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5)
2023(10305)
2022(8929)
2021(8023)
2020(6620)
2019(15109)
2018(14816)
2017(29552)
2016(16206)
2015(18293)
2014(18246)
2013(18060)
2012(16878)
2011(15218)
2010(15358)
2009(14421)
2008(14274)
2007(12703)
2006(11425)
2005(10376)
作者
(46524)
(39197)
(39010)
(37042)
(25058)
(18743)
(17553)
(15151)
(15002)
(14133)
(13680)
(13669)
(12736)
(12589)
(12564)
(12357)
(11521)
(11519)
(11349)
(11272)
(10020)
(9640)
(9413)
(9137)
(8905)
(8885)
(8771)
(8431)
(7880)
(7637)
学科
(79120)
经济(79006)
管理(48729)
(45131)
(35745)
企业(35745)
方法(34345)
数学(31216)
数学方法(31001)
地方(21576)
(21075)
(19909)
中国(19278)
(16740)
业经(15087)
(14808)
农业(13716)
(12118)
金融(12114)
地方经济(12083)
环境(12050)
(11798)
财务(11781)
财务管理(11751)
(11657)
贸易(11652)
(11627)
企业财务(11207)
(11194)
(11189)
机构
大学(237220)
学院(235861)
(103674)
经济(101774)
管理(89836)
研究(82345)
理学(77686)
理学院(76743)
管理学(75616)
管理学院(75172)
中国(61590)
(50865)
(49294)
科学(48796)
(41395)
(41259)
财经(39831)
(37853)
研究所(37304)
中心(37278)
(36076)
经济学(33754)
业大(33130)
(31385)
师范(31073)
经济学院(30638)
(30251)
北京(29506)
财经大学(29487)
农业(29371)
基金
项目(161046)
科学(129890)
基金(120646)
研究(117045)
(104879)
国家(104098)
科学基金(90182)
社会(79060)
社会科(75147)
社会科学(75132)
基金项目(64162)
(63524)
自然(57172)
自然科(55784)
自然科学(55769)
自然科学基金(54792)
教育(53562)
(52618)
资助(48818)
编号(44744)
重点(37363)
(37253)
成果(36846)
(35795)
(34373)
国家社会(33648)
(33209)
课题(32414)
教育部(32191)
人文(31391)
期刊
(115239)
经济(115239)
研究(71896)
中国(46127)
(39636)
学报(35693)
科学(34275)
(33979)
管理(32993)
大学(27492)
学学(26222)
(23861)
金融(23861)
农业(22571)
财经(20871)
教育(20371)
经济研究(18358)
技术(18277)
(17824)
业经(17810)
问题(15507)
资源(12358)
(11975)
技术经济(11480)
统计(11312)
(11121)
(10996)
(10585)
理论(10267)
商业(10186)
共检索到353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伟忠  杨桂山  顾朝林  
利用四期遥感TM数据和GIS技术,通过分析20年秦淮河流域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及其演化机制,为流域综合管理和模拟提供重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增长显示阶段性和空间的不均匀性,增长拐点发生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②城镇用地增长阶段性是经济社会过程及驱动因子演化阶段的反映,回归分析显示城镇用地增长与城镇人口、经济总量及开发区发展相关系数高,这归于1992年开发区创建、投资增加与2000年撤县设区驱动的结果;③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变化是社会经济物质载体演化的体现,1992年后开发区成为城镇用地增长首要来源,2000年后东山新市区与大学城成为其增长核心和新形式,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沙润  
讨论了秦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的特征,运用环境地貌、波谱分析、历史地理等方法分析了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指出该流域的旱灾是大面积的黄土岗地区蓄水不足和提水能力有限所致;涝灾则是排水系统不畅所致。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该流域水旱灾治理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艳君  吕宏军  施雅风  姜彤  
以城市化流域——秦淮河流域为例,采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198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13年中秦淮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的径流影响较大,2000年土地利用情景相对于1987年的模拟结果,1980 s~1990 s年径流增加约为5%~6%;在相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枯水年的水文响应最强,其次是平水年,丰水年响应最弱;在任意降雨条件,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0.3以上,水田向建设用地、旱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0.2~0.3,林地向旱地、水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的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幅度在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小雪  龚畅  王丽  李娜  曾春芬  
探索流域水环境现状、问题与污染来源是水环境质量改善和保护的前提,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19年秦淮河流域29个监测站点的11个水质指标的实测数据,使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对不同水期的流域水体进行水质等级、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的解析。结果表明:氮素污染和有机污染是秦淮河流域最主要的污染类型,其中TN污染特别严重;年际变化上,2015~2019年水质呈现转好趋势,年内非汛期的水质要劣于汛期水质;汛期与非汛期的污染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但高污染区主要集中在秦淮河下游、江宁大学城内;PMF模型结果显示汛期与非汛期的污染物来源与贡献率是存在差异的,城乡生活污水和市政废水、非点源污染、工业废水等人为源是造成秦淮河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且汛期的非点源污染比非汛期贡献较多的氮磷污染物,而非汛期的工业废水比汛期贡献较多的营养盐污染。因此,在制订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时应考虑区域污染的季节差异性和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秦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浩哲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亮化在城市景观展示和城市功能形态完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亮化也已逐步成为城市的新名片。本文以南京外秦淮河灯光亮化为研究实例,剖析了外秦淮河亮化年久失修、暗淡无光的现状,指出了目前的亮化水平难以凸显外秦淮河的特色形象,也不利于展示南京城市魅力和品位。本文也提出了外秦淮河亮化的建议方案,如采用不同的灯光亮化形式、根据不同风格特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段落等。最后提出了节日期间举办"水上灯会"活动的设想,可以让人们近距离地亲近自然,以实现让外秦淮河真正繁华起来的目标。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冬林  金雅琴  张纪林  阮宏华  
对南京秦淮河河岸带典型区域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镉、铬、铅、铜、锌等5种土壤重金属分布在水平和垂直层次上均表现出一定异质性。近水区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普遍高于远水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高于下层。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有较大差异。上游河岸几乎未受人为干扰,5种重金属离子质量分数均明显小于中下游。中游的殷巷土壤中镉和铬质量分数明显超标,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3.0,为重度污染。下游的岔路口表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2.0,为中度污染。大校场表层土壤综合污染指数>1.0,为轻度污染。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排序为镉>锌>铜>铬>铅。重金属元素铜与镉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锌有极显著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鸿雁  陶卓民  潘坤友  
