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1)
- 2023(12802)
- 2022(11089)
- 2021(10565)
- 2020(8644)
- 2019(20218)
- 2018(20318)
- 2017(38788)
- 2016(21327)
- 2015(23792)
- 2014(23904)
- 2013(23329)
- 2012(21031)
- 2011(18987)
- 2010(18992)
- 2009(17529)
- 2008(17208)
- 2007(14789)
- 2006(13166)
- 2005(11776)
- 学科
- 济(79288)
- 经济(79168)
- 管理(64668)
- 业(58285)
- 企(50598)
- 企业(50598)
- 方法(34670)
- 数学(29485)
- 数学方法(29142)
- 财(23750)
- 中国(21975)
- 农(21611)
- 制(21432)
- 业经(19723)
- 学(16835)
- 地方(15672)
- 体(15215)
- 理论(14485)
- 务(14222)
- 财务(14155)
- 财务管理(14117)
- 农业(13888)
- 银(13746)
- 银行(13709)
- 和(13658)
- 企业财务(13397)
- 贸(13116)
- 贸易(13109)
- 环境(13043)
- 行(13036)
- 机构
- 大学(295824)
- 学院(292279)
- 管理(117397)
- 济(114444)
- 经济(111813)
- 理学(101385)
- 理学院(100278)
- 管理学(98700)
- 管理学院(98151)
- 研究(98065)
- 中国(72522)
- 京(63265)
- 科学(59362)
- 财(57063)
- 所(48237)
- 财经(44134)
- 中心(43659)
- 研究所(43590)
- 农(43476)
- 江(43029)
- 业大(41940)
- 北京(40275)
- 经(40029)
- 范(39556)
- 师范(39231)
- 院(35954)
- 州(34601)
- 经济学(33778)
- 农业(33576)
- 财经大学(32862)
- 基金
- 项目(199884)
- 科学(157300)
- 研究(150622)
- 基金(144272)
- 家(124403)
- 国家(123345)
- 科学基金(106393)
- 社会(93955)
- 社会科(88906)
- 社会科学(88884)
- 省(77563)
- 基金项目(76740)
- 教育(69532)
- 自然(67845)
- 自然科(66199)
- 自然科学(66186)
- 划(65261)
- 自然科学基金(64983)
- 编号(62426)
- 资助(58319)
- 成果(52146)
- 部(44442)
- 重点(44386)
- 课题(43153)
- 发(41930)
- 创(41791)
- 制(40567)
- 项目编号(38929)
- 创新(38916)
- 教育部(38589)
- 期刊
- 济(128975)
- 经济(128975)
- 研究(91577)
- 中国(59953)
- 财(44479)
- 管理(44344)
- 学报(44150)
- 科学(41057)
- 农(40020)
- 教育(39157)
- 大学(34240)
- 学学(31741)
- 农业(27398)
- 融(25851)
- 金融(25851)
- 技术(25617)
- 财经(21611)
- 业经(20542)
- 经济研究(19665)
- 经(18315)
- 问题(16396)
- 图书(15794)
- 理论(15465)
- 科技(14463)
- 实践(14235)
- 践(14235)
- 现代(13440)
- 版(13306)
- 技术经济(13220)
- 业(13212)
共检索到435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闫嘉欢 杨可
科研经费"包干制"对激发科研人员潜能、提升科研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中国科研经费政策演变的基础上,采用政策分析法对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总结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革的逻辑动因,并从考核、激励、容错、审计监督、防控预警、多中心治理6个方面设计科研经费"包干制"推进机制,以期破除科研经费改革中面临的梗阻,优化科技资金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热情,释放科研人员潜能,提升科研绩效水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邬娟 曾靓
高校科研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通过划分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权责边界,尽可能最大限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不少问题,使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完全实现。文章结合近年来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实践,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出发,将激励相容理论引入分析框架,借助协同理论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考核、审计监督、激励、多中心治理等方面设计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机制;从政府、高校、科研人员等不同层面设计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实现路径。旨在推动包干制落地见效,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提升科研绩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向全珍 齐佳丽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科研经费“包干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研经费“包干制”是科研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探索,主要目的在于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助力科研创新成果涌现。在“包干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主力军之一,对推动科研经费“包干制”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机制的落地,重点在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如何松绑。基于高校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的重要意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落实高校科研经费“包干制”财务工作路径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包干制 财务工作路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章维
高校科研是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源头活水"之一,是高校经费管理的热点、难点之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拉开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序幕。科研经费包干制的目的是尊重科研规律,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热情与潜力。通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管理繁琐等现实问题,难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利于提升科研水平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出"包干制"是相对合理可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针对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设计了科研包干制的四大目标优化策略,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文精神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阐述了高校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科研"包干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故文中所提及的有关具体实施方法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于晨琦
文章基于“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的背景,研究两个政策共同实施的原因、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路径以及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改革的原因是形成项目经费统筹管理制度、将激励与监督协同、两个制度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路径包括由委托单位发起“负面清单”绩效管理、政府部门发起“包干制”绩效管理、受托单位是“负面清单+包干制”的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负面清单+包干制”的具体执行者、需要各主体协同合作等;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负面清单”“包干制”以及“负面清单+包干制”联动的视角等三个方面设置。
关键词:
