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47)
- 2023(4287)
- 2022(3478)
- 2021(3267)
- 2020(2600)
- 2019(5806)
- 2018(6090)
- 2017(10436)
- 2016(6120)
- 2015(7022)
- 2014(7424)
- 2013(6988)
- 2012(6574)
- 2011(5953)
- 2010(6240)
- 2009(5540)
- 2008(5724)
- 2007(5701)
- 2006(5231)
- 2005(4382)
- 学科
- 济(18541)
- 经济(18435)
- 管理(17367)
- 业(11400)
- 农(8929)
- 企(8818)
- 企业(8818)
- 环境(7965)
- 中国(7652)
- 地方(7002)
- 学(6328)
- 业经(5810)
- 生态(5586)
- 农业(5501)
- 理论(5479)
- 教育(5268)
- 财(5187)
- 和(5003)
- 制(4685)
- 教学(4660)
- 资源(4488)
- 发(4314)
- 划(4230)
- 方法(3837)
- 银(3597)
- 银行(3589)
- 行(3406)
- 融(3167)
- 金融(3166)
- 工作(3055)
- 机构
- 学院(81846)
- 大学(77666)
- 研究(28045)
- 管理(25622)
- 济(24108)
- 经济(23079)
- 中国(22084)
- 理学(20179)
- 理学院(19852)
- 管理学(19271)
- 管理学院(19136)
- 科学(18966)
- 京(18224)
- 江(16021)
- 所(14727)
- 农(14352)
- 范(13875)
- 财(13845)
- 中心(13778)
- 师范(13743)
- 州(13225)
- 研究所(12893)
- 技术(12468)
- 省(12135)
- 业大(12025)
- 北京(11997)
- 职业(11383)
- 院(10864)
- 农业(10647)
- 师范大学(10500)
- 基金
- 项目(48457)
- 研究(39999)
- 科学(35663)
- 基金(29485)
- 家(25570)
- 国家(25256)
- 省(21794)
- 社会(21536)
- 科学基金(20412)
- 社会科(19863)
- 社会科学(19857)
- 教育(19096)
- 编号(18948)
- 划(17311)
- 成果(16311)
- 基金项目(15567)
- 课题(14656)
- 年(12592)
- 自然(12060)
- 重点(11667)
- 资助(11593)
- 自然科(11550)
- 自然科学(11547)
- 发(11368)
- 自然科学基金(11291)
- 项目编号(10373)
- 性(10092)
- 规划(10042)
- 创(9600)
- 部(9314)
共检索到141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马丽丽 兰婷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业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健兵 吴平 郭华 朱泓宇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绿色循环发展的导向下,重点就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终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下秦巴山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民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关键词:
农林畜药 产业融合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历史变迁 生态建设 模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尹华强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并呈现出日益拉大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加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该地区绿色循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紧密结合现状,依托重点城镇逐步向山区延伸,达到片区全覆盖;以"互联网+"着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循环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 互联网+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马平易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均以"福祉增—服务减"为主,占比分别为88.75%、62.5%;而土壤保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则以"双增"为主,占比为57.5%。此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反向变化区多分布于汉江河谷盆地和秦岭山脉中段。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贫困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叙笛 王钺 何雨洋 刘琼 陶国平
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分别对区域内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得出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同时,由于该区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因此根据生态区划原则,进行生态区划,提出各生态分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以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的关系,推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 文化旅游 资源评价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卢毅
生态补偿是欠发达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不可持续、市场主导模式有待健全,提出四川秦巴山区应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设计补偿原则、方式和标准;针对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协调共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通过建立区际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产地补偿机制、强化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实行补偿清单式管理等举措,推动实施可持续的生态补偿。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天然气 模式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苏冰涛 李松柏
利用问卷法对陕西秦巴山区5个县的生态贫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生态贫民"生计资本、教育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生计困境显著,生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出发,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系统构建方案,以从根本上推动陕南秦巴山区"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的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敏 张江波 何乐平
实施交通网络建设机制研究,提出该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的战略发展思路,建立持续可行的投入机制并加以贯彻实施,是绿色交通战略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已有的绿色交通网络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从交通网络建设投入和运行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交通网络建设机制,并制定未来的绿色交通规划,构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承载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从定量的角度给出了绿色交通规划实施方案,以期为秦巴山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苏畅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川秦巴山区面临着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的城乡建设现状,同时发挥着生态环境屏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下来考察四川秦巴山区的城乡建设。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自身特点和城乡建设现状,对四川秦巴山区城乡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的模式新选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建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和以农为本做强产业支撑,最后还对四川秦巴山区城乡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城乡建设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静
为了解贫困地区信息扶贫工作的现状,文章通过网络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梳理,对秦巴山区的信息扶贫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参与信息扶贫的机构众多,涵盖图书馆、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方式多样,且善于结合自身专长进行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层信息机构服务能力不足、贫困户信息需求不旺以及普惠性信息服务少的困境。因此,本文从政策保障、激发受众需求以及构建一体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信息服务 信息扶贫 秦巴山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永翔
清中期,玉米作为一种新粮食作物,在秦巴山区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玉米以其环境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优点,吸引了更多外来移民来此垦种,使秦巴山区民众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封闭状态。但因人口过度增长所产生的粮食压力,又使秦巴山区遭到破坏性开垦,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金志刚 蒋强 曲春珏 归子琨
自然资产负债表是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水资源会计是自然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范围,水资源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分析和统计水资源。研究对水资源会计在国内外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在中国开展水资源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必要性。研究进一步对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构架从会计目标、会计主题和会计理论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水资源会计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秦巴山区的情况,提出在秦巴山区实现水资源会计的具体步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