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11)
2023(4634)
2022(3704)
2021(3416)
2020(2811)
2019(6079)
2018(5870)
2017(11304)
2016(5821)
2015(6333)
2014(6101)
2013(5971)
2012(5360)
2011(4881)
2010(5222)
2009(5312)
2008(4111)
2007(3707)
2006(3422)
2005(3220)
作者
(15522)
(12741)
(12503)
(12052)
(7708)
(6163)
(5734)
(5016)
(4817)
(4522)
(4339)
(4244)
(4075)
(3972)
(3936)
(3827)
(3722)
(3616)
(3553)
(3490)
(3180)
(3023)
(3007)
(2960)
(2957)
(2899)
(2774)
(2708)
(2620)
(2595)
学科
(24322)
金融(24320)
(21586)
经济(21569)
(21242)
银行(21232)
(20730)
(19435)
管理(16124)
中国(14249)
(12765)
企业(12765)
(12385)
中国金融(10855)
农业(9494)
(8518)
地方(8459)
环境(8034)
(8002)
方法(6564)
业经(6377)
数学(5881)
数学方法(5846)
(5746)
(5614)
财务(5600)
财务管理(5595)
企业财务(5417)
生态(5208)
(4821)
机构
学院(76319)
大学(73389)
(33487)
经济(32785)
管理(27845)
中国(27705)
研究(26007)
理学(23651)
理学院(23415)
管理学(23033)
管理学院(22922)
(16827)
中心(14799)
(14743)
(14690)
科学(14661)
(14470)
银行(14200)
(13835)
金融(13574)
(13357)
财经(13077)
(12435)
(11843)
研究所(11350)
经济学(11334)
(11290)
人民(11282)
业大(11023)
农业(10581)
基金
项目(51918)
科学(41042)
研究(39758)
基金(37671)
(32218)
国家(31913)
科学基金(27605)
社会(26368)
社会科(25120)
社会科学(25113)
(21344)
基金项目(20265)
(17001)
教育(16404)
自然(16219)
编号(16056)
自然科(15733)
自然科学(15732)
自然科学基金(15422)
资助(14815)
(12747)
成果(12672)
重点(12013)
(11513)
国家社会(11303)
(10852)
创新(10769)
课题(10750)
发展(10643)
(10508)
期刊
(37732)
经济(37732)
(25691)
金融(25691)
研究(22493)
中国(16039)
(14981)
(12394)
学报(10535)
科学(10163)
农业(9066)
管理(8667)
大学(8349)
学学(8221)
业经(7208)
财经(6349)
(5381)
经济研究(5163)
问题(4761)
教育(4719)
技术(4693)
农村(4673)
(4673)
中国金融(4648)
资源(4322)
理论(4283)
实践(3903)
(3903)
(3870)
农业经济(3707)
共检索到121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洋洋  赵振斌  李小永  张予倩  张戬  李佳乐  
生态移民的新环境融入对实现移民安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的三个移民安置点作为案例地,利用半结构化访谈对196位就近安置生态移民进行调查,通过质性分析和QCA(定性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将移民老家依恋和新家地方融入/疏离进行了关联分析。研究表明:移民融入新环境是一个老家—新家互动的建构家的过程,就近安置使得这种互动过程更加显著;与其他移民类型相比,就近安置使得老家与新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全面性的特点,包括老家认同、功能性依赖和社会支持;就近安置所存在的老家与新家联系的复杂性成为移民对新环境产生疏离的重要因素。研究建议,除了解决移民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应允许移民进行老家与新家的互动,并对互动做进一步的政策性安排,以便逐步实现移民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新环境融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利用问卷法对陕西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资本、教育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困境显著,生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出发,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系统构建方案,以从根本上推动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本文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范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潜力降低、生计资本脆弱,生计功能弱化、可持续生计能力与生计范式转变呈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由于生计资本的限制,生计范式转变受到制约。鉴于此,建议政府应增强对"生态贫民"的赔偿与补偿力度,从"生态贫民"的可持续生计潜力与生计资本出发,构建符合实际的生计转变范式,推动"生态贫民"实现脱贫致富。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坤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巴中市3县1区在2011年1季度~2014年2季度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涉农贷款这一主要金融扶贫惠农工具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发现涉农贷款占比增加并不能提高农民收入。另外,从构建的金融扶贫效率指标来看,农村企业组织贷款的扶贫效率在样本期内呈上升趋势。因此,可根据贫困地区实际经济情况和发展目标来引导涉农贷款的流向,有效发挥金融扶贫惠农的政策功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肖启义  
贫困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是国家新时期实行的扶贫攻坚战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则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重点。达州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既是农业大市,又是革命老区,整体纳入了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中,金融作为反贫困的重要力量,应当大有作为。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现行金融体制的不足,制约了金融在反贫困中的资金聚集、项目支持和资金撬动功能。为此,本文深入研究金融发展与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金融反贫困的作用发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叙笛  王钺  何雨洋  刘琼  陶国平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分别对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由于该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因此根据生态区划原则,进行生态区划,提出各生态分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的关系,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马平易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均以"福祉增—服务减"为主,占比分别为88.75%、62.5%;而土壤保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则以"双增"为主,占比为57.5%。此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反向变化区多分布于汉江河谷盆地和秦岭山脉中段。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贫困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卢毅  
生态补偿是欠发达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不可持续、市场主导模式有待健全,提出四川秦巴山区应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设计补偿原则、方式和标准;针对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协调共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通过建立区际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产地补偿机制、强化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实行补偿清单式管理等举措,推动实施可持续的生态补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尹华强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静  
为了解贫困地区信息扶贫工作的现状,文章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梳理,对秦巴山区的信息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信息扶贫的机构众多,涵盖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方式多样,且善于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层信息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贫困户信息需求不旺以及普惠性信息服务少的困境。因此,本文从政策保障、激发受众需求以及构建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金志刚  蒋强  曲春珏  归子琨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