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9)
2023(2588)
2022(2247)
2021(2109)
2020(1896)
2019(4037)
2018(4039)
2017(6971)
2016(4278)
2015(4619)
2014(4373)
2013(4297)
2012(4089)
2011(3607)
2010(3483)
2009(3127)
2008(3133)
2007(2784)
2006(2420)
2005(2054)
作者
(16246)
(13749)
(13680)
(12871)
(8550)
(7029)
(5967)
(5649)
(5305)
(5010)
(4787)
(4727)
(4660)
(4619)
(4517)
(4352)
(4266)
(4139)
(4139)
(4084)
(3880)
(3588)
(3523)
(3219)
(3060)
(3037)
(3004)
(2986)
(2973)
(2949)
学科
(9306)
(9182)
经济(9174)
(7121)
管理(5844)
(5319)
企业(5319)
(3923)
土壤(3910)
方法(3756)
(3739)
森林(3739)
(3719)
(3503)
数学(3306)
数学方法(3234)
生态(3062)
(2851)
税收(2651)
(2624)
中国(2521)
农业(2442)
(2422)
环境(2312)
生态学(2272)
水产(1975)
生物(1915)
(1903)
业经(1893)
地方(1872)
机构
大学(57386)
学院(57186)
研究(28935)
科学(25040)
(22797)
中国(20263)
(18336)
农业(18067)
研究所(17635)
业大(17176)
(15372)
经济(14928)
管理(14871)
(14429)
(13348)
实验(13019)
理学(12682)
实验室(12460)
(12406)
理学院(12392)
中心(12225)
管理学(11851)
重点(11828)
管理学院(11765)
(11603)
农业大学(11512)
资源(10603)
科学院(10547)
环境(10019)
(9949)
基金
项目(47384)
(34949)
国家(34763)
科学(34408)
基金(33033)
科学基金(25834)
研究(24899)
自然(21277)
自然科(20703)
自然科学(20692)
自然科学基金(20285)
(18812)
基金项目(17844)
(17774)
科技(14312)
计划(13794)
资助(13693)
重点(12866)
社会(12401)
社会科(11574)
社会科学(11568)
专项(11151)
(10694)
科研(10540)
教育(10300)
(9568)
(9074)
(8827)
创新(8717)
(8707)
期刊
学报(23277)
(19166)
科学(17876)
(15865)
经济(15865)
大学(15336)
学学(15119)
农业(12767)
研究(12372)
中国(11070)
林业(9956)
(7825)
业大(7366)
资源(5807)
农业大学(5191)
科技(4987)
自然(4981)
(4898)
(4521)
管理(4065)
中国农业(4015)
科技大(3994)
科技大学(3994)
自然科(3541)
自然科学(3541)
农林(3491)
(3491)
(3423)
教育(3393)
业经(3329)
共检索到82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益  冯秀秀  赵发珠  郭垚鑫  王俊  任成杰  
【目的】研究秦岭太白山锐齿栎林4种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特征,以期阐明同一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不同海拔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方法】在秦岭太白山4个海拔梯度(1 361.6、1 524.2、1 630.5和1 769.3 m),选取排水较好、坡度较缓、长势适中的3个锐齿栎林标准样地(20 m×20 m),于2016年8月,用“S”型方法于每块样地进行0~10 cm土层的混合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1)不同海拔梯度的锐齿栎林土壤细菌多样性(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变化显著,但真菌多样性无显著变化。2)在细菌群落组成中,随海拔升高,放线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变形菌和疣微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绿弯菌、芽单胞菌和硝化螺旋菌的相对丰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其他细菌类群如酸杆菌和浮霉菌的相对丰度呈不显著降低。在真菌群落组成中,作为2个优势菌门的担子菌和子囊菌的相对丰度随海拔增加的变化不显著。3)细菌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氮(TN)含量、 C∶P和N∶P显著正相关,其群落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温度、SOC、C∶P和TN;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受土壤养分差异的影响较小。在植被相同但海拔不同的条件下,受气候及土壤养分的差异影响,细菌群落特征较真菌群落的变化明显。【结论】秦岭太白山锐齿栎林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海拔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真菌群落。研究结果揭示了秦岭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生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卓男   张新军   王瑞红   李傲   李欣彤   魏雨泉  
为探究高寒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揭示海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于西藏色季拉山3 500~4 300 m海拔梯度开展为期一年的凋落物掩埋实验,结合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不同海拔凋落物降解规律来分析,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凋落物分解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优势菌门丰度受总氮、碳氮比显著影响(P<0.05);土壤含水率、碳氮比显著影响真菌优势菌门变化(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均受海拔、凋落物降解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01)。高海拔(4 100和4 300 m)和低海拔(3 500、3 700和3 900 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别具有一定相似性,而不同海拔细菌和真菌共生网络复杂程度差异较大;掩埋1年后,凋落物在不同海拔的降解率为28.2%~45.2%,碳氮比与凋落物降解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发现,海拔、碳氮比、土壤含水率均对细菌、真菌群落演替和凋落物降解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真菌群落较细菌群落对凋落物降解贡献更大。本研究可为色季拉山高寒森林不同海拔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凋落物降解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雅昕  邓娇娇  周永斌  殷有  魏亚伟  白雪娇  朱文旭  
为探究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辽东山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QMs)和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实验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QMp)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QMs土壤的全碳、全氮含量分别为84.62g·kg~(-1)和7375.33mg·kg~(-1),都显著高于QMp,QMs土壤的pH值为4.89,显著低于QMp。QMs和QMp土壤细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酐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绝对优势种;真菌主要包括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QMp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为10.04,Simpson指数为0.9964;真菌的Shannon指数为7.30,Simpson指数为0.97,都显著高于QMs,ACE指数和Chao1指数都无显著差异。