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42)
2023(11206)
2022(9389)
2021(9021)
2020(7525)
2019(17272)
2018(17178)
2017(32468)
2016(17919)
2015(20033)
2014(19903)
2013(19751)
2012(18278)
2011(16949)
2010(17280)
2009(16490)
2008(16457)
2007(14839)
2006(13688)
2005(12611)
作者
(49477)
(42228)
(41507)
(39832)
(26471)
(20091)
(18652)
(16354)
(16082)
(14791)
(14691)
(13974)
(13618)
(13606)
(13385)
(12734)
(12219)
(12120)
(11914)
(11850)
(10963)
(10310)
(10135)
(9736)
(9535)
(9406)
(9356)
(9076)
(8462)
(8254)
学科
(77163)
经济(77060)
(55643)
管理(47973)
(46885)
(34690)
企业(34690)
农业(30908)
方法(27195)
中国(24652)
数学(23628)
数学方法(23411)
(22725)
业经(21419)
(19661)
(16654)
(15487)
贸易(15477)
(15231)
(14637)
(14383)
银行(14374)
(13937)
(13169)
金融(13166)
(13134)
体制(12940)
地方(12678)
(12127)
环境(11360)
机构
大学(259974)
学院(259098)
(119076)
经济(117023)
研究(96053)
管理(95148)
理学(80699)
理学院(79814)
管理学(78749)
管理学院(78253)
中国(76727)
(56981)
(56595)
(55453)
科学(53758)
(48567)
研究所(43405)
财经(43370)
农业(43207)
中心(42778)
(39953)
(39529)
业大(39444)
经济学(37501)
北京(35516)
(35393)
师范(35155)
经济学院(33478)
(33217)
财经大学(31758)
基金
项目(163478)
科学(130315)
研究(125105)
基金(121079)
(105357)
国家(104391)
科学基金(88523)
社会(83218)
社会科(78555)
社会科学(78537)
基金项目(62929)
(60789)
教育(56656)
自然(52966)
自然科(51685)
自然科学(51672)
(51582)
自然科学基金(50800)
编号(50120)
资助(48865)
成果(42529)
(39371)
重点(37291)
(37018)
(36257)
国家社会(35930)
课题(35159)
教育部(33986)
(33557)
(33463)
期刊
(142032)
经济(142032)
研究(87267)
中国(60561)
(60459)
(43724)
农业(40620)
学报(39323)
科学(38495)
管理(33789)
大学(31737)
(30376)
金融(30376)
教育(30193)
学学(29769)
业经(25687)
财经(23668)
经济研究(20920)
技术(20674)
(20496)
问题(20139)
(20055)
世界(17194)
(15635)
农村(15195)
(15195)
农业经济(14302)
(13987)
国际(13560)
经济问题(13450)
共检索到414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必良  
科斯及其追随者关注于产权界定对生产制度结构的影响,从而使产权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命题。但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尽管科斯定理并未否定产权界定所隐含的交易含义,但却未能顾及人格化财产及其交易性质。本文认为,基于中国农地制度的特殊性,并鉴于新一轮农地确权中"生不增、死不减"的身份产权固化与地块"四至"的空间产权界定,有必要将科斯的思想范式进一步拓展到农地产权的交易问题——当存在交易成本时,如果不能通过产权的重新调整来改善效率,那么就有必要选择适当的产权交易装置进行匹配来改善总的福利效果。作者强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袁迎珍  
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是农地流转的前提,而承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合理地价的理论依据。把土地作为一种金融性资产、建立股份合作制是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的两种方案和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燕  王欢  
为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农村土地信托是发展现代农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重要制度创新。结合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农村土地信托在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价值功能,明确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所面临的制度供给不足、市场化信托机构短缺及监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继而从实践、政策、法律协调发展层面提出健全农村土地信托登记制度,构建公益信托机构,建立所有权人监管制度等建议,努力创建"政府引导型"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以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雷娜  杨宏  
土地流转信托化对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化具有一定实践基础、政策基础和良好条件,但其也面临着土地流转信托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农民认知程度偏低、监管体系不完善和缺乏收益保障机制等问题。文章认为,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化发展应完善其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利益保障机制、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熙保  苏桂榕  
农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流转制度经过了两个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为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不准许流转到准许流转,从无偿流转到有偿流转,从单一形式流转到多种形式流转;90年代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从准许流转到鼓励流转,从私下流转到市场流转。我国农地流转主要是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承包权转让则受到严格限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接近尾声和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到来,农地承包权转让已经箭在弦上。本文提出集体成员动态化的思路,该思路应称为在坚持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破解承包权转让难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占锋  
