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7)
2023(7180)
2022(6052)
2021(5460)
2020(4572)
2019(10216)
2018(9877)
2017(18570)
2016(9773)
2015(10585)
2014(10067)
2013(9864)
2012(8807)
2011(8016)
2010(7793)
2009(7065)
2008(6553)
2007(5738)
2006(4873)
2005(4158)
作者
(29992)
(25153)
(24986)
(23226)
(15650)
(12238)
(11135)
(9916)
(9509)
(8541)
(8507)
(8268)
(7973)
(7826)
(7590)
(7556)
(7529)
(7498)
(7332)
(7232)
(6430)
(5905)
(5871)
(5715)
(5632)
(5508)
(5427)
(5350)
(5039)
(5017)
学科
(40727)
经济(40686)
管理(30773)
(29079)
(23798)
企业(23798)
方法(18809)
数学(16545)
数学方法(16402)
(10683)
(9746)
中国(9651)
(9383)
贸易(9380)
业经(9375)
技术(9318)
(9113)
(8554)
农业(7510)
地方(6904)
(6870)
技术管理(6473)
(6086)
财务(6075)
财务管理(6070)
(6046)
(6022)
环境(5934)
企业财务(5790)
(5654)
机构
大学(142055)
学院(139609)
管理(57892)
(57839)
经济(56836)
理学(51501)
理学院(50977)
管理学(50199)
管理学院(49974)
研究(47018)
中国(32597)
科学(30959)
(29980)
(28349)
业大(26035)
农业(23998)
(23388)
(23073)
研究所(21966)
中心(21713)
财经(19489)
(19175)
(17945)
经济学(17380)
(17035)
(16898)
北京(16755)
师范(16732)
农业大学(16582)
经济学院(15953)
基金
项目(105508)
科学(84120)
基金(79544)
(72280)
国家(71750)
研究(70448)
科学基金(61719)
社会(47646)
社会科(45403)
社会科学(45390)
基金项目(43508)
自然(41983)
自然科(41142)
自然科学(41127)
(40813)
自然科学基金(40460)
(34901)
教育(31521)
资助(30486)
编号(26630)
重点(23458)
(23294)
(22742)
创新(21848)
(21713)
科研(21147)
计划(21075)
国家社会(20790)
成果(19918)
(19421)
期刊
(54690)
经济(54690)
研究(33818)
学报(28306)
(25633)
科学(24360)
中国(24346)
大学(20388)
学学(19423)
管理(18984)
农业(17246)
(16154)
教育(10685)
技术(10408)
业经(9895)
(9708)
金融(9708)
经济研究(9556)
(9246)
财经(9132)
科技(8892)
图书(8101)
(7805)
业大(7767)
(7627)
问题(7485)
商业(7037)
技术经济(6946)
农业大学(6774)
理论(6428)
共检索到189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涂静  杨中华  张志清  
科研合作网络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最基础的扩散途径。以netscience网络的最大联通分支为研究数据集,统计给出基本拓扑特征,在R环境下调用Igraph对知识源在网络不同中心性位置下的知识扩散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研究得出知识源的位置对知识扩散效率的影响,由此提出从知识源中心性选择来促进知识扩散效率这一新思路,主要结论如下:介数中心的最终知识存量和知识扩散充分程度最高,但度中心的知识时效性更具优势。知识难度越大,不同位置知识源下的知识扩散差异越大,知识源中心性选择对于知识扩散的效率提高越重要。科研合作网络在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巴志超  李纲  朱世伟  
知识扩散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知识继承和知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知识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流动特征,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知识扩散模型,模拟知识在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扩散过程。考虑不同个体的知识自我增长以及知识吸收能力,采用网络平均知识水平、知识扩散速率、知识均衡程度等作为衡量知识扩散效果的评价指标,探究不同合作网络结构、知识遗传继承和知识变异重组与知识扩散的动态关系。研究显示:知识在合作网络中的知识水平、扩散速率、分布均衡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网络的随机化程度越大,知识扩散的速度越快,知识的分布越均匀;合作网络的规模越小,专家高知识溢出效应越显著,越能促进知识的有...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关鹏  王曰芬  傅柱  
科研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主要受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这两个过程的影响,据此提出知识扩散的机制。采用多Agent系统建模方法构建科研合作网络知识扩散仿真演化模型,分析了网络结构、知识溢出效应和个体知识创新能力对知识扩散的影响。通过知识扩散效果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研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对知识扩散效果造成影响,BA无标度网络结构优于其他网络结构(规则网络、小世界网络、随机网络);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影响知识扩散前期,随着知识溢出效率因子的递增,网络平均知识存量总体震荡上升,知识扩散速率递增,同时网络知识存量分布均衡度递减;个体知识创新能力主要影响知识扩散后期,个体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大的网络表现出较强的平均知识存量增长,也加剧了网络知识存量的不均衡分布。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邱均平  瞿辉  
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研究高产机构所构成的合作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科研机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规律,剖析我国当前科研合作网络知识交流、扩散的特点。认为科研合作网络已成为科研领域的常态化事物,科研合作网络的结构对知识扩散具有重要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探索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以促进科学知识的交流与扩散,同时也为我国科研政策的发展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晓燕  阮平南  童彤  
为了实现资源互补,降低研发风险,许多企业在专利研发中进行合作,并逐步向网络化发展。专利合作网络促进了企业间的知识融合,实现了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扩散,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本文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以专利信息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社会网络相关模型使用统计方法,研究了专利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指出合作次数、发明人数量和活动年期对知识扩散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所在网络的密度和独立研发能力与知识扩散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创新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为适应创新复杂性的一种自组织涌现,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决定了网络功能并进而影响发生于网络上的集群知识扩散过程。建立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模型,在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特征的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上,运用仿真方法研究集群知识扩散规律。将知识扩散效率与创新合作关系距离相联系,考虑知识的全局扩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创新合作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知识扩散深度、知识扩散速度、整体知识水平增长效率以及具有最高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合作网络中存在空间聚集的集群主体间倾向于具有相近的知识水平。最后给出促进最优创新合作网络安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施杨  李南  
