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82)
2023(9663)
2022(8330)
2021(7790)
2020(6816)
2019(15397)
2018(15294)
2017(29828)
2016(16849)
2015(18741)
2014(18799)
2013(19032)
2012(17891)
2011(16341)
2010(16528)
2009(15364)
2008(15633)
2007(14492)
2006(12446)
2005(11187)
作者
(51708)
(44191)
(43437)
(41693)
(27506)
(21364)
(19791)
(17294)
(16395)
(15555)
(15005)
(14616)
(13882)
(13854)
(13823)
(13822)
(13466)
(12789)
(12608)
(12583)
(11255)
(10955)
(10937)
(10070)
(10015)
(9877)
(9873)
(9823)
(9059)
(9000)
学科
(71527)
经济(71461)
(51390)
(46458)
管理(38595)
方法(31491)
农业(30569)
(29827)
企业(29827)
数学(28327)
数学方法(28066)
业经(18067)
(17058)
中国(17056)
(16701)
(14685)
地方(14327)
(12863)
贸易(12861)
(12532)
(11174)
银行(11125)
(10627)
(10530)
(10262)
金融(10257)
农业经济(10228)
(10124)
(10022)
(10004)
机构
学院(246169)
大学(242805)
(99970)
经济(97830)
管理(89566)
研究(87341)
理学(77735)
理学院(76834)
管理学(75328)
管理学院(74896)
(70461)
中国(66566)
科学(58036)
农业(54871)
(50759)
业大(48075)
(47410)
(44031)
研究所(43414)
中心(41537)
(38276)
财经(35043)
农业大学(33924)
(31913)
(31734)
师范(31351)
北京(31033)
(30546)
经济学(30141)
(29864)
基金
项目(165989)
科学(128642)
基金(119829)
研究(116206)
(107182)
国家(106249)
科学基金(88395)
社会(72614)
社会科(68377)
社会科学(68355)
(66828)
基金项目(64197)
自然(58568)
自然科(57151)
自然科学(57127)
自然科学基金(56125)
(55691)
教育(51975)
资助(48527)
编号(47461)
成果(38249)
重点(37989)
(37850)
(36891)
(36886)
(33915)
科研(32612)
计划(32555)
课题(32270)
创新(31832)
期刊
(112494)
经济(112494)
(72469)
研究(66526)
农业(48648)
学报(48467)
中国(47632)
科学(42112)
大学(35631)
学学(34361)
(33385)
管理(26122)
(24767)
金融(24767)
业经(24250)
(23916)
教育(20137)
技术(18736)
财经(16953)
问题(16658)
(16166)
经济研究(15988)
(14444)
农村(14228)
(14228)
业大(14126)
农业经济(13892)
世界(12789)
资源(12352)
农业大学(12275)
共检索到359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亨池  王琪琳  何雨洁  侯夏乐  李露  郭文洋  康振生  韩德俊  
【目的】明确小麦品种秦农142的抗条锈病特征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以利于该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抗病基因的发掘。【方法】利用9个中国条锈菌系(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H42、Sull-4、Sull-5和Sull-7)和3个国外条锈菌系(PK-CDRD、Hu09-2和104E137A)鉴定秦农142苗期及成株期的抗条锈性特征,并推导其抗病基因。苗期接种鉴定含7个常见抗条锈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的单基因抗性材料的抗性,分子标记检测秦农142的抗病基因,结合单基因抗病材料的抗病谱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推断秦农142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璐  
为明确青海春小麦品种高原363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分别以成株期抗条锈性青海春小麦品种高原363与感病春小麦品种Taichung 29(T29)杂交并自交创建F_(2∶3)分离群体,通过在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互助县2个试验地点各2 a的田间病圃抗病性鉴定,使用单个分离世代分析法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高原363/T29 F_2群体的抗性遗传效应。F_(2∶3)群体的反应型和严重度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高原363/T29 F_(2∶3)群体的病害严重度和反应型在西宁和互助共2个环境2 a测试下呈现双峰分布,没有出现连续性分布现象,但是又出现了不同区段内连续性变化,初步分析认为,高原363对小麦条锈病的成株期抗性是一种复杂遗传,这种遗传不仅仅由主效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不同地点测试下的高原363,无论是采用严重度数据得出的最优遗传模型还是使用反应型数据得出的最优遗传模型,都是被微效基因影响的2对主基因遗传,并且主基因的作用方式(C-1:2MG-ADI加性-显性-上位性,C-5:2MG-AED完全显性,C-6:2MG-EEAD等显性)是不同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金华  黄锦  王志伟  程加省  沈为频  于亚雄  
云南铁壳麦是云南省独有的宝贵麦类种质资源。文章应用云南省6个主要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对云南铁壳麦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之前收集保存的对当时流行生理小种感病的34份铁壳麦对现在的生理小种依然感病。从新收集的5份铁壳麦中鉴定出3份抗性材料,其中A13和A14对6个生理小种反应型为高抗,A21为近免疫。通过对云南铁壳麦A21与铭贤169杂交的F1、F2、BC1群体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云南铁壳麦A21对条中32、水-7两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均由核基因组的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詹海仙  李光蓉  张晓军  李欣  畅志坚  