农地流转实践在促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同时,也使现有农地法律制度的规范能力捉襟见肘。无论转包、抵押、转让,还是入股和出租均不能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户利益和农业企业利益的冲突与对立,均无法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社会保障属性与财产属性的矛盾,迫切需要新的法权形式出现。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的正解。三权分置视阈下,转让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仍有存续必要,且转让条件应保持严苛。应区分转包与出租,转包的客体应为物权性的土地经营权,而出租的客体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权,放宽接包方资格条件,使其涵盖所有市场主体。抵押应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与土地经营权抵押两种类型,前者应满足转让所规定的条件要求。政府应支持农户之间的土地抵押实践,以消解对金融机构的路径依赖。入股应衡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保属性与《公司法》的股东出资要求,出资形式应仅为土地经营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荣  
研究目的:探寻中国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的改革的路径。研究方法:通过Williamson4个层次的分析框架,分析1949年以来农村和城市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的变迁过程。研究结果:中国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法律问题,还受到文化、治理、经济行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结论: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改革虽然在时序上不同,但它们在路径选择逻辑上的共性,可以为各自改革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姚永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从有限放开所有权流转,到有限放开使用权流转,再到全面放开农地流转市场三个阶段;由强调"点"的流转向"面"的集中转变,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可分割性向淡化所有权、重视使用权的方向转变,受让主体由专业农户向多元主体转变;但是,始终强调农地不得用于非农产业,始终在法制的轨道上实施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自铎  
文章认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难,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确定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目标是形成高效利用土地的自发机制和土地强制流转的宏观环境,以最终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是:(1)农地的集中与流转中不能加大农业成本;(2)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和集中;(3)做到耕者有其田;(4)有利于促进对农业的投入;(5)要从土地经济关系的现实出发进行安排。文章还就农地的有偿转让和农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等问题上的认识误区进行了辩析,提出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设计:即采取国有村管民营方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张晓东  
研究目的:从历史视角分析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寻求当代中国农地制度演变的趋势和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日两国农地制度经过两次交汇与分野。以均田制和班田制为特征形成了第一次历史交汇;其后中国向着封建小农经营制度发展,而日本则走向庄园制度;应仁之乱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再一次与中国交汇于封建小农经营;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日两国农地制度分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两国农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表明,作为内因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作为外因的国际环境共同影响着农地制度的选择。研究结论:当代日本在模仿西方私有制的农地利用实践中,结合国内历史传统和人多地少的国情,创造性地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秀玉  刘平方  
日本农地制度是依据1952年《农地法》的制定演变而来,《农地法》的颁布实施诞生了战后日本农业的零细规模、分散分布的私有权保护的"自耕农民"农地制度。为了缓解因农地利用限制方面影响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障碍,1970年起日本相继实施了多次相关促进"农地流动化"的租地经营政策与"农地连片化"制度政策的农地改革,解除了限制农地租借行为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相关农地改革政策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农地所有者对于农地被转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期待,大量耕作放弃地的出现而影响农地集中及经营规模扩大,农地被无秩序利用等其它农地问题。文章通过对日本1952年以来实施的相关农地法律改革内容的...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禁止到引导,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对不同时期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较有代表性的文件、决议和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政策法规视角来审视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结果表明,要发展并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仍必须着重解决农用土地保护、土地流转规范化、农民保障机制、土地流转价格、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玉莲  曾福生  
运用translog模型检验了农地流转制度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并结合中国"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农地流转常态化中农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出路,即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应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流转机制、充分激活资源的资产和资本属性,促进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均可参与的地权资本化、经营多元化以及治理现代化的流转制度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