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32)
2023(11736)
2022(9946)
2021(9064)
2020(7428)
2019(16939)
2018(16442)
2017(30904)
2016(16489)
2015(18459)
2014(18811)
2013(18606)
2012(17695)
2011(16072)
2010(16940)
2009(15994)
2008(15294)
2007(14071)
2006(13044)
2005(12567)
作者
(48011)
(39402)
(39044)
(37472)
(25176)
(18874)
(18030)
(15317)
(14992)
(14687)
(13530)
(13225)
(12860)
(12594)
(12437)
(12315)
(11488)
(11453)
(11312)
(11248)
(10216)
(9730)
(9592)
(9245)
(9000)
(8853)
(8841)
(8808)
(8164)
(7767)
学科
(74856)
经济(74770)
(44696)
管理(43800)
(35518)
企业(35518)
中国(30639)
(27398)
金融(27397)
(26113)
银行(26097)
地方(25910)
(25374)
(22363)
业经(20013)
方法(19985)
(18394)
(18229)
数学(15968)
数学方法(15657)
农业(15370)
地方经济(13670)
(13630)
(13386)
贸易(13365)
产业(13213)
理论(12985)
(12857)
(12453)
技术(11715)
机构
学院(232790)
大学(227864)
(98080)
经济(95716)
研究(85559)
管理(80914)
中国(73061)
理学(65960)
理学院(65138)
管理学(63908)
管理学院(63466)
(50595)
(49077)
科学(48837)
(43982)
中心(40586)
(40355)
研究所(38629)
(36787)
财经(36284)
北京(33565)
(33490)
(33478)
师范(33184)
(32397)
(30853)
经济学(30187)
业大(29188)
(28575)
农业(27669)
基金
项目(137024)
研究(107984)
科学(106573)
基金(93844)
(79880)
国家(79062)
科学基金(66958)
社会(66856)
社会科(63420)
社会科学(63406)
(56766)
教育(48970)
基金项目(48229)
(45927)
编号(45749)
成果(39090)
资助(38890)
自然(38875)
自然科(37930)
自然科学(37924)
自然科学基金(37214)
(36775)
课题(34190)
重点(31717)
发展(30525)
(29984)
(29336)
(28790)
(28412)
(28228)
期刊
(127351)
经济(127351)
研究(81840)
中国(61473)
(41220)
金融(41220)
(38829)
(36655)
教育(35230)
管理(34588)
学报(30850)
科学(29442)
大学(24230)
农业(23731)
技术(22980)
业经(22257)
学学(22094)
经济研究(19619)
财经(18293)
问题(16458)
(16043)
(13435)
图书(12770)
(12408)
国际(12406)
(12077)
论坛(12077)
技术经济(11557)
世界(11394)
商业(11353)
共检索到404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健兵  吴平  郭华  朱泓宇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绿色循环发展的导向下,重点就四川秦巴山区农林畜药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复合产业结构优化方法、产业空间布局方案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针对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最终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下秦巴山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顺利转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民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马丽丽  兰婷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耀  唐亚  杨金燕  黄成敏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艳秋  郭家秀  杨丹妮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属国家生态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主要是初级加工为主的资源开发型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区域内未实现互联互通,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程度不够,尚不能满足四川秦巴山区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需求。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特有的条件,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连片开发、整体扶贫、精准扶贫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以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提出了"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进程,同步推进工业化发展与信息化发展,努力构建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走工业绿色化、信息智能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欣莉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蒋强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山地经济区域规划部署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及四川省近年来对秦巴山区进行区域规划和部署的相关政策文件,从整体大方向上理清政策思路及基本目标,并结合实际调研走访情况,对现有政策的落实基础进行梳理评估,分析现存政策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呼应点及盲点。通过分析当前政策的问题,提出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向绿色保护政策转变、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等两方面的研究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对同类地方山区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胤汉  
本文依据商品生产基地的产值数据资料,通过直观分析法,在分析商品生产基地的职能、生产规模、等级层次的基础上,对陕西秦巴山区五个不同等级规模商品生产基地的结构与发展设想做了系统地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玉  王介勇  刘彦随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地域功能转型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采用熵权-TOPSIS法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陕西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转型格局演进阶段性及其空间差异性,探究了地域功能转型机制及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秦巴山区地域功能趋向优化,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功能提升快速,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经过短暂调整后逐步提升。地域各系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从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耦合的递进式演进规律,地域功能经过了由农业生产主导型向生态保护主导型,再向各功能均衡协调渐进转型的过程。不同县域单元地域功能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北麓地带和汉江沿岸。研究认为陕西秦岭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之间互动,提升地域功能协同度;构筑绿色发展体系,促进各系统功能互补,提升地域功能耦合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补齐地区发展短板,积极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搭建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创建秦岭综合研究示范区,提升区域系统创新能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秋林  卢毅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何沙  王钺  刘琼  陈叙笛  陶国平  
考虑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的存在资源特色优势发挥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即依托并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达州协同巴中形成四川秦巴山区的旅游核心区,构建绿色循环跨越发展新格局。研究认为,在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市场发展导向、统一规划与分段实施的原则,实施"一轴一区"的战略布局模式,"一环三带两片区"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加快推进其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丹妮  郭家秀  陈艳秋  尹华强  
四川秦巴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近几年得到了一定发展。简述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提出了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并从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朱泓宇  高世斌  张磊  赵健兵  苏欣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农林畜药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对三大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能代表四川秦巴山区的多个县域的农林畜产业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再对涉及的三大产业及其新型经营主体分别作描述性分析。研究表明,农林畜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各区县间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需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等角度解决农林畜产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何家理  马治虎  陈绪敖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一定要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出发,与当地的实际相吻合。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顺应时代要求进行生态建设的政府行为,政策设计的生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后续产业获得的收入替代所退耕地的收入的目标尚未实现。在第一个补偿周期期满后,发现不能解决退耕户生活来源,又按第一次补偿标准减半再补偿一个周期,延长补偿后发现仍无法解决退耕户生计问题,又推出后续产业政策,再扶持8年。同种粮相比,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周期长、技术性高、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前景影响大、用途单一等特点。由于政府退耕管理经验缺乏和退耕户被动完成任务心态的原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目标分散,缺乏科学论证等因素导致后续产业的发展偏离了当地资源禀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乡村善治和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从协同治理理论出发,以秦巴山区汉阴县T村的乡村治理为例,结合相应的案例对"三治合一"在基层的运作逻辑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探析。发现在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底线、德治为辅助的一体两翼式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三者的有效结合促进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善治格局的形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乃英  郭彩玲  惠振德  马占元  
根据历史文献与作者对陕南秦巴山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地考察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本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质量优良;二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三是资源开发、用水用电优越。据此,全区已建成了大、中、小工矿企业85家,乡镇及个体厂矿100余家,开发利用矿产40余种,其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但由于人们认识及工作中的失误,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粗放式开发、采富弃贫,回收率低。②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针对以上问题,进而探讨了矿业持续发展方略,同时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矿业;建立集约型生态经济矿区;强化“废物”资源化系统工程建设;依法治矿,依法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馨蕊  翟绍果  王云涛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陕西省计划在2011~2020年的10年期间,从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县计划搬迁240万人。此次搬迁涉及的居民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规模超过三峡库区移民总数,搬迁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投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规划要求,金融支持成为秦巴山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重中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