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86)
2023(7088)
2022(5849)
2021(5716)
2020(4511)
2019(9849)
2018(9832)
2017(16178)
2016(10109)
2015(11403)
2014(11156)
2013(9510)
2012(8440)
2011(8009)
2010(8111)
2009(7220)
2008(6457)
2007(5850)
2006(5239)
2005(4686)
作者
(23545)
(19578)
(19375)
(18604)
(12142)
(9278)
(9094)
(7649)
(7517)
(6944)
(6653)
(6408)
(6266)
(6184)
(6028)
(5983)
(5951)
(5846)
(5800)
(5438)
(4942)
(4938)
(4556)
(4545)
(4477)
(4339)
(4338)
(4210)
(3996)
(3980)
学科
(27084)
经济(27064)
教育(21809)
管理(19463)
中国(15360)
(13700)
(10375)
企业(10375)
地方(10228)
理论(9450)
教学(8801)
方法(8288)
(8108)
(8016)
数学(7086)
数学方法(6931)
地方经济(6797)
(6306)
业经(5781)
农业(5494)
发展(5303)
研究(5195)
(5191)
(5180)
环境(5031)
技术(4802)
思想(4520)
学校(4503)
(4448)
政治(4438)
机构
大学(123852)
学院(118095)
研究(44452)
管理(36333)
(35445)
经济(34260)
教育(33027)
理学(31509)
理学院(30846)
(30307)
师范(30177)
管理学(29825)
管理学院(29561)
(27887)
科学(27426)
中国(25069)
师范大学(24820)
(21413)
研究所(19680)
(19637)
中心(18849)
北京(18331)
技术(17974)
职业(17283)
(16731)
(16023)
(15740)
(14944)
业大(14923)
研究院(13322)
基金
项目(79457)
研究(67798)
科学(64845)
基金(52405)
(44422)
国家(43888)
教育(40701)
社会(39951)
社会科(37483)
社会科学(37476)
科学基金(37283)
(34385)
编号(31413)
(31107)
成果(28239)
基金项目(26800)
课题(25859)
(22593)
自然(21634)
自然科(21129)
自然科学(21125)
自然科学基金(20678)
重点(20208)
资助(19925)
规划(19893)
(19607)
项目编号(18657)
(18652)
(17385)
(17341)
期刊
教育(58502)
研究(47348)
(40737)
经济(40737)
中国(35975)
学报(16072)
科学(14762)
大学(14133)
技术(13969)
(13922)
职业(13917)
管理(12362)
(11432)
农业(10274)
学学(10219)
技术教育(8398)
职业技术(8398)
职业技术教育(8398)
高等(8370)
业经(8084)
图书(7644)
(7586)
论坛(7586)
(7567)
高等教育(7200)
成人(6823)
成人教育(6823)
经济研究(6735)
(6186)
金融(6186)
共检索到188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继玉  王瑞霞  
让每个大学新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形成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通过构建积极的校园育人环境,培育完善的新生社会支持系统;培养新生积极的人格,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丰富新生的积极体验,使其感受积极的力量等来培育新生的积极心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可  
当前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重大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少。高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而是保证普通学生能在正常的心理水平上变得更加完善和幸福为重点。文章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和对比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提出了完善和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司忠勋   朱静琳  
<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其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扰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问题的解决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忽视了个体的积极品质和幸福。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贾迅  周利  彭容容  
文章分析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应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真实性评价法的指导下,从学校主导和学生自组两个层面来具体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最后指出高校应注意实践育人活动中的反馈、评价、对个体与团体进行辅导等三方面工作,以期更好地解决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升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金明  王雷  李小红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入手,探讨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为高校开展幸福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化磊  贾红果  陈学宁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压力,比普通同学更易产生心理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和理念出发,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群体特征和常见心理问题,探讨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培养积极人格,培育主观幸福感;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指导;运用新媒体,拓展工作领域;建构社会支持系统,培育完善人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汪依桃  
"治未病"思想和积极心理学都重视预防的思想,都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应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服务对象也由问题学生向全体师生扩展。基于二者的契合点,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立足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增强内在正气;未病先防,构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体系;既病防变,重建积极的教育互动关系,启动积极模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三个方面开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华  张继玉  
朋辈心理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艺术院校朋辈心理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致力于积极心理的宣传和推广,为朋辈教育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努力提高朋辈教育者积极情绪,塑造他们健全人格,帮助他们以"助人、自助、互助"为宗旨,用自己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优势为大家提供心理服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琪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目标偏离、内容片面化、师生关系不和谐等方面的弊端。用积极心理学去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及环境等方面就要有所改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毅敏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年上升,给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如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利  
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积极品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挖掘。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对其存在的意义、指导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心理社团建设的"一二八"模式,并对深入建设心理社团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文书锋  
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沿袭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目标定位、教育内容、教师与学生关系、实施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梳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凤英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社会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对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鑫茹  郭辉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俊平  茌良计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针对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教师职业倦怠、学生学习兴趣低的现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确立以学生成长需要为本,发掘美德善端,构建幸福课堂的理念;以分享爱的故事为载体,开展叙事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品格的方法。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路径改革,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