CH5382是一个携带中间偃麦草抗性基因的隐形异源渐渗系,它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为明确其抗性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绵阳11、台长29和SY95-71杂交,将其F1、F2、F3家系及其亲本分别在太原温室(用白粉病E09菌系接种)和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农场(用条锈病菌CYR32接种)进行了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对2种病害的抗性分别为免疫(0级),近免疫(0;级);F2分离群体中,白粉病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R∶1S;条锈病的抗感分离比例也符合3R∶1S;F3家系的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1R∶2Seg∶1S的理论比例。说明小偃麦渐渗系CH5382对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均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红  李国辉  冯晶  周宇  郭庆港  孙剑  张忠军  
为明确小麦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数量抗性的几个抗性组分的遗传,并确定有效的抗性组分,对Libellula和咸农4号杂交组合的7个世代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培养性状观察;运用遗传估计、通径分析和联合尺度检验的方法进行遗传力、显性度和基因数的估计,以及组分间的因果关系和基因互作方式的探讨。发现菌落长度和宽度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79和0.57,而显性度很低,分别为0.02和0.11;两者对菌落面积建成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55和0.40,间接效应分别为0.45和0.32,远大于其他组分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尺度检验只有控制菌落长度和宽度的抗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夏先全  姚革  蒋文平  
2007~2009年,对四川省小麦育种材料、部分生产品种和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抗条锈病鉴定。育种材料中,对条锈病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的分别占42.79%、24.35%、19.00%和13.86%;生产品种中,川麦22、28、37、41、48、川农10、12、16、川育5、8、12、16、17、18、绵阳15、26等都已经中感至高感条锈病;近等基因系中,Yr5、Yr10、Yr15、Tatara、Yr26、Seri、Opata、SuperKauz等仍中抗至高抗条锈病,可继续利用。分析认为,感病品种的大量存在,是促使条锈菌变异的重要因素,条中33号等强毒菌系上升为优势小种,是造成一部分品种"丧失"抗...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郄彦敏  蔺瑞明  冯晶  徐世昌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由于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不断产生并流行,使生产中已推广应用的品种变为感病品种而被淘汰,给小麦抗病育种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成株抗条锈病基因。成株抗性作为持久抗性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成株抗性的利用,对培育持久抗性或非小种特异抗性品种至关重要。成株抗性遗传分析能为成株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其转育利用奠定基础。通过对4个成株抗性农家品种与感病品种Taichung29杂交,构建F2遗传群体,并用小种CRY32在田间进行接种鉴定,分析其抗病基因的组成及遗传特点。结果表明:3个农家品种换香头(3)、白麦(1-3)和白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丽媛  乔麟轶  张晓军  李欣  詹海仙  畅志坚  
CH5026是携带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的渗入系。为了更好地利用CH5026,拓宽小麦抗性育种资源,对其抗条锈性来源和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并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在苗期和成株期对CH5026及其亲本分别接种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1、CYR32和CYR33。结果表明,CH5026在苗期和成株期对这3个条锈菌小种均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且与其抗性供体TAI7045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抗病侵染型相似。对其与感病品种(系)的杂交后代F1、F2、F2:3和BC1群体接种CYR32进行成株期抗性遗传机制分析,证实CH5026对CYR32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基因组原位杂交未检测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艳  乔麟轶  张晓军  李欣  杨足君  郭慧娟  王长彪  畅志坚  
为了更好地利用彭提卡偃麦草资源,拓宽小麦抗源育种选择范围,对其抗条锈性和遗传模式进行探究。利用彭提卡偃麦草渗入系CH7056和小麦品种SY95-71构建重组自交系,以条锈混合菌种CYR32+CYR33+v26对重组自交系的F_7和F_8家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遗传群体家系中抗感单株比例在2013年和2014年间均接近1∶1,由此推断CH7056中携带有1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暂命名为YrCH7056。利用细胞学技术(基因组原位杂交)已检测不到外源信号。通过对群体抗感池扫描DArT芯片,将YrCH7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泉  贾继增  张宝石  周荣华  
为筛选出粗山羊草中抗小麦条锈病基因,选用38份来自不同产地的粗山羊草,鉴定抗病情况。离体叶鉴定发现9份材料对条中29和条中31免疫,5份材料高感或中感,其余材料抗病级别不一;大田混合菌株鉴定发现有19份材料全生育期免疫,与离体叶鉴定中全免疫的材料相同,其中有10份材料苗期感病但成株期抗病,其余材料抗病级别不一。粗山羊草亚种之间杂交发现结实率相差较大,结实率0~83.33%,有2个组合出现杂交不育,亚种间出现生殖隔离。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Coss.)Schmal]Y201/Y2272杂交后代中鉴定出1个抗小麦条锈病基因,暂定名为YrY201。应用SSR分子标记和分离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仝淑玫  蔺瑞明  何月秋  徐世昌  
【目的】Holdfast、Flinor是国际上已经报道在生产上具有持久抗条锈性表现的小麦品种,在成株期对中国条中29、30、31号小种表现出免疫或近免疫的抗性水平。【方法】本文采用常规杂交分析和潜育期变温处理方法,分别在常温(昼18℃/夜10℃)和高温(昼24℃/夜15℃)两种温域下,对其主效和微效抗条锈病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品种Flinor中至少含有1显1隐2对主效和2对温敏微效抗条锈基因,Holdfast中至少含有2对显性主效和2对温敏微效抗条锈基因。主效基因均互补控制其抗条锈性,微效基因呈隐性,具累加效应,受高温诱导表达,控制中度抗性水平。【结论】Flinor和Holdfast均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升  邹成林  黄爱花  郑德波  谭华  韦新兴  莫润秀  黄开健  莫芳华  
