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7)
2023(5164)
2022(4071)
2021(3783)
2020(3173)
2019(7386)
2018(7418)
2017(14507)
2016(7715)
2015(8779)
2014(8593)
2013(8267)
2012(7153)
2011(6513)
2010(6644)
2009(5995)
2008(5752)
2007(4993)
2006(4180)
2005(3669)
作者
(23087)
(19282)
(19211)
(18433)
(12378)
(9380)
(8434)
(7556)
(7284)
(7049)
(6636)
(6441)
(6261)
(6173)
(6021)
(5984)
(5797)
(5689)
(5606)
(5593)
(4824)
(4778)
(4638)
(4416)
(4401)
(4343)
(4198)
(4041)
(4011)
(3889)
学科
(33578)
经济(33550)
管理(20688)
方法(20137)
(19806)
数学(18767)
数学方法(18276)
(16534)
企业(16534)
(7647)
中国(7573)
理论(6434)
业经(6412)
(6207)
(6082)
贸易(6079)
(5930)
(5896)
技术(5182)
农业(4895)
地方(4470)
(4429)
环境(4364)
(4251)
教学(4030)
(4008)
(3987)
银行(3979)
(3968)
金融(3966)
机构
学院(110715)
大学(109516)
(43891)
管理(43835)
经济(43073)
理学(39014)
理学院(38656)
管理学(37580)
管理学院(37421)
研究(34675)
中国(24307)
科学(22978)
(22214)
(21630)
业大(19553)
(18580)
(18173)
农业(17641)
研究所(16932)
中心(15890)
(15741)
财经(15637)
(14348)
经济学(13988)
北京(13347)
经济学院(12747)
技术(12615)
(12613)
师范(12457)
(12344)
基金
项目(80996)
科学(63603)
基金(59543)
研究(54105)
(53962)
国家(53615)
科学基金(45833)
社会(34803)
社会科(33249)
社会科学(33238)
(32720)
自然(31580)
自然科(30990)
自然科学(30982)
基金项目(30769)
自然科学基金(30410)
(27635)
教育(26119)
资助(25644)
编号(21017)
重点(18575)
(17469)
(17290)
(16746)
计划(16510)
创新(16225)
科研(15850)
成果(15459)
国家社会(14840)
教育部(14789)
期刊
(40781)
经济(40781)
研究(27524)
学报(20993)
(19779)
中国(19005)
科学(17774)
管理(16325)
大学(15302)
学学(14773)
农业(14337)
(13442)
技术(11283)
教育(10716)
(8344)
统计(8234)
经济研究(7836)
(7629)
财经(7443)
(7349)
金融(7349)
业经(7292)
决策(6789)
业大(6494)
(6404)
技术经济(6037)
(5634)
农业大学(5581)
商业(5540)
科技(5406)
共检索到148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陶诗顺  王学春  徐健蓉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产量效应。【方法】选用"冈优725"和"Ⅱ优838"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2种育秧模式(常规密播旱育秧(对照)和超稀播旱育秧)和6种秧龄(45,51,57,63,69和75d),分析育秧模式和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育进程、田间茎蘖数、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相比,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当秧龄超过51d时,随秧龄的增加,杂交中稻全生育期显著延长,有效穗数、单穗着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成穗率和单穗质量下降;当秧龄超过60d时,水稻产量随秧龄延长而显著降低。2)当秧龄大于57d时,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最高茎蘖数较常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志刚  普自祥  贺良  普家元  文建成  王石华  谭学林  黄大军  
比较研究了恢复系南34在3种不同秧龄时移栽对杂交粳稻滇杂35的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秧龄42 d移栽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45和52 d秧龄移栽,达到显著水平;恢复系不同秧龄移栽对母本穗实粒数、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恢复系南34适时提早移栽,缩短秧龄,有利于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进而提高花粉供给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产量及库源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产量及主要库源性状分别在3个栽培模式间、20个杂交组合间及栽培模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个杂交组合在3种栽培模式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分别筛选出了适宜3种栽培模式和同时适宜3种栽培模式的杂交组合。高密低肥模式比其他2种模式增产的杂交组合因有效穗数提高致颖花量增加,而减产杂交组合则因穗粒数明显下降致颖花量降低。结实率低于82%的杂交组合适宜于高密低肥栽培模式,高于86%的组合均适宜于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栽培模式,结实率为82%~86%杂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陶诗顺  马均  
以试验资料为基础,对作者近年来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新模式”的高产原理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与常规多穴栽培相比,这一新型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创造出更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形成更为突出的单茎生长优势和更发达更具活力的根系以及更优良的穗部性状,很好地协调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中个体与群体、穗多与穗大等矛盾,实现杂交水稻的高产甚至超高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丽芬  李能早  帕三石  谢云玲  赵丽娟  康玲会  夏琼梅  朱海平  陈明艳  尹娇  杨从党  李贵勇  龙瑞平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亚梁  朱德峰  陈若霞  方文英  王晶卿  向镜  陈惠哲  张玉屏  谌江华  
【目的】明确杂交稻低播种量下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育秧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和产量的效应,创建杂交稻毯苗稀播少本机插理论与技术。【方法】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在余杭区崇化村和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试验。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育秧机插为对照,设计标准9寸秧盘横向取秧18穴,纵向取秧40穴的精准条播育秧机插方式,机插每穴播种量为2.5粒(T1,43.2 g/盘),3.5粒(T2,60.5 g/盘),4.0粒(T3,69.1g/盘),考察种子分布均匀度、秧苗素质、机插质量、机插群体干物质生产、有效穗数均匀度及产量结构的变化。【结果】(1)与BS相比,PS提高了种子分布均匀度。(2)PS显著提高了秧苗素质,增加了秧苗的干物质积累和秧苗均匀度。与BS相比,不同播量下PS的秧苗均匀度平均提高47.5%,播量越低,PS对秧苗均匀度的提高作用越明显。(3)与BS相比,PS的机插漏秧率平均降低了8.9个百分点。同时PS使机插苗数均匀度平均提高了87.8%,其中T2处理PS机插每穴2—3苗比例最高,机插苗数均匀度最好。(4)PS通过提高机插群体的分蘖高峰苗数进而提高有效穗数,在不同播种量下,PS机插群体的有效穗数平均增加6.7%,同时使有效穗数均匀度提高40.2%,其中T2处理下PS机插群体的有效穗数和有效穗数均匀度最高,同时PS提高了机插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5)不同播量下PS通过增加机插群体的有效穗数使产量平均增加9.0%,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播量的增加,PS机插相对于BS机插的产量增加幅度下降,同时机插苗单株对产量的贡献率降低。(6)相关性分析表明,机插群体有效穗数均匀度和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精准条播育秧机插通过提高种子分布均匀度,降低机插漏秧率,提高机插苗数均匀度,进而提升了杂交稻机插群体均匀度和产量,是在毯苗条件下实现杂交稻低播量丰产种植的有效方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龙继锐  马国辉  宋春芳  周静  沈洪昌  
