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40)
2023(6467)
2022(5517)
2021(5137)
2020(4454)
2019(9766)
2018(9945)
2017(18329)
2016(10593)
2015(11987)
2014(12006)
2013(10985)
2012(10002)
2011(9027)
2010(9207)
2009(8727)
2008(8729)
2007(8266)
2006(7192)
2005(6656)
作者
(27584)
(23290)
(23062)
(22077)
(14825)
(11019)
(10513)
(8961)
(8832)
(8502)
(7796)
(7774)
(7586)
(7276)
(7140)
(7069)
(6991)
(6892)
(6807)
(6679)
(5918)
(5703)
(5485)
(5459)
(5340)
(5235)
(5207)
(5079)
(4637)
(4560)
学科
管理(38017)
(32390)
经济(32296)
(30510)
(27320)
企业(27320)
(14039)
方法(13183)
(13029)
数学(10835)
数学方法(10701)
中国(9545)
(9224)
(9016)
财务(8994)
财务管理(8970)
(8968)
业经(8684)
企业财务(8597)
体制(7691)
理论(7133)
(7090)
银行(7083)
(6709)
教育(6690)
(6384)
金融(6382)
(6258)
(6162)
技术(6105)
机构
大学(148127)
学院(143236)
(55618)
管理(54436)
经济(54236)
理学(46857)
理学院(46346)
管理学(45458)
管理学院(45190)
研究(44348)
中国(33700)
(31169)
(30423)
科学(24781)
财经(23436)
(23053)
(21727)
师范(21562)
(21148)
(21089)
中心(20544)
(19769)
北京(19043)
业大(18934)
研究所(18535)
(17974)
财经大学(17344)
师范大学(16977)
经济学(16955)
(15966)
基金
项目(92078)
科学(74155)
研究(72390)
基金(66905)
(56206)
国家(55688)
科学基金(49172)
社会(46167)
社会科(43642)
社会科学(43632)
教育(36915)
(36138)
基金项目(35397)
自然(30682)
编号(30360)
(30305)
自然科(30025)
自然科学(30018)
自然科学基金(29538)
成果(27664)
资助(26535)
(24075)
课题(21964)
(21933)
重点(20551)
教育部(19813)
(19738)
项目编号(19385)
(19230)
大学(19134)
期刊
(64667)
经济(64667)
研究(47077)
中国(36216)
教育(28044)
(27211)
管理(22389)
学报(19378)
科学(18154)
(18019)
大学(16476)
学学(14444)
(13838)
金融(13838)
财经(12788)
技术(12230)
农业(11641)
(10900)
业经(9842)
经济研究(9439)
图书(8987)
问题(8012)
财会(7497)
会计(6989)
(6777)
职业(6647)
科技(6580)
(6534)
论坛(6534)
书馆(6530)
共检索到225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桂平  廖建桥  刘文兴  
非伦理行为是指不符合公平正义或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高校教师的非伦理行为包括教学非伦理行为和科研腐败行为。调查显示,教师过于注重科研会导致教学非伦理行为,科研收益预期过高也会带来科研腐败行为。基于教师科研能力的差异,高校教师的科研腐败行为决策博弈可以分为能力"双低"模式、能力"双高"模式和能力"低—高"模式三种模式。在这三种能力模式中,科研预期收益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腐败行为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外在形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从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交换三个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剖析。从社会认知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道德认同和组织氛围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从社会学习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心理授权和组织政治知觉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从社会交换视角看,非伦理领导主要通过领导-部属交换和组织信任两个中介变量影响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端旭  赵君  
员工的道德能力是影响其伦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285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从个体的道德能力角度剖析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伦理型领导是否通过增强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来减少员工非伦理行为。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并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苏豫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相反的伦理,一种是由外而内的规范性伦理,一种是由内而外的德性伦理。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就是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伦理的辩证统一。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应采取不同的构建路径,在实现两者辩证统一的同时,实现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由注重个人层面向注重专业层面的转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根强  杨锐  
基于效用函数构建了团队内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 Behavior,UPB)的产生与传染机制模型,探讨了关系强度、项目参与人数、奖惩预期等因素对UPB产生与传染的影响。研究发现:项目参与人数降低了员工产生UPB的概率,关系强度增加了员工产生UPB的概率;仅在固定处罚条件下,UPB绩效增加了员工产生UPB的概率;奖惩比例增加了跟随者实施UPB的概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耿娟娟  鲁团花  
我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在外在制度上缺少规范性、情境性和专业性,在内部养成机制上缺少对教师主体性的关注,因此专业伦理建设效果不显著。基于对美国专业伦理规范发展现状的梳理、专业伦理规范的文本分析和专业伦理建设方式的研究,提出通过外在制度与内部养成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一方面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提供依据和专业支持;另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伦理反思力是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根本。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恩允  薄存旭  
当前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出现诸多伦理失范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内部权力分配机制削弱了伦理关系的组织支撑力度,社会调控机制的失衡则加剧了服务伦理失范的可能性。为此,需要协调社会与自我期望间的关系,以提高服务伦理规范的认同度;拓展高校自治空间和能力,为提升伦理道德自觉意识和能力提供组织支撑;消减外围失衡的调控机制,为提升伦理道德践行能力搭建平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爱民  韩延明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空前增强。外力驱使与内在焦虑是高等学校教师工作与心理压力剧增的两大主因。建立符合伦理规范的师资管理与考评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是缓解高等学校教师超强度工作压力和超负荷心理压力的有效伦理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尹效国  
伦理问题是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在建立可持续的有效管理体系中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根据这些独特性,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应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强调伦理规范要求,实现功利与伦理相协调的教学,实现教育中人的真正解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袁鑫  王巧玲  张烨  
教师的人格观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存在差异学生所持的观点、态度乃至行为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的价值观。健康的、积极的教师人格观应当与教师职业伦理要求相适应和协调,集中体现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对差异性学生的关注、理解、关爱、包容,体现为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意识,体现为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引导,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以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为基础,将情绪耗竭作为非伦理领导和员工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中介变量,将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一个中介调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伦理领导正向影响员工情绪耗竭,并通过其中介作用对职场创新越轨行为产生影响;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调节情绪耗竭与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晓琴  
以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为基础,将情绪耗竭作为非伦理领导和员工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中介变量,将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一个中介调节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伦理领导正向影响员工情绪耗竭,并通过其中介作用对职场创新越轨行为产生影响;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调节情绪耗竭与职场创新越轨行为的关系。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靖波  
本文对国外较有影响力的企业非伦理行为形成观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通过对不同模型的纵向演进剖析和横向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优点和缺点,并在批判继承现有各种形成机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整合模型。文章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桂平  
员工在工作场所从事非伦理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有利于自己,也可能是为了报复或伤害组织和同事。根据这一逻辑,已有研究就职场排斥诱发的员工非伦理行为都是建立在利己动机的假设基础之上,而对于员工的利组织动机的非伦理行为研究不足。实际上,面对职场排斥,员工很可能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对人际关系进行主动修复,其中从事亲组织性质的非伦理行为就是一个重要的修复行为。基于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以道德推脱为中介变量,以组织认同为调节变量,检验职场排斥对员工亲组织性非伦理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采用SPSS 18.0和AMOS 18.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上下级配对调查的方式,收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原理   孙海航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两阶段405名员工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儒家德性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儒家德性领导负向影响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道德认同在儒家德性领导和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不仅正向调节儒家德性领导和道德认同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