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64)
- 2023(6136)
- 2022(4902)
- 2021(4716)
- 2020(3658)
- 2019(8132)
- 2018(8089)
- 2017(15249)
- 2016(8201)
- 2015(8975)
- 2014(8950)
- 2013(8815)
- 2012(8184)
- 2011(7499)
- 2010(7688)
- 2009(7202)
- 2008(6992)
- 2007(6700)
- 2006(6102)
- 2005(5347)
- 学科
- 农(48143)
- 济(38602)
- 经济(38461)
- 农业(32219)
- 业(27772)
- 业经(17306)
- 管理(14278)
- 中国(12722)
- 农业经济(12312)
- 地方(10584)
- 方法(10122)
- 发(10025)
- 村(9420)
- 农村(9403)
- 企(8736)
- 企业(8736)
- 发展(8650)
- 展(8645)
- 建设(8381)
- 制(7981)
- 土地(7584)
- 劳(7225)
- 劳动(7221)
- 数学(6899)
- 收入(6884)
- 数学方法(6861)
- 策(6581)
- 人口(6496)
- 及其(6486)
- 农业劳动(6424)
- 机构
- 学院(115092)
- 大学(108932)
- 济(48869)
- 经济(47849)
- 管理(43160)
- 农(41922)
- 研究(40129)
- 理学(37082)
- 理学院(36714)
- 管理学(36140)
- 管理学院(35933)
- 中国(31850)
- 农业(31189)
- 业大(24196)
- 科学(23386)
- 京(22678)
- 中心(20181)
- 所(19563)
- 财(19280)
- 江(19165)
- 农业大学(19110)
- 研究所(17407)
- 范(16928)
- 师范(16834)
- 经济管理(15421)
- 省(15399)
- 发(14991)
- 州(14746)
- 财经(14528)
- 业(14501)
- 基金
- 项目(75199)
- 研究(61834)
- 科学(59321)
- 基金(52414)
- 家(44435)
- 国家(43829)
- 社会(41454)
- 社会科(37539)
- 社会科学(37527)
- 科学基金(37367)
- 省(31807)
- 基金项目(28302)
- 编号(28256)
- 教育(26936)
- 农(26545)
- 划(24535)
- 成果(22831)
- 自然(20428)
- 自然科(19884)
- 自然科学(19882)
- 自然科学基金(19522)
- 资助(18892)
- 课题(18699)
- 发(18301)
- 部(17056)
- 重点(16426)
- 国家社会(16340)
- 性(16094)
- 制(16034)
- 年(15582)
共检索到184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文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慧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有机衔接、高效运行的动力机制体系,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持续、高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机制由各种动力要素所构成,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文化动力,其中经济动力机制是根本,政治动力机制是主导,文化动力机制是支撑。经济动力机制、政治动力机制和文化动力机制由各自的动力要素组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动力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一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构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调整我国城乡关系从战略构想到战略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统筹城乡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和实质。因此,从发展战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江文胜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大了支农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得机遇,未来经济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石山
“中国农村象非洲”、“共产党还要我们穷多久”,这两种声音应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大农业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县级领导的作用与县域经济的现状,关系到能否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应将山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作为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农村工作中的点面关系,要把尊重自然规律摆到主导位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山区建设 领导作用 合作组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世录
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金堂县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金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指标、措施和实施步骤。
关键词:
新农村 目标 措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德元
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更热了,许多新闻界的记者朋友说,他们已经在安徽跑了些地方, 找到了些“房也漂亮、路也漂亮”的典型村庄,以为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我想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麻烦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学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必须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悦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入手,引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核心目标。并结合国际经验分析了如何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农民收入 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衍广 李茂玲
农村的道路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运用非线性理论研究农村公路面积的变化和农村人流、物流之间的动力学关系,预测农村公路面积和农村人流、物流的发展趋势,对合理安排农村道路建设资金的使用、协调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人流、物流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人流物流 农村道路 非线性动力模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林秀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所做的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实施不同的方案。吉林省应从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塑造新农民;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多种形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加大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投入,改变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吉林省 农民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王迎光
农村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社应以专业社为主,综合社为辅,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应成立联合社,同时加强社间合作。农村合作社应实行国际化经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加快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
农村合作社 新农村 综合社 专业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刚 雷俊忠 赵世勇
本文根据四川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设计了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采用7+3+1+1土地科学规划方案,克服小农经营的弊端,建设适度规模商品粮、畜、果、蔬、花卉基地农业,配合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建设,逐步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落实增收措施与建立社保四个方面实现生活宽裕,既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解决都市新村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又用古今中外社会和谐的理念,创造适合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模式,实现“乡风文明”。通过土地、农宅地的科学规划,建设生态住宅与现代农业基地有机结合与和谐的新村,建设空中自留地实现建房还耕、还绿;...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模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祥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欣 方天堃 于学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农村劳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然会发挥最为重要和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外出城镇务工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大量相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必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抑制和阻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