土壤pH值,全碳、全氮、速效氮含量是影响该区蒙古栎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土壤pH值和全碳含量是影响该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控因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锰柯  韩海荣  程小琴  景泓元  刘莉  彭信浩  商添雄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变化规律,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林龄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关键影响因子,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反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特征等指标,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特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驱动机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温度、含水率、pH值、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着人工林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P <0.05)。林龄增长也提高了土壤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但真菌与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值呈下降趋势。林下灌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也表现出随林龄增加而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林龄间差异则均未达显著水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标共同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总变异的86.1%,土壤含水率、温度、有效磷、硝态氮含量、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则分别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程度的22.7%、18.4%、11.8%、10.6%、7.9%和5.6%。【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受到林龄变化的影响,并且土壤温度、含水率、有效磷、硝态氮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引起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字洪标  向泽宇  王根绪  阿的鲁骥  王长庭  
【目的】研究青海省7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从微生物的角度为该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以及林分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法对青海省云杉、白桦、落叶松和山杨组成的7种不同林分类型(大通青海云杉天然林A、大通白桦次生林B、湟中白桦青海云杉天然混交林C、乐都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D、民和山杨人工林E、循化山杨白桦次生林F、尖扎青海云杉天然林G)表层土壤(020 cm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德鑫   赵翔   张雪静   李佳宜   张鹏宇   姚兴东   谢甫绨  
研究连作对大豆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组成、构建的影响,为大豆连作障碍的生物防治和农田土壤修复提供理论支持。试验于2021-2022年在沈阳农业大学铁西区定位试验站进行,试验站土壤类型为棕壤土。以玉米-大豆轮作(对照)和大豆连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6SrDNA、ITS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测定,分析连作对大豆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群落构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等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含量下降,速效钾、pH值升高;连作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脲酶、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连作处理(4.63)低于轮作处理(5.34),细菌属水平下,连作增加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卡氏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LRR:1.4%;LCR:2.4%)相对丰度;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连作处理低于轮作处理,真菌属水平下,连作增加病原真菌镰刀菌属(Fusarium,LCR:20.5%;LRR:13.2%)相对丰度。在群落组装过程中,大豆连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主要由确定性过程主导;玉米大豆轮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主要由随机过程主导;大豆连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构建和玉米大豆轮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由随机过程主导。连作引起大豆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及构建的变化,病原菌相对丰度增加,其中镰刀菌(Fusarium)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大豆连作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先初  董鹏飞  党坤良  段学鑫  李杰茹  强浪浪  
【目的】以秦岭南坡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伐对锐齿栎林地土壤腐殖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3月,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林地阳坡的中下部选择生长状况接近、林分密度基本一致的锐齿栎天然次生林,设置锐齿栎天然次生林样地12块,间伐强度分别为林分蓄积量的0(CK)、5%(T1)、10%(T2)、15%(T3)、20%(T4)和25%(T5),2018年7月采集0~3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并分析土壤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腐殖质含量平均值均大于CK,且T1处理的土壤腐殖质含量最高,为(60.78±10.53) g/kg。各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较CK均有明显减少,不同处理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K>T4>T3>T5>T2>T1。除T3处理外,其余间伐强度处理土壤富啡酸含量平均值均高于CK,富啡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1>T5>T4>CK>T3。与CK相比,除T1处理外,其余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均增加,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3>T4>T5>CK>T1。(2)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腐殖酸含量比值(PQ)由大到小依次为CK>15%>20%>25%>10%>5%。(3)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微生物总量在间伐强度为10%时达到最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5%~10%时较高,真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15%~20%时较高。(4)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富啡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合理的抚育间伐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微生物数量,选择10%~15%的间伐强度作为提高林地土壤腐殖质的参考指标较为合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庄静静  刘壮壮  黄艳丽  周会萍  鲜靖苹  孙士咏  郭晖  
