整体消费规模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先总结了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消费扩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了制造业空间分散促进消费全面扩大的影响机制及实现路径。结论认为:制造业集聚的空间不均衡抑制经济增长率和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制造业空间扩散能够从提高弱势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和乐观预期、促进弱势区域社会财富积累、降低强势区域竞争压力和生活成本及促进供给侧升级四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大。制造业空间扩散促进消费全面扩大的实现路径重点在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关键领域和技术的突破、加快中西部产业配套建设、加快构建中西部城市群及做强中西部对外贸易流通能力四个方面。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旻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未来我国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宏伟蓝图,其中,围绕制造业提出的“制造强国”目标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金融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景峰  杨承佳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基础上,从制造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产业内升级视角出发,构建多维制造业升级指数,利用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验证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仅有利于制造业整体升级,而且还有助于制造业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和产业内升级;生产性服务进口可以借助生产性服务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消费需求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制度创新效应和环境负担效应诸多方式间接对制造业升级产生影响;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力度最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升级。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应采取扩大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比重,有序推进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提升生产性服务进口便利化水平,深化生产性服务多双边合作的体制机制等措施,有效发挥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席艳乐  吴承骏  黄威  
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匹配数据,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系统性地研究了制造业数字化对中国不同收入分布企业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数字化有助于企业工资收入的增长,但对高工资收入水平的企业影响最大,从而显著扩大了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并且呈现出强烈的“马太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制造业数字化对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企业所有制类型、地区分布、资本密集度和内部管理成本而异。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证明,制造业数字化通过生产率渠道、创新渠道和产出规模渠道扩大了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本文为客观评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微观证据,对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制造业平稳数字化转型亦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星翰  戴翔  何启志  
从服务要素进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从而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角度看,扩大服务业开放通常有两种渠道:一是扩大服务业开放后,国外服务要素作为中间投入直接进入制造业;二是扩大服务业开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等反向拉动国内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本土服务要素进入制造业生产过程。上述两种途径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究竟会产生何种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本文在对传统理论进行修正并形成待检验假说基础上,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扩大服务业开放总体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分工地位,但上述两种作用机制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作用。具体而言,依托国外服务要素投入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不利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而依托本土服务要素投入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促进作用。上述研究发现对于如何依托扩大服务业开放,从而实现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路径优化,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魏澄荣  
目前福建制造业配套能力还存在着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等问题。福建要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有利机遇,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推进开发区整合转型,加强闽台产业合作,促进内外资企业的有机对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项镜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1992年同1978年比较,境外来华旅游人数由180.9万人次增加到3811.4万人次,增长20.1倍。旅游收汇由2.36亿美元,增加到29.46亿美元,增长10.2倍。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也相应地发展较快。由旅游业增加的财政收入也有成倍增长。但也应指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旅游业收入的增长,特别是来自旅游业财政收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小瑜  李艳君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深度调整,一方面使我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随着国内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不仅要推动出口升级,继续稳定出口增长,更要进一步加大进口市场开放力度,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促进进出口的均衡发展。一、外贸政策调整有利于扩大进口长期以来,我国"重出口、轻进口",一直推行"奖出限入"、"宽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志醒  刘东升  
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把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结构不合理。采用完全消耗系数度量生产服务化水平,分析表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务化水平较高,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类别主要是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批发和零售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以制造业增加值率度量转型升级,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GMM回归方法,估计生产服务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服务类型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生产服务化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熊英  马海燕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国优势和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我国已经迅速成长为大规模产出、门类齐全的"世界制造基地"。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跃居世界第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理军  严良  
制造业的发展已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品内分工并形成全球价值链(GVC),同时强调可持续性。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近年来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艰巨。本文完善了基于GVC的制造业经济、社会、环境转型升级量化测度指标,比较分析中国与其他主要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绩效,揭示、评价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的整体水平以及世界制造业转型升级出现的新趋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含桦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美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催生深刻变革。"中国制造"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构中,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永旺  宋林  
通过110个主要国家的SITC三位码贸易数据计算了我国2002—2014年26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复杂度,以此衡量我国贸易结构转型情况,检验了制造业要素结构动态变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要素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于贸易结构转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受到的影响不同。出口贸易中高端要素占比较低,但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要素结构呈现逐步合理化的态势。由于产业或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初级要素对高级要素存在挤出效应,阻碍了贸易结构的转型,因此,应针对不同产业以及要素结构的特征采取差异化的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