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1)
- 2023(14802)
- 2022(12295)
- 2021(11305)
- 2020(9359)
- 2019(21472)
- 2018(21350)
- 2017(40892)
- 2016(22371)
- 2015(25193)
- 2014(25361)
- 2013(24788)
- 2012(22433)
- 2011(20092)
- 2010(19926)
- 2009(17958)
- 2008(17418)
- 2007(15019)
- 2006(13209)
- 2005(11628)
- 学科
- 济(94712)
- 经济(94612)
- 管理(60219)
- 业(57395)
- 企(46442)
- 企业(46442)
- 方法(38537)
- 数学(33091)
- 数学方法(32697)
- 中国(27533)
- 农(25388)
- 地方(24200)
- 业经(22263)
- 学(21457)
- 财(18999)
- 农业(17201)
- 制(15107)
- 贸(14942)
- 贸易(14932)
- 理论(14873)
- 环境(14817)
- 产业(14447)
- 易(14389)
- 技术(14292)
- 和(14245)
- 发(12855)
- 划(12202)
- 地方经济(12083)
- 银(11874)
- 银行(11832)
- 机构
- 大学(314572)
- 学院(313175)
- 管理(124718)
- 济(122496)
- 经济(119674)
- 研究(108144)
- 理学(108110)
- 理学院(106848)
- 管理学(104930)
- 管理学院(104361)
- 中国(77661)
- 科学(68956)
- 京(68615)
- 所(53983)
- 财(52460)
- 农(51647)
- 研究所(49476)
- 业大(48536)
- 中心(48269)
- 江(45443)
- 范(43256)
- 北京(43214)
- 师范(42889)
- 财经(42754)
- 农业(40154)
- 院(40071)
- 经(38877)
- 州(37221)
- 经济学(36340)
- 师范大学(34937)
- 基金
- 项目(222440)
- 科学(174862)
- 研究(161393)
- 基金(160553)
- 家(140568)
- 国家(139423)
- 科学基金(119824)
- 社会(101744)
- 社会科(96376)
- 社会科学(96352)
- 省(87016)
- 基金项目(86111)
- 自然(78228)
- 自然科(76343)
- 自然科学(76326)
- 自然科学基金(74902)
- 划(73488)
- 教育(72329)
- 编号(65532)
- 资助(64689)
- 成果(52227)
- 重点(49760)
- 发(48739)
- 部(47542)
- 创(45871)
- 课题(45556)
- 创新(42851)
- 科研(41789)
- 国家社会(41760)
- 大学(40531)
- 期刊
- 济(134389)
- 经济(134389)
- 研究(91872)
- 中国(61582)
- 学报(50147)
- 科学(48346)
- 农(47564)
- 管理(44900)
- 大学(37633)
- 财(36838)
- 学学(35444)
- 教育(33795)
- 农业(32913)
- 技术(26827)
- 业经(23037)
- 融(22704)
- 金融(22704)
- 经济研究(20689)
- 问题(19627)
- 财经(19572)
- 业(16838)
- 经(16816)
- 图书(16670)
- 科技(16367)
- 资源(15768)
- 现代(15102)
- 技术经济(14655)
- 版(14562)
- 理论(14451)
- 发(13665)
共检索到452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海英 张琰飞
以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2004—2015年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研究人口、产业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人口、产业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偏低,长期处于失调状态;多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人口集聚能力有限。结合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海英 张琰飞
以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2004—2015年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数据为基础,研究人口、产业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人口、产业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偏低,长期处于失调状态;多数中心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人口集聚能力有限。结合片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海红 刘新民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推进可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构建反映“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及反映“压力—状态—响应”的链式生态韧性评价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协调影响力及面板门槛等模型,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类型及阻滞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平均值在0.28~0.42之间,生态韧性整体水平在0.4~0.5之间,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呈现“下高上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城镇化起反向制约作用,经济城镇化则具有正向推进效应;生态压力起负向约束作用,生态响应起正向推动作用,生态状态的作用呈现由负向阻滞向正向推动的转化;新型城镇化阶段对耦合协调度具有单一门槛效应。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 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冬梅 刘伟
由于扶贫形势的不断变化,"贫困县扶贫模式"逐渐暴露出制度设计的局限,并有被"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取代的趋势。在逐步推行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中"扶贫中心的选点工作"是当前辄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增长极理论,应该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实力较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情况良好、人口较多的地区作为"扶贫中心"。本文在选取增长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推动片区科技扶贫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春光 王秀秀 魏钢焰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人口与土地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平稳,城市建设面积在快速增长,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出现了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在耦合颉颃阶段,以高等强度耦合城市为主。(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和勉强协调阶段,城市比重很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城市所占比例很高,空间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依次递减的空间结构。(4)协调度类型方面:沈阳和大连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盘锦处于次高水平协调区,鞍山和抚顺等6个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协调区,丹东和朝阳等中小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类型上看,沈阳和阜新属于同步型,铁岭和朝阳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其余10个城市属于土地滞后型(本文分上、下两部分刊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春光 王秀秀 魏钢焰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度量人口与土地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1)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平稳,城市建设面积在快速增长,但是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出现了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在耦合颉颃阶段,以高等强度耦合城市为主。(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和勉强协调阶段城市比重很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城市所占比例很高,空间上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依次递减的空间结构。(4)协调度类型方面:沈阳和大连处于高水平协调区,盘锦处于次高水平协调区,鞍山和抚顺等6个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协调区,丹东和朝阳等中小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类型上看,沈阳和阜新属于同步型,铁岭和朝阳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其余10个城市属于土地滞后型(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刊出,上半部分已在本刊2019年第5期刊出,此为下半部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越倩 彭艳
户籍人口城镇化直接反映着城镇化的健康程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是人口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结构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影响城镇化顺利转型的重要条件。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市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年以来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特征,并发现,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密切相关,城镇化的重难点在于改革公共服务体制。要改变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人口布局,关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均等化,优化城市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杨伟 庄伟 时仅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亚文 李绍亭 雷坤洪 淮建军
探究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以秦巴山区为例,基于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评价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二者互动关系的演变趋势及特征,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0年,秦巴山区的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秦巴山区各市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由低向高转变,总体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异质性,耦合协调类型从农业生态环境滞后逐渐转变为农业转型发展滞后;(3)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乡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水土流失控制面积、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因子间协同性较强。研究表明,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应以生态发展为方向,各地区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