【目的】探究刺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以期为深入解析人工林对森林植被恢复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反馈和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华北低山丘陵区的刺槐纯林和刺槐-栓皮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2种林型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刺槐纯林>刺槐-栓皮栎混交林;2种林型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现为刺槐-栓皮栎混交林>刺槐纯林;2)土壤中细菌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土壤中真菌的优势种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3)物种相对丰度热图也表明,刺槐纯林的优势属为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le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未培养菌属Candidatus Udaeobacter、Subgroup_2、Micropepsaceae,而刺槐-栓皮栎混交林的优势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变形菌属Deltaproteobacteria和未培养菌属Subgroup_6;4)主成分分析表明,刺槐纯林和刺槐-栓皮栎混交林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而刺槐纯林与刺槐-栓皮栎混交林组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刺槐-栓皮栎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量要优于刺槐纯林,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应增加混交林的种植面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宗冬琳   周也富   胡小康   王弢  
【目的】本试验围绕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变化,探究鲜食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演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基于鲜食玉米大田试验,在鲜食玉米的播前期(PS)、拔节期(JS)、抽雄期(TS)和乳熟期(MS)进行根际土壤的采集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并使用16S和ITS基因测序分析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期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而真菌群落组成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变化。在拔节期,随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著下降。在乳熟期,根系土壤细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相较于其他生育期达到最高,而此时真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则降至最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总磷和速效钾间存在正效应,而真菌多样性则与上述指标间存在负效应。【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鲜食玉米生育期内发生了显著改变,相比真菌,细菌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随外界环境的改变继而影响着鲜食玉米产量的构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泽良  李萍芳  薛涛  向书琴  向国红  
【目的】研究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季节变化特征。【方法】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16S rDNA基因V3~V4区片段和真菌18S rDNA基因V4区片段进行了测序。【结果】①不同季节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随季节变化趋势一致,玉米根际、非根际土壤电导率随季节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不同季节玉米根际土壤电导率均显著高于非根际(P冬季>秋季>夏季,不同季节玉米根际土壤电导率均显著低于非根际(P0.05);土壤pH与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和全磷与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玉米土壤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并且根际和非根际细菌群落产生明显的分离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汪运祥   吴航湦   何冬梅   苏仪   王子杨   潘龙   廖晓丽   靳少非   郑德祥  
[目的]沿着海拔梯度探究郭岩山丝栗栲天然林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中亚热带中低海拔小跨度梯度下丝栗栲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郭岩山自然保护区海拔500~900 m梯度下丝栗栲天然林分的表层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并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细菌α多样性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海拔分布格局,而真菌的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先下降后上升,这与大跨度海拔梯度的研究存在差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群落的3个主要菌门,norank_f_norank_o_subgroup_2、norank_f_xanthobacteraceae是细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门,Russula、Lactifluus是真菌群落的两个主要菌属,说明了小跨度的海拔梯度不会显著影响优势微生物菌门和属的变化;优势细菌门及属相对丰度及群落组成与土壤p H值、全磷和碱解氮密切相关,而土壤全磷和速效钾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和优势门及属相对丰度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性质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即使在小跨度海拔梯度上亦是如此。[结论]土壤性质和海拔高度共同影响了郭岩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地理学分布。本研究将为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小跨度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群落组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英华  卢萍  赵鲁安  谭飞  徐演鹏  贾旭东  李慧仁  刘学爽  韦昌雷  王立中  
[目的]研究森林沼泽演替与火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森林沼泽保护与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法与BIOLOG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沼泽类型(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藓类沼泽、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藓类沼泽、兴安落叶松+白桦-苔草沼泽)与2006年受不同火强度干扰沼泽(重度火烧的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藓类沼泽和中度火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苔草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沼泽主要发育阶段与火干扰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以16:00(16.29±5.62 nmOL·G-1)、甲烷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屈冉  李俊生  罗遵兰  吴晓莆  赵彩云  汤博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地理位置独特,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明显,气温升高会影响其土壤碳释放。因此对秦岭土壤CO2释放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秦岭主峰太白山六种不同植类型土壤CO2释放特征的野外测定,结果表明,太白山土壤CO2的释放从8:00-11:00升高,11:00-16:00达到峰值;土壤CO2的释放速率的大小顺序是:阔叶栎林>桦木林>落叶阔叶林>太白红杉林>秦岭冷杉林>高山草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的释放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气温以及土层深度0~5cm处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2释放速率的Q10顺序是:秦岭冷杉林>桦木林>阔叶栎林>高山草甸>落叶阔叶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