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4)
2023(8072)
2022(6902)
2021(6211)
2020(5558)
2019(12986)
2018(12656)
2017(24563)
2016(13559)
2015(15173)
2014(15034)
2013(15109)
2012(14299)
2011(13089)
2010(13269)
2009(12409)
2008(12614)
2007(11513)
2006(9851)
2005(8862)
作者
(42316)
(35693)
(35533)
(33904)
(22203)
(17084)
(16004)
(13933)
(13068)
(12489)
(12093)
(11841)
(11234)
(11230)
(11129)
(11099)
(11076)
(10461)
(10261)
(10170)
(9033)
(8703)
(8637)
(8158)
(7991)
(7930)
(7914)
(7732)
(7179)
(7128)
学科
(60160)
经济(60100)
管理(35535)
(34573)
方法(28879)
(26658)
企业(26658)
数学(25787)
数学方法(25528)
(16689)
(14691)
(14325)
中国(13644)
地方(12625)
(11451)
贸易(11450)
业经(11375)
农业(11237)
(11081)
环境(9845)
(9519)
(8867)
财务(8852)
财务管理(8829)
(8777)
企业财务(8354)
(8281)
金融(8278)
(8190)
银行(8153)
机构
大学(204685)
学院(202623)
(83037)
经济(81363)
管理(74444)
研究(71784)
理学(64651)
理学院(63811)
管理学(62545)
管理学院(62165)
中国(52026)
科学(47355)
(43071)
(40418)
(38266)
(37489)
研究所(35401)
业大(33666)
中心(32509)
农业(32310)
财经(30382)
(30269)
(27669)
(27541)
师范(27360)
北京(26906)
经济学(26455)
(25483)
经济学院(24292)
(23893)
基金
项目(138520)
科学(108200)
基金(100816)
研究(96662)
(90140)
国家(89455)
科学基金(74778)
社会(60846)
社会科(57721)
社会科学(57698)
(54243)
基金项目(54012)
自然(49577)
自然科(48417)
自然科学(48397)
自然科学基金(47541)
(46574)
教育(44042)
资助(40989)
编号(37964)
重点(32235)
成果(30855)
(30837)
(30631)
(28291)
科研(27452)
计划(27268)
课题(26741)
创新(26620)
教育部(25678)
期刊
(86765)
经济(86765)
研究(55731)
学报(37923)
(35953)
中国(35263)
科学(33254)
(28841)
大学(27473)
学学(26052)
农业(24202)
管理(23883)
教育(18047)
技术(15917)
(15815)
金融(15815)
财经(14732)
经济研究(14355)
业经(13948)
(13474)
(12687)
问题(12104)
(11466)
资源(11098)
技术经济(10383)
(10182)
统计(10040)
理论(9439)
商业(9414)
科技(9347)
共检索到287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华  李艳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区域的河流基本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减水河段,出现部位多为交界带的中部和下部及其下游邻近地区,其驱动因子主要是地表组成物质的垂向二元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华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组成物质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交界带内河流径流量沿程变化趋势与流域面积增长曲线基本一致;河流含沙量沿程变化不甚规则.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克煌  唐志明  杨瑞霞  钟兆站  
采用适合本区特点计算精度较高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了交界带的辐射平衡及其各分量,并分析其水平、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山地平原交界带的地形的互相作用,使交界带从北到南形成较为稳定的辐射平衡低值带。辐射平衡季节变化特点是7月最大,1月最小,其分布与年分布相似,但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辐射平衡年值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月值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因季节变化而不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建华  
介绍了应用TM卫星影像编制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类型图的方法步骤、土壤分类系统、制图单元系统及土壤目视解译的影像标志等问题,并对该区黄褐土的分类、暴雨因子在土壤分类中的体现以及洪冲母质粗骨褐土的划分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田菲  韩淑敏  胡玉昆  
以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洋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规律及典型丰、枯年份的变化,进而建立了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洋河流域径流量存在减少趋势,尤其是80年代后下降趋势更明显;径流的减少除了受气候变化影响外,人类活动如工农业生产取水、人口增加导致的生活用水激增以及水库截流蓄水等水土保持措施是导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径流减少量占径流减少总量的83.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兆峰  王双银  刘晶  顾金普  公维龙  
掌握流域径流演变规律,探讨其影响因子,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依据秃尾河流域1956—2010年径流、降水资料以及榆林站1956—2010年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了流域蒸散发量,利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分析了流域降雨、径流和蒸发的趋势演变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多因子对流域径流衰减的影响;建立了径流衰减量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而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2)在径流衰减驱动力因子中,人类活动因子权重为71.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兆峰  王双银  刘晶  顾金普  公维龙  
掌握流域径流演变规律,探讨其影响因子,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依据秃尾河流域1956—2010年径流、降水资料以及榆林站1956—2010年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了流域蒸散发量,利用Kendall秩次检验法分析了流域降雨、径流和蒸发的趋势演变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多因子对流域径流衰减的影响;建立了径流衰减量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1)流域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而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2)在径流衰减驱动力因子中,人类活动因子权重为71.1%,而气候因子权重为28.9%,各驱动力因子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林草>梯田>坝地>流域用水量>年降水量>年蒸发量;3)径流衰减量与林草、梯田的指数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径流衰减量与驱动力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为流域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新萍  白红英  侯钦磊  袁博  章杰  
利用灞河流域马渡王水文站1959年-2010年的实测径流量数据,结合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小波分析法、M-K突变点检验法等数理方法,研究分析了灞河流域年内、年际径流深度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灞河径流深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达到0.92;②季节分配上,径流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占到全年径流量的68.15%,并且夏季到秋季灞河径流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春季和冬季是径流量变化低谷时期;③运用Kendall秩相关系数计算得出的M值为-2.572(|-2.572|>1.96)(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灞河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边坤  张建禄  苟妮娜  靳铁治  郭林文  王开锋  
