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
2023(1)
2022(2)
2021(1)
2019(2)
2018(2)
2017(6)
2016(3)
2015(2)
2014(1)
2013(2)
2012(1)
2011(2)
2010(6)
2009(4)
2008(2)
2007(3)
2006(3)
2005(1)
2003(1)
作者
(9)
(9)
(5)
(4)
(4)
(3)
(3)
(3)
(3)
(3)
(3)
(3)
(3)
(3)
(2)
(2)
云贵(2)
(2)
(2)
(2)
(2)
启航(2)
(2)
(2)
(2)
新春(2)
(2)
(2)
(2)
(2)
学科
管理(12)
(7)
经济(7)
(6)
企业(6)
(5)
(5)
工作(5)
技术(4)
方针(4)
环境(4)
(4)
人事(3)
人事管理(3)
农村(3)
(3)
及其(3)
(3)
技术管理(3)
政策(3)
教育(3)
方针政策(3)
(3)
规划(3)
(3)
(3)
阐述(3)
与人(2)
业经(2)
中国(2)
机构
大学(27)
学院(27)
管理(18)
理学(16)
理学院(16)
管理学(15)
管理学院(15)
(13)
经济(13)
研究(12)
中国(9)
(7)
(7)
中心(6)
研究中心(6)
研究所(6)
科学(6)
山东(5)
社会(5)
经济学(5)
经济研究(5)
(4)
(4)
科学院(4)
(4)
经济学院(4)
经济管理(4)
财经(4)
中国社会(3)
中国社会科学院(3)
基金
项目(20)
科学(19)
基金(16)
社会(16)
研究(15)
科学基金(15)
国家(13)
(13)
社会科(13)
社会科学(13)
(11)
基金项目(10)
人文(9)
教育(8)
教育部(8)
自然(8)
自然科(8)
自然科学(8)
自然科学基金(8)
(8)
青年(8)
成果(7)
(6)
创新(6)
国家社会(6)
大项(6)
大项目(6)
社科(6)
科学研究(6)
资助(6)
期刊
(14)
经济(14)
中国(11)
研究(11)
管理(9)
教育(7)
科学(7)
南开(6)
评论(6)
(5)
学报(5)
开管(5)
(5)
社会(5)
社会科(5)
社会科学(5)
经济研究(5)
大学(4)
学学(4)
科技(4)
高等(4)
高等教育(4)
农业(3)
参考(3)
现代(3)
科技大(3)
科技大学(3)
(3)
(3)
(2)
共检索到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子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的在于构建具有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可持续运行的社会信用环境.形成守信激励、失信受罚的社会氛围。一、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一是提高社会成员的信用意识。强化诚信的教育与宣传。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社会成员对诚信(信用)的认识,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和诚信责任.使"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景涛  
一、创新思路,增强国土资源保障能力严格落实责任,建立耕地保护工作长效机制。为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庆云县国土资源局制定出台了《庆云县乡镇政府耕地保护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建立了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责任考核体系。积极探索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长效机制,严格实行用途管制,连续多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得桂  武雪雁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积极政府的理论视角,从行动边界、行动特征、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行动目标四个方面对公共部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展开探讨;从力量吸纳度和行动主动性两个维度出发,将政府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划分为"积极政府""灭火式政府""消极政府"和"无力型政府"。通过分析集中整治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的案例发现,相关政府行为具有典型的积极政府特征。积极政府是对政府边界问题的良好回应。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预判治理风险、吸纳治理资源、精细治理策略是其有效实践路径,三者均是积极的政府行为,互为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治理的良性循环;实践中,要坚持源头治理、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借助信息化手段,逐步迈向高效能治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开显  金柏江  袁满雪  
高等学校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南开大学多年来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宽厚、综合素质高、具有卓越才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创新试点,以点带面。积极构建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平台,赋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湘溶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的显性表征。胡锦涛同志正是在深刻把握创新文化在社会发展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创新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在全社会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这些科学论断为大学如何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在创新文化的建设发展中发挥倡导、传承和扩散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视域下理解和认识创新文化,大学又如何培育并引领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朝晖  龚亦农  朱琪  
有效组织农村劳力转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是解决“三农”问题中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对进贤县农民工的抽样调查,对其外出务工的特点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德勇  
我国为应对经济下滑的趋势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目标。扩大内需,需要细分内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避免走上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的前提下,以减税配合增支来刺激经济增长是可行的;新积极财政政策体现了相机抉择,不过,从长期看,在以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应急的同时,应注意发挥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海伦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几种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节约型社会的根本内涵和意义,提出创导积极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要原则,讨论了该原则的基本内涵,指出努力贯彻积极的节约原则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凤英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的积极人格品质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社会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社会治理创新的相关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萌慧  贾凤伶  刘应宗  
本文阐述了良种推广应用补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我国良种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在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种粮效益和产业化水平方面的积极效应,以及存在程序繁琐、政府与农户间信息不对称、缺乏农户反馈机制、补贴标准偏低等问题。提出了把良种推广应用补贴直接跟农户的利益相关联,多增多补、少增少补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以增产定补贴"的良种推广应用补贴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洪大用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了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宏  
价格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价格工作只有贴近百姓服务百姓,才能赢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提升价格部门的地位和形象。2012年以来,徐州市物价局以构建开放式价格监管体系为抓手,以敢为人先的制度创新为路径,着力搭建方便快捷的沟通协商平台,悉心倾听百姓意见,有力保障民生价格权益,平衡多方利益,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基层价格部门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价格工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严若森   吕志栋   李浩   周燃  
基于股东治理视角,以2013—202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股东环境积极主义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股东环境积极主义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这一结论在系列内生性检验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管理层环境关注度,是股东环境积极主义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机制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股东环境积极主义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较强、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国有产权性质企业中更加显著。结论可丰富企业绿色创新前置因素研究,拓展与深化股东积极主义研究,从而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贵  
随着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返贫致困的因素主要为风险损害,对农村风险的事前管控不仅可以防止导致农村家庭贫困的风险发生,而且可以降减农村社会救助成本。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轻事前风险管控、重事后救助,以物质性救助为主、非物质性救助比较缺乏,以生活救助为主、生产救助项目较少,以及救助对象覆盖不全面、社会救助积极性不够等短板和缺失。农村积极社会救助制度建设首先应该完善农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增设残疾人救助制度,并构建残疾人救助内容体系。另外,要补齐农村急难救助的短板,建立农村急难救助的多主体联动机制,才能构建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积极社会救助体系,保证农民家庭的基本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