为探讨超级杂交中稻节氮栽培最佳节氮量及氮与磷钾最佳配比,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缓释氮肥用量及与磷钾肥配比与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了节氮栽培条件下Y两优1号氮磷钾施用量与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用量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但氮磷钾配比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氮磷钾三元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获得最高产量(10500.9kg/hm2)的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205.2 kg/hm2、38.8 kg/hm2、158.6kg/hm2。单产达到9750kg/hm2的推荐施肥方案为:N 163.3-196.7 kg/hm2、P2O5 57.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国照  
利用杂交中稻田间试验等资料, 深入地分析了影响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关键时期和作用规律, 按穗型、粒型分类建立了杂交中稻生育期、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气候生态模型, 在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产布局和生产决策服务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阳  程建平  赵锋  汪本福  陈少愚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15d(Y1)和20d(Y2)2个秧龄以及6月25日(播期一,B1)、6月30日(播期二,B2)、7月5日(播期三,B3)3个播期处理,以探讨机械插秧下秧龄和播期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二和播期一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分别高于播期三产量8.7%、3.5%,随着播期延后,播期三各产量构成因子除千粒重外,呈下降趋势。H优518最高产量相比最低产量降低速度显著高于鄂粳403,分别达45.0%、13.5%,花后干物质积累H优518也显著大于鄂粳403。综合分析可知,晚籼稻比晚粳稻对低温反应更敏感,前者高产需提早播种,推迟播期不利于结实灌浆,后者高产也需在较早播种基础上保证足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亚光  王康君  颜晓元  尹斌  刘立军  杨建昌  
【目的】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协调的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等6种栽培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的形成特点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结果】增产增效栽培、再高产栽培、再高效栽培和保产增效栽培两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9.5、11.5、10.7和9.0 t.hm-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5%、38.6%、28.9%和8.4%。与对照相比,上述各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9.5%、93.9%、86.1%和31.0%(相对值),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6.5%、84.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永健  马均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代邹  蒋明金  李玥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5﹕3﹕2(穗肥于倒4叶龄期施入)、3﹕3﹕4(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2﹕2﹕6(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分别记为N1、N2、N3、N4),并设置不施氮处理,记为N0,分析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AI)...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明历  卢开阳  陈鹏  赵合明  
对杂交晚籼稻金优928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种植该组合时,只要肥力水平运用恰当每公顷可产稻谷6750 kg以上。生产上宜采用每公顷插37.5-45万穴,施纯氮210 kg左右,施P2O560-75 kg,施K2O 90-105 kg。若既要获得高产,又要保证稻米有较优的加工及外观品质时,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华凤  张武汉  舒服  何强  
南方稻区的杂交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育种技术路线正确,中国率先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新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在广适性组合较少、推广力度不够,影响超级杂交稻的快速发展,以及高产、优质和高抗有机结合的组合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拓宽水稻遗传基础,选育广适性组合、发掘特异种质资源,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组合、建立轻型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推广力度3个方面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中应加快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选育具有广适性、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中稻组合,加强第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何希德  熊洪  张林  郭晓艺  朱永川  周兴兵  刘茂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周兴兵  朱永川  蒋鹏  刘茂  郭晓艺  
2012、2013年,以39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川东南冬水田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组合的品质现状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间的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指标差异极显著,其中产量较高的杂交组合有内5优306、蓉18优44、内5优317、川谷优7329、川香优198、川谷优399、川谷优918、宜香305、冈优169;品质相对较好的为川农优华占、Y两优973、炳优900、蓉优22,没有一个同时表现产量和米质均较好的组合。提高杂交水稻产量与米质有一定矛盾,选择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偏少、千粒重中等、结实率较高的组合,有利于提高长宽比、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并降低垩白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