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2)
- 2023(8165)
- 2022(6471)
- 2021(5883)
- 2020(4577)
- 2019(10555)
- 2018(10756)
- 2017(19140)
- 2016(10857)
- 2015(12111)
- 2014(12266)
- 2013(11389)
- 2012(10723)
- 2011(9915)
- 2010(10275)
- 2009(9380)
- 2008(9261)
- 2007(8462)
- 2006(7979)
- 2005(7556)
- 学科
- 济(45866)
- 经济(45815)
- 管理(25295)
- 业(21230)
- 中国(18874)
- 地方(18750)
- 企(15544)
- 企业(15544)
- 农(13757)
- 业经(13119)
- 制(11891)
- 地方经济(10225)
- 银(10000)
- 银行(9992)
- 融(9967)
- 金融(9967)
- 发(9954)
- 行(9855)
- 财(9592)
- 农业(9448)
- 体(8756)
- 方法(8624)
- 教育(8587)
- 发展(7483)
- 展(7459)
- 环境(7345)
- 学(7240)
- 和(7005)
- 理论(6900)
- 数学(6882)
- 机构
- 学院(142031)
- 大学(141940)
- 济(58357)
- 研究(57431)
- 经济(56976)
- 管理(47234)
- 中国(44110)
- 理学(38096)
- 理学院(37571)
- 管理学(36894)
- 管理学院(36604)
- 科学(32983)
- 京(32392)
- 财(30449)
- 所(29320)
- 研究所(25915)
- 中心(25013)
- 江(24879)
- 范(24112)
- 师范(23921)
- 农(23421)
- 北京(21732)
- 财经(21080)
- 院(20987)
- 州(20527)
- 经(18916)
- 师范大学(18656)
- 省(18571)
- 业大(18096)
- 农业(17562)
- 基金
- 项目(84421)
- 研究(69827)
- 科学(65448)
- 基金(55315)
- 家(46627)
- 国家(46092)
- 社会(42268)
- 社会科(39964)
- 社会科学(39953)
- 科学基金(38882)
- 省(35779)
- 教育(32902)
- 编号(30255)
- 划(29011)
- 基金项目(28317)
- 成果(27584)
- 发(25261)
- 课题(23502)
- 资助(21681)
- 发展(21075)
- 自然(20976)
- 展(20692)
- 自然科(20411)
- 自然科学(20406)
- 自然科学基金(20001)
- 年(19856)
- 重点(19523)
- 创(18169)
- 性(18073)
- 项目编号(18054)
共检索到255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晶晶
变"以论文为导向"为"以产品为导向"。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研究课题从企业中来、成果向产业中去。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意见》明确了科研系统改革的着力点和主要方向,对我国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清洁 徐传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人才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是人才供给的重要源头和基地,供给侧改革恰恰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高校与社会相衔接的切入点,为高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师资、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供给数量增长迅猛,但仍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布局、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办学效益不高,定位不准,未找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因此,高校必须优化结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苏小燕
供给侧改革为高校改革提供了一个高校与社会相衔接的切入点。从办学理念与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确定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内容。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供给侧和需求侧能合理配合,以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必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沙鑫美
文章依据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性、应用型转变的要求,提出了"两个需求、同步推进、评价引领"的课程改革理念,"倒推法、一体化、多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三个基本、三大要素"的核心课程强化机制,"多课程联动、学用创相融"的课程改革路径,"多主体、综合性、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机制,从而形成了"纵向逐层支持、横向多维联动"的系统化、综合性课改模式。
关键词:
地方本科 转型发展 课程改革 综合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滨鲁 毕廷延
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迫切需要向应用型转变。坚持以本为本、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志。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综合改革 转型 本科教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志勤
以改革促科研以科研求发展新疆畜牧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志勤新疆畜牧科学院院长郭志勤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畜牧业历史悠久的地区。建国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植下,新疆的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畜牧科研也有了很大进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笑难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是在1974年由交通部西南水运工程科研所和天津港回淤研究站合并组建的交通部直属重点科研所。是交通部1996年组建的“水运工程科研中心”的核心成员单位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首批重点科研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由于天科所成立在国家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慧芝 刘振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进行了系统规划。有效推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分类"评价和"贡献"引领;在评价手段上,要着力建设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评价实施上,要做到积极稳妥、分步到位,引领高校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关键词: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 同行评议 分类评价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黄胜 陈飞虎 谢佳
通过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即地方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地方高校转型方向等深入研究,厘清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方向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办学定位上转型;在办学理念上转型;在专业建设上转型;在培养模式上转型;在评价机制上转型。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现实情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培华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用技术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大力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有必要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文章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即充分发挥学校主动跟进作用,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共识;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为高校转型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汪大喹 张翠平 陈小玲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这就为地方高校怎么转型以及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转型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应用技术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曲殿彬 赵玉石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意味着在政府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布局结构新的调整期。至此,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提到地方本科高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谷正气
地方本科高校要向既适应现代大学理念又彰显地方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深度转型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学校深度转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转型。地方本科高校深度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的实现要靠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从外部来说,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的支持;从内部来说,地方本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梁凤鸣
期刊的转型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地方高校学报如何抓住机遇顺利度过,本文从数字化的冲击、特色创刊、合理使用办刊经费和实行"地方集团化"模式讨论和给出了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转型期 地方高校学报 地方集团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喆
大学的内涵发展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的连动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来达到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协调统一。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既是沟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有力推手,没有这个纽带,就带动不了内涵发展的整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