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思路,剖析研发团队知识交流网络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对知识扩散的影响。通过对一个研发团队的深度调研,绘制了成员间的知识交流网络图谱。研究表明,团队知识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与组织成员中心性显著正相关。结合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采取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改善团队知识扩散的若干路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智涛  付宏  李辉  
[目的/意义]探讨网络知识社区中知识主体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识的传播问题,拓展网络知识传播扩散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为网络知识社区的运行机制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多主体仿真建模方法,构建了知识传播扩散的仿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网络结构、知识转移能力、知识分享意愿、知识主体的交互程度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结果/结论]小世界网络更容易加速知识传播;知识转移能力越强,则知识增长率越快;分享意愿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有生命知识主体与非生命知识主体的交互程度与知识的传播效率呈正相关。[局限]未来考虑不同网络知识社区的定位、设计机制、激励机制等差异性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待实证数据的检验。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李纲  巴志超  
为探究科研合作网络中知识扩散的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引入复杂网络和超图数学理论构建一种基于科研合作超网络的知识扩散演化模型。通过再现真实的网络组织知识传播行为,揭示科研合作网络中不同网络结构特征、结点偏好性选择、知识增长老化以及知识扩散途径与知识传播扩散过程的动态关系。考虑不同个体知识自我增长以及知识吸收能力,采用网络平均知识水平、知识扩散速率、知识均衡程度作为衡量知识扩散效果的评价指标。仿真结果表明:具有无标度特征的科研合作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平均知识水平和知识扩散速率;结点知识存量偏好性选择比结点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涂静  
建立在均匀全耦合群体前提下的知识共享研究,忽视了知识共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连接个体之间的社会网络。文章以科研合作网络为例,建立空间演化博弈模型,对不同网络结构和种群竞争演化系数下的知识共享演化进行了复杂网络仿真,探讨知识共享的演化路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共享策略在小世界网络中不能存活,在科研合作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中均能演化为占优策略,但科研合作网络知识共享合作率和收益略低于无标度网络,这是不完美的幂律分布以及较高聚集的网络结构特征影响的结果。适度引入种群间的竞争能够增加合作率,但随着竞争加剧,合作率开始下降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郝治翰  陈阳  王蒲生  
科研合作在科学知识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00年1月-2018年6月Science刊载的14,913篇学术论文为样本,分别搭建学者节点合作网络模型和论文节点合作网络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OLS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学者在科研合作网络的中心性与其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2种网络模型中,程度中心性、紧密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与学术影响力为正向影响关系。文章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深化了科研合作网络研究。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伟  周文  郎益夫  
基于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过程是集群企业实现创新的关键。为了揭示集群创新合作网络中知识增长绩效的演化规律,探讨不同网络中知识增长绩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论文构建了知识创新与扩散的过程模型,以东北三省新能源汽车集群创新合作网络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仿真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整体知识水平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演化规律;知识增长的演化过程存在突变点,突变时期不同网络中企业知识水平分化的情况决定不同网络知识增长绩效的差异性;知识扩散约束条件是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的关键;实际网络并非知识创新与扩散的最优网络,无标度网络具有知识增长的绩效优势;hub结构和适度的节点度值分布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晓黎  
仿真分析了网络组织中企业进行关系调整对知识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组织中约1%到10%的企业调整关系时,企业的单一知识类别、组合知识类别和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迅速增加,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结构差别最大。约9%的企业调整关系时,网络组织的单一知识总量和组合知识总量会达到最大,企业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最大。超过10%的企业调整关系时,企业的单一知识类别、组合知识类别及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虽然仍很高,但单一知识总量和组合知识总量会逐渐减少,企业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化程度和知识总量差距都会减少。相比较于与知识水平最低的企业断链重连,企业与节点度最小的企业断链重连时,知识网络单一知识类别与组合知识类别更多、知识...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媛媛  卢斌斌  
[目的/意义]知识扩散作为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间知识的有效扩散有助于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技术。[方法/过程]以教育部认定的15家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为实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扩散模型,揭示知识在协同创新中心网络中的扩散规律。[结果/结论]知识协同度对知识扩散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作用,协同度越高,知识扩散的效率越高;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扩散网络平均路径越短,知识扩散的速度越快;协同创新中心知识扩散网络是一个非均匀网络,节点中心度的大小影响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的稳定性和知识扩散均匀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张维阳  曹湛  李洋  
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转型,知识流成为探讨城际关系和空间重塑的重要视角,以合著科研论文为媒介的知识合作网络受到关注。基于2015~2019年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著数据,利用爬虫技术,以地级以上城市为节点,构建长三角城市知识合作网络。通过边联系强度、节点中心性和QAP网络回归分析,研究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就空间格局而言,长三角知识流集中于沪宁合杭甬"Z"型发展带上,呈现出"富人俱乐部"现象。南京在长三角的知识生产力和控制力超越上海,居于首位。江苏城市的省内外合作量都较高且均衡,呈现多极发展。安徽城市的省内合作稀疏,主要靠合肥的对外合作发展。浙江的省内联系呈杭州和宁波双核格局,联系强度介于江苏和安徽之间。(2)就影响机制而言,人口规模、研发投入、高校数量对城际知识合作有促进作用,其中高校的影响最突出。距离衰减效应仍然存在,行政边界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不如距离阻尼大。文化邻近性对长三角知识合作影响不显著,而行政等级效应较为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