负面清单 包干制 科研经费 绩效管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葛蕊 孙钰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研经费“包干制”对于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较为欠缺。基于实验经济学研究思路,构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双重差分(PSM-DID)方法对中国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产生的政策激励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实施对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起正向调节作用和正向激励作用,“包干制”政策初步体现出较强的激励效应。未来在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中应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适度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健全柔性化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加强部门间协同与沟通、建立人性化监督审计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科研人员的政策激励效应,促进科研绩效不断提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汪晶
国家推进科研“放管服”工作以来,项目经费“包干制”的改革试点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且备受关注的举措,各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和探索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的实施方法。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同时文件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要动态监管经费使用并实时预警提醒,确保经费合理规范使用,高校面临法人主体责任和财务监管风险增大的双重压力。文章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了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关键要素和管理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高校 科研经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立雨 葛蕊
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以科研经费“包干制”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访谈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顶层设计—执行意愿—价值观念—政策环境”4个主范畴构成的“包干制”政策执行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1)科研经费“包干制”政策内涵界定及顶层设计的清晰程度影响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的执行意愿与政策认同,进而影响“包干制”政策的执行效果;(2)政策执行主体基于自身管理需求和执行态度决定政策执行意愿并作出是否积极推进政策的行为选择;(3)目标群体政策认知构成“包干制”政策的价值观念,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顺应与配合态度;(4)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包干制”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研究结论对于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落实、有效发挥科研经费“杠杆效应”、提升“包干制”政策效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杰
街道办事处是当前我国城市治理体系中的基层政权组织,城市化过程伴随着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调整。文章以H市L街道办事处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属地包干制在信访治理中的运作与街道办事处组织形变的多重逻辑。研究发现,街道办事处在"属地包干"原则下开展基层治理,在组织形态上出现了正式组织结构与非正式治理结构的并置,包括属地的再结构化、压力传导机制的建立、街居权力网络的编织、责任包干制的嵌入,由此为街道办事处提升信访治理的"基础性能力"提供了组织基础。这一组织形变背后存在体制性回应、责任与压力双重转嫁、社会治理过程间接化等多重逻辑。街道办事处由此承担基层治理的无限责任,成为防止基层社会风险扩散的组织构型,并产生了基层治理的组织学困境。
关键词:
属地包干 城市基层政权 街道办事处 信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安永军
建设与分散小农户有效对接的公共品供给机制是乡村善治的关键命题。国家在外部监控的前提下将公共品供给事务承包给私人主体,生成了"市场包干制",它能够实现前台治理与后台治理的分离,形成了双层治理格局。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清晰化实现服务专业化,而村社组织的支持能够降低协调成本,二者协同实现水利体系与分散小农的高效对接。由此可见,国家是公共品供给的第一责任主体,高效的公共品供给离不开国家的引导与支持;而市场机制具有调动积极性的优势,国家在有效监控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能够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黎明 刘玲玲 王宁
1978年以后财政体制改革沿着“放权让利”的思路,针对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弊端,为调动地方积极性,在原有体制下实行了财政大包干的过渡体制,即1980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年“改进包干办...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星彤
在“放、管、服”理念指导下,国家不断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为进一步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充分激励科研人员创新能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文章从科研经费“包干制”的发展历程及实施现状,分析“包干制”下的经费管理“痛点”和财务报销现状,探究真正解放科研人员的高校财务报销制度。
关键词:
高校 科研 “包干制” 报销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卓
建设有效且成本合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命题。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主要采取项目制的供给方式,表现出“制度内自上而下”的行政理性特征,而这难以克服农民不合作的治理难题,陷入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制度激励,将公共品供给中的“预算外协商成本”包干给受益农户,生成了“民主包干制”,塑造了制度内与制度外协同供给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村社责任共同体与公共利益的再造机制、村庄内生性资源的激活机制、协商民主下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民主包干制”得以将公共品供给中外溢的协商成本内部化,厘清了国家与农民的责任边界,有效承接公共财政资源,提高了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卓
建设有效且成本合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命题。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主要采取项目制的供给方式,表现出“制度内自上而下”的行政理性特征,而这难以克服农民不合作的治理难题,陷入公共品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困境。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制度激励,将公共品供给中的“预算外协商成本”包干给受益农户,生成了“民主包干制”,塑造了制度内与制度外协同供给的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村社责任共同体与公共利益的再造机制、村庄内生性资源的激活机制、协商民主下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机制,“民主包干制”得以将公共品供给中外溢的协商成本内部化,厘清了国家与农民的责任边界,有效承接公共财政资源,提高了公共品供给效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江峰
在征地拆迁实践中,行政包干制作为一种有效治理机制,被地方政府广泛运用。地方政府依托"乡政村治"体制,利用村级组织法理性、社会性和权威性,将征地拆迁中各种复杂事务包干给村"两委"。政府通过将剩余控制权、自由裁量权与剩余索取权等在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合理配置,形塑了行政包干制的政治动员与规则控制、分类赋权与动态激励、利益模块化与社会监督等具体实践机制。征地拆迁行政包干制虽然对整合体制与社会资源、实现矛盾内化以及降低地方政府治理风险等具有明显正向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它仍属于非制度化、非程序化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理念存在张力,并非一种长久治理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