以6个玉米南方锈病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设计方法Ⅱ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自交系南方锈病抗性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群体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6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著,自交系沈139 GCA效应为最大负效应,其次是齐319、双M9和X178;黄C和黄早四表现正的GCA效应。结合杂交组合实际抗病性表现与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进行分析,双M9所组配的各组合抗性表现和SCA效应均较好。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广义遗传力为82.54%,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青  吕巨智  程伟东  李石初  唐照磊  王玉萍  
选用4个玉米自交系作为父本,11个玉米自交系作为母本,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44个杂交组合,调查南方锈病抗性水平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为玉米自交系的抗锈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个母本玉米自交系的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著,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S313、CML161、CML451、南959、FM528、D001、万姆、ZH01、ZH03、ZH02、WH0218。4个父本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桂39722、桂兆18421、郑58、昌7-2。进一步对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自交系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为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旭  韩金妤  李晨晨  张丹丹  吴启蒙  刘胜杰  焦韩轩  黄硕  李春莲  王长发  曾庆东  康振生  韩德俊  吴建辉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小麦产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创新和揭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开展对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性状的解析。首先对411份来自CIMMYT和ICARDA的春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2BL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并利用含有该位点的抗病材料Z501及感病亲本晋麦79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成功验证了该位点抗性的稳定性,暂命名为YrZ501-2BL。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对目标区间筛选候选基因。【结果】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YrZ501-2BL锁定在小麦2B染色体0.26 Mb(575.706—576.587 Mb)范围内,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该区间含有12个基因,其中,高可信基因6个;利用在线网站,将目标区间所在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与其他已公布的不同倍性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该区间的6个高可信小麦基因基本都能在其他小麦材料中找到同源基因,且基因排列顺序相同,说明该区间可能不存在较大片段的插入、缺失、倒位等现象,可以利用参考基因组信息进行候选基因预测;结合抗病亲本Z501和感病亲本晋麦79的成株期接种条锈菌后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只有TraesCS2B02G406400、TraesCS2B02G406500和TraesCS2B02G406600受诱导表达,且抗感病亲本存在表达差异。根据中国春基因组注释,三者分别编码GATA转录因子、SH3P2蛋白和锌指蛋白。通过进一步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只有SH3P2蛋白中存在与条锈病表型显著性差异的SNP位点(G/A),虽然该位点(G1369A)在2个可变剪切的转录本中均未引起氨基酸编码变化(TCG和TCA均编码丝氨酸),但可能与可变剪切有关,同时该位点(G1369A)的不同单倍型表型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G1369A位点下游还有2个引起氨基酸改变的变异位点G1377A和G1431A,分别引起缬氨酸(GTT)到异亮氨酸(ATT)和缬氨酸(GTG)到甲硫氨酸(ATG)的改变,但这两个位点在455份重测序材料中所占比例只有0.87%,属于稀有变异,因此,未进行显著性检验。综上,推测TraesCS2B02G406500为YrZ501的重要抗病候选基因;此外,针对YrZ501候选区间的差异SNP开发了相应的AQP标记,可用于辅助选择,为下一步小麦抗锈病分子育种应用提供了标记资源。【结论】利用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的方法,成功在小麦2B染色体上挖掘到1个抗条锈病候选基因TraesCS2B02G406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华忠  王忠伟  伍玲  Ravi P Singh  J Huerta-Espino  何中虎  胡嘉  陈放  夏先春  
【目的】发掘川麦107中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及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持久抗性育种提供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方法】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Toluca试验站、中国成都和雅安3个环境下,对川麦107/Avocet-YrA组合的F5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SSR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成株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在1B染色体长臂远端的Xcwem32和Xgwm818位点之间(连锁距离3.9cM)检测到1个主效QTL,暂定名为QYr.saas-1BL。该主效QTL在3个试验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