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84)
- 2023(7691)
- 2022(6432)
- 2021(5692)
- 2020(4521)
- 2019(10350)
- 2018(9986)
- 2017(18872)
- 2016(10362)
- 2015(11301)
- 2014(11383)
- 2013(11353)
- 2012(10972)
- 2011(9931)
- 2010(10267)
- 2009(9424)
- 2008(9058)
- 2007(8141)
- 2006(7548)
- 2005(7127)
- 学科
- 济(52104)
- 经济(52054)
- 业(25774)
- 管理(25491)
- 中国(20009)
- 地方(19795)
- 企(17101)
- 企业(17101)
- 农(15611)
- 方法(14586)
- 数学(12653)
- 数学方法(12551)
- 地方经济(11997)
- 业经(11853)
- 农业(11560)
- 发(10313)
- 财(9628)
- 贸(9245)
- 贸易(9233)
- 融(9125)
- 金融(9125)
- 学(9062)
- 银(8946)
- 银行(8928)
- 易(8863)
- 行(8766)
- 制(8276)
- 环境(8182)
- 发展(7824)
- 展(7797)
- 机构
- 学院(145373)
- 大学(143233)
- 济(64835)
- 经济(63526)
- 研究(59158)
- 管理(51119)
- 中国(44921)
- 理学(42327)
- 理学院(41764)
- 管理学(41116)
- 管理学院(40834)
- 科学(34176)
- 京(32507)
- 所(30878)
- 财(29638)
- 研究所(27514)
- 中心(26148)
- 农(25727)
- 江(23919)
- 财经(22214)
- 范(21608)
- 北京(21461)
- 院(21434)
- 师范(21409)
- 经济学(20150)
- 经(20075)
- 业大(19772)
- 农业(19735)
- 州(19413)
- 省(19008)
- 基金
- 项目(90944)
- 科学(71581)
- 研究(68971)
- 基金(63846)
- 家(55812)
- 国家(55292)
- 科学基金(46567)
- 社会(44315)
- 社会科(42066)
- 社会科学(42061)
- 省(36542)
- 基金项目(32828)
- 教育(30995)
- 划(30488)
- 编号(28125)
- 自然(27654)
- 自然科(26977)
- 自然科学(26975)
- 发(26817)
- 自然科学基金(26500)
- 资助(25980)
- 成果(23528)
- 发展(21927)
- 展(21558)
- 重点(21234)
- 课题(20848)
- 部(19631)
- 创(18597)
- 国家社会(18540)
- 创新(17407)
共检索到246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许颖
2022年,我国人口发展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决策大数据实验室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等数据,采用人口队列要素预测、人口概率预测、人口教育多状态预测方法,对人口变动趋势进行多情景预测。测算结果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年度出生人口会有所波动,预计“十五五”进入稳定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变迁过程中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影响。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人口负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葛珺沂 段成荣
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负增长新阶段,人口负增长形势将保持常态化,且这一阶段的人口变动将呈现诸多新特征。身处历史拐点,首先需要全面把握人口发展整体态势,理性对待人口负增长。同时,应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向“质量型、配置型、开放型”转变:优化人力资源开发导向,不断挖潜人口质量红利;顺应人口流动性增强的历史趋势,持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放眼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着力集聚海外智力资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现苓 翟振武 陶涛
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间或穿插短期外生性的人口负增长。1990年代后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负增长惯性开始积聚。2000~2010年,全国1/4的市级地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但主要是由人口迁移流动所致。2010年,全国8%的县级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为负。预测中方案显示,中国人口将在2027年后进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比总人口负增长更早、更快;21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仍将快速增加。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人口负增长具有隐蔽性、过程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既是数量问题也是结构问题;人口负增长受生育、死亡和年龄结构的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强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生育水平 政策应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郎丽华 周明生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深度调整的现实,如何更好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既是未来几年经济实践需要破解的课题,也是理论工作者致力攻关的难题。基于上述宏观经济发展背景,由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中欧金融与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顾宝昌
上海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人口负增长现象的范例和机会。人类今天正在为减级人口增长并为早日实现零增长而努力。上海的事例说明,人口要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从人口因素来说,要满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结构老化两个条件;从非人口因素来说,要求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计划生育的努力。另一方面,人口零增长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变得更为复杂了。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蔡昉
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有挑战和冲击,也有赢得改革红利的机遇。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不期而至”两大特点。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四点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负增长:一是人口负增长无涉“好”“坏”判断,二是关注人口趋势性变化而非总量变化,三是提高人才质量与机器替代能够弥补劳动力不足,四是把握增量的挑战、结构的潜力、总量的机遇。改革和政策的机会窗口包括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人力资本,改革户籍制度以释放农业劳动力,改善收入分配和均等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释放消费动力。此外,借鉴欧洲的经验,福利国家的建设还可以逆转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忠玉
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好中趋稳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年均增长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2017年,在外需好于预期、房地产销售依然旺盛、工业补库存等需求拉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以及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结构优化、动能增强、质量效益提升的好中趋稳态势。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松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远景目标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难题亟待解决,比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供给体系质量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均衡、
关键词:
公募基金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稻葵 厉克奥博 吴舒钰
在中国经济尚未完全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时,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引发了广泛的焦虑。打破人口焦虑,亟须在理论认识上正本清源,认识到人力资源总量而非人口总量才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民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中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2050年的人力资源总量将相当于2020年16.44亿人的人口当量。因此,应积极推行相关务实政策,提升和利用好不断增加的人力资源,助推中国经济长期稳步增长。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新哲
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新问题和挑战,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积极应对环境和形势变化,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大企业实力雄厚,人才云集,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
关键词:
产业链 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洪亮 沈妍
以适度消费系数衡量的消费类型变迁在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水平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引入适度消费概念,以城乡居民消费类型差异为切入点,测算中国适度消费系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适度消费系数下,基础性消费与享受性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绩效的拉动作用存在着显著不同,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适度消费系数的变动存在倒U型的相关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韩柯子
我国全面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中央进一步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高水平均衡的共同富裕,需要辩证厘清"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均衡"的逻辑,以高效能治理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均衡为引导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促进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晓晶
当前我国去杠杆的进展为居民杠杆率持续攀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政府杠杆率趋稳,金融去杠杆加速。总体而言,风险仍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部门,而国企是重中之重;居民部门杠杆率无远虑有近忧。目前大体处于去杠杆第二阶段,即杠杆率总体趋稳,但结构有所改善。积极稳妥去杠杆应做到:既关注总量亦关注结构,去杠杆做到心中有数,保持定力;淡化GDP增长目标,为去杠杆创造更有利条件;去杠杆要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去杠杆须拿出"真金白银";从根本上改变信贷驱动增长模式。
关键词:
去杠杆 杠杆率结构 信贷驱动增长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白彦军 邹士年
高质量发展保障性住房,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对持续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保障房建设运营面临供求结构失配、资源保障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合理规划保障房发展目标、“以需定产”,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同时,创新要素配给机制,强化土地与资金保障;统筹多渠道筹集,实现“市场”与“保障”有效联动;增强部门协同,提高管理效能。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供需结构 多主体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