秦岭黑河是西安市主要水源地,其水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西安市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分析秦岭黑河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历史变化,揭示生态环境改变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本研究结合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于2018年和2019年的1月、5月、7月和11月对黑河流域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鱼类7020尾,隶属3目5科16属17种,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最多,占种类总数的82.35%。在生态类型方面,产黏性卵、杂食性和底栖性鱼类在黑河鱼类中占多数,分别为总种类数的76.47%、64.71%和64.71%。流域中鱼类优势种为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鱼类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物种数(S)(12~1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1.55~1.88)、Pielou均匀度指数(J)(0.56~0.66)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1.54~2.15),同时通常夏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最高。通过聚类分析和NMDS分析可得,黑河鱼类可划分为Ⅰ~Ⅲ共3个群落,其中群落Ⅰ由水库生境鱼类组成,群落Ⅱ和Ⅲ由峡谷生境鱼类组成。ABC曲线分析显示,不同季节中数量优势度曲线都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 W统计值范围为–0.146~–0.181,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和春季,夏季最低。与历史资料相比, 201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的鱼类调查结果相似性指数为中等不相似(0.46)。研究结果表明,秦岭黑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推测水库建设和生境破坏是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樊静  杨永辉  张万军  
分析了1970-2000年滹沱河的重要支流——冶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和地表覆被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降水量减少,流域内的年平均气温上升并达到显著水平。流域1995年有林地和高覆盖草地所占面积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大幅减少,林地和草地的质量有所下降,到了2000年有所回升;流域内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同时流域的径流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流量自1966年以来不断减小,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明显,以致上游长年有水河流部分河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庆香  常庆瑞  李云平  寇宝平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 ,对该区 5 0年来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耕地变化态势表现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和水田比重大大提高 ,旱地比重明显下降 ;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有所上升 ,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比重下降 ;耕地投入增加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造成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矿与交通建设、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最后 ,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原园  李宗礼  黄火键  王中根  陈敏  
河湖水系连通是古今中外行之有效的治水举措,也是适应我国新时期水利发展需要的治水新方略。河湖水系连通是以水循环物理过程为基础,伴随化学、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复杂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本文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水相互关系出发,探讨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特征,辨识出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驱动因子,分析了不同驱动因子对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的作用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晏德莉  延军平  李双双  汪成博  武亚群  万佳  王辉  
基于1960~2017年秦岭-淮河19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数据,以表观温度指数为基础,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及专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对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小波相干方法探讨该区高温高湿天气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多时间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2010年为时间节点,秦岭-淮河以北及秦巴山区高温高湿天气日数呈"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秦岭-淮河以南及淮河平原呈"下降-缓慢上升-下降"趋势;(2)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影响范围向北扩大;(3)赤道东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温异常对秦岭-淮河南北各区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比西部地区更显著且长时间周期尺度比短时间周期尺度更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静  王克林  张明阳  段亚锋  
本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i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对南方丘陵山地带2000-2010年间植被覆盖的年际动态、季相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结合气象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南方丘陵山地带植被NDVI值较高,属高植被覆盖区。2000-201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p=0.45)。从不同植被类型的季相变化来看,草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灌丛,森林植被变化幅度最小,生长峰值主要出现在8、9月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和石漠化综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宝清  刘顺生  王世杰  
造山带和盆地,作为在时—空演化和构造动力学系统中有关联的构造体,不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而且在深部结构、物质迁移及动力学机制上密切相关。首先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手段,分析了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隆升与剥露速率,运用构造变形组合分析和构造—热模拟相结合得出主要地质事件,并着重揭示出中新生代秦岭—大别造山带存在多阶段的差异隆升与剥露现象,得出一个定性和定量后造山剥露过程的区域演化模式。然后,在综述中新生代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过程及其区域环境效应的基础上,以长江三峡的形成和长江水系变迁的关系,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及其导致洞庭的变迁为例,探讨了盆—山体系演化过程对地貌景观的变化、水系变迁、生态环境演替以及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