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游憩空间为游憩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影响游憩活动的时空分布,游憩活动引导游憩空间要素的布局、功能与特色等,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以南京秦淮河滨水区为例,基于电子地图兴趣点(POI)、百度热力图,构建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模型,对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分布不均衡,“中间高,两边低”,且以夫子庙景区为中心,越向外围耦合协调度越低;(2)生产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情况最好,其次是生活型与公共型空间,景观型与生态型空间总体耦合协调度最低,不同类型游憩空间要素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形态有差异,且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差异有所不同;(3)南京秦淮河滨水区游憩空间与游憩活动的耦合受到市场供需机制、集聚——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等共同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莉莉  牛生杰  徐建强  谢学俭  杨雪贞  晏培  
简要介绍了Haka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法,用该法对疏浚后外秦淮河南京市区段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的13处底泥样品进行分析,评价重金属对水域的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除清凉门大桥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略高外,外秦淮河其他市区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对水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疏浚后外秦淮河底泥中的重金属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一段时间后重金属污染仍然存在。对有效磷与重金属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其中有效磷和全量铅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0.963 5,说明磷与铅具有同源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万伦来  胡志华  昂小刚  
文章基于2000-2005年安徽淮河流域8个地级市有关工业化的经验数据,对该流域工业化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工业化进程在加速,但是该流域工业化整体水平偏低,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内部差距较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维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逐年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生态补偿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淮河流域生态补偿一要健全补偿制度,实现生态补偿制度化、法制化;二要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部门职能,为上游生态补偿提供组织保证;三要构建以政府主导为主,其它类型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模式;四要完善淮河上游生态补偿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五要加强上游生态补偿绩效评估,实现效益最大化;六要调动流域上游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维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逐年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生态补偿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淮河流域生态补偿一要健全补偿制度,实现生态补偿制度化、法制化;二要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部门职能,为上游生态补偿提供组织保证;三要构建以政府主导为主,其它类型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模式;四要完善淮河上游生态补偿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五要加强上游生态补偿绩效评估,实现效益最大化;六要调动流域上游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伦来  朱骏锋  沈典妹  
基于淮河流域安徽段8个地市1998—2007年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构建了淮河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系统分析了淮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变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考查期内,淮河流域人均GDP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环境污染指数均较高;淮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因此,为保证淮河流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环保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开发洁净煤技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大力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努力推进新型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朋  渠玮娟  朱玺  吴雨纯  汪静  张本发  许梅越  戴洪宝  
基于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通过FAO-PM56计算出蒸散量的基础上,构建以气温、降水、蒸散等9种要素在内的水热指标体系,运用气候倾向斜率、Mann-Kendall(M-K)检验和地理空间插值等方法,揭示淮河流域近60年水热格局特征。结果表明:60年来,淮河流域总体呈湿热趋势,表现为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蒸散量下降趋势;年内分布表现为水热变化同期,高值集中分布在6~7月,呈单峰型分布;年代际分析表明近60年来研究区暖湿趋势显著,呈现出年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先下降后上升,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降水要素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次上升的趋势;从突变特征来看,热量要素突变稳定性高于水分要素;淮河流域热量因子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对角(西南-东北)变化趋势,是南北交错带带来的经纬度地带性以及地形作用的综合结果,水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丽丽  万云  盛晟  温腾  徐驰  安树青  
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定量研究了淮河流域1995—2007年间各湿地类型的规模变化,分析了其变化特征,辨识了湿地消长的热点区域,并研究湿地变化热点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流域内水田、库塘等人工湿地大幅增加(净增量分别占1995年湿地总面积的16.81%、4.57%);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则明显减少(净减少量分别占1995年湿地总面积的1.06%、2.79%),且多转为人工湿地。湿地变化热点多分布于流域东部及南部;人工湿地变化热点分布连续而集中,自然湿地变化热点则稀少而分散。高程和气温对人工湿地增长热点及自然湿地减少热点的发生影响强度相对较高;社会经济与可达性因素对热点的发生具...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高红贵  
淮河流域是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大规模开展水污染管制的流域。在目前的管制制度下,淮河流域的管制是低效率的,虽然短期内政府可以用行政命令的管制方式达到水环境改善的目的,但不能长久。只有建立责任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改变目前的管制制度,才能提高淮河流域的污染管制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