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22)
- 2023(16573)
- 2022(14249)
- 2021(13572)
- 2020(11105)
- 2019(25413)
- 2018(25103)
- 2017(47308)
- 2016(26491)
- 2015(29695)
- 2014(29871)
- 2013(28591)
- 2012(26039)
- 2011(23375)
- 2010(23629)
- 2009(21358)
- 2008(19600)
- 2007(17222)
- 2006(15066)
- 2005(13311)
- 学科
- 济(95255)
- 经济(95156)
- 管理(68564)
- 业(65019)
- 企(53750)
- 企业(53750)
- 方法(42843)
- 数学(37456)
- 数学方法(37014)
- 中国(35143)
- 融(27496)
- 金融(27494)
- 财(25980)
- 银(25885)
- 银行(25842)
- 农(25064)
- 行(24900)
- 地方(23869)
- 教育(23805)
- 学(22964)
- 业经(21075)
- 理论(20520)
- 制(19317)
- 农业(17408)
- 务(17068)
- 财务(16999)
- 财务管理(16974)
- 贸(16711)
- 贸易(16696)
- 技术(16290)
- 机构
- 学院(353250)
- 大学(351129)
- 济(132262)
- 管理(131556)
- 经济(129113)
- 研究(119578)
- 理学(114106)
- 理学院(112715)
- 管理学(110559)
- 管理学院(109911)
- 中国(88499)
- 京(75458)
- 科学(74275)
- 财(61884)
- 所(59728)
- 中心(55032)
- 研究所(54744)
- 范(54636)
- 师范(54198)
- 农(53492)
- 江(52135)
- 业大(50251)
- 财经(49933)
- 北京(47960)
- 经(45416)
- 师范大学(44142)
- 技术(44124)
- 院(43521)
- 州(43249)
- 农业(41806)
- 基金
- 项目(241964)
- 科学(191282)
- 研究(183236)
- 基金(171985)
- 家(149161)
- 国家(147818)
- 科学基金(126504)
- 社会(112317)
- 社会科(106283)
- 社会科学(106258)
- 省(97286)
- 基金项目(90824)
- 教育(90730)
- 划(82912)
- 自然(81252)
- 自然科(79361)
- 自然科学(79343)
- 自然科学基金(77890)
- 编号(77690)
- 资助(70654)
- 成果(64070)
- 课题(56112)
- 重点(55967)
- 部(54046)
- 发(53291)
- 创(50801)
- 项目编号(47498)
- 创新(47143)
- 教育部(46947)
- 年(46201)
共检索到519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玉娜
增强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科教融汇的提出不仅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层面,而且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与产业行业密切关联,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科教融汇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与科研分离、科研与产业匹配度低、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融汇,聚焦科研内涵建设助力科教融汇,聚焦科技服务产业深化科教融汇,从而不断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科教融汇 高职教育 适应性 科研 教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菊霞 任君庆 彭振博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重要论述为科教融汇视域下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治理提供了政策基础与现实依据。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实践中呈现出校企主体功能效益差异、管理权力运行向度单一、利益平衡机制缺失等问题表征,实际上是由于协同创新价值认同缺失、权力分配失衡、利益共享不均衡等治理不足所致。外溢性的公共价值达成、异质性的多元主体协同及柔性的网络化秩序建立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校企协同创新治理的逻辑。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校企协同创新治理现代化应通过建立“产科教”融合的治理价值理念、保障协同创新治理主体话语权、建立协同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基于自组织的协同创新场域等路径推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德义 邹淑燕 张燕青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分析科教融汇的内涵及其理念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适切性基础上,梳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开展情况,剖析存在的科研定位不准、社会服务意识较弱、应用技术服务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进而从体制机制创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与激励、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有助于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高萍 王志明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增强专业群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生态学视角解读专业群及其适应性的内涵,从战略谋划、结构变革、制度供给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分析专业群适应性建设的现实困境,运用系统性思维、平衡性思维、价值性思维等生态思维去探析增强专业群适应性的路径。专业群要坚持开放共享、竞合共生、协同共赢,在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服务师生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中增强适应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胥郁 曾娅妮
在科教融汇理念下,高职院校构建助推科研和教育质量双向提升的跨专业组织已是必然。通过对四种类型跨专业组织特征的分析可知,目前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多为矩阵结构,本身有向网状结构、无边界结构发展演变的趋势。由此,进一步提出“自上而下”的整合式推进“、自下而上”的聚合式带动“、由内而外”的外延式发展等跨专业组织运行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曾令奇
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规律、新方向、新赛道。科教融汇是一个兼具包容性、状态性和结果性的概念,有技术、资源和人才三个刻画维度。科、教、产的相互作用及其要素的深度融汇,使科教融汇呈现出价值丰富性、相互依存性、范围广泛性和方式多样性等特征。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具备的现实基础,为科教融汇提供了条件、支撑和空间。基于此,尝试建立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以技术技能为融汇点,将“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紧密连结起来,促成技术、技能和知识在四者之间的快速传递和交流,实现四者的联动发展和迭代升级,达成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基于范式转移逻辑,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和制度体系等需在科教融汇框架下实现革新,以使新范式具有实践操作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家乐 朱德全
科教融汇是推动高职教育抓住时代先机、获得战略主动、实现质态跃迁的关键举措。科教融汇从理念走向具象必须以课程作为中转站,而课程发挥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够调和科技与教育融汇过程中产生的多元冲突,综合表现为一种“课程秩序”。这些冲突的调和,要求高职教育科教融汇课程在价值秩序上能够形成“求用→求真→求善”的价值位阶、在结构秩序上构建“横向跨界-纵向自生”的结构体系、在主体秩序上确立“行政-市场-专业”的最佳生态位、在制度秩序上织就“历时连续-共时联通”的制度网络、在评价秩序上塑造“主体协同-方式互补”的评价格局。这五大秩序的生成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无形、从自发到计划再到自发的过程,其又依赖于高职教育科教融汇课程组织、制度、资源、实践等方面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科教融汇 课程秩序 具象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颜彦
科教融汇是科研与教育的融合,也是科学与教育、科技与教育、科研与教研、科技与教研等的相融互通。科教融汇是探索科学理念与职业教育育人理念、科研项目与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前沿科技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缓解重点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人才紧缺问题,我国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培养主要面向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科教融汇视域探索现场工程师的理论内涵及培养路径提出:注重理论教学科学性,开发科教融汇专业课程体系,筑牢现场工程师精神内核;重视实践实训过程科研性,充分发挥研发创新平台作用,夯实现场工程师科研水平;崇尚职业发展可持续性,将科教融汇与技能大赛、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英男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融合”,其中,科教融汇,是一个创新性表述。职业教育要凸显科技因素,数字化特征,这意味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档次,紧跟科技时代的步伐。研究和分析“数智型”会计人培养模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在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中进行实践和检验,结合“科教融汇”背景,形成引领高职院校构建“数智型”会计人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和路径,建立一套具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
科教融汇 数智化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天平 俞燕 黄文胜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精准要求,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由此,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象、实现机理、基本路径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联进行系统厘清与梳理,立足经济、人力资源、教育视角分析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内在机理进行纵深剖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补齐职教短板、探索特色职教道路、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学术及话语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郝天聪
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功能,科研在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相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高职院校科研功能的发挥作用仍然有限。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未能形成有效的科研范式,科研定位也出现了一定偏差。在科教融汇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推动科研范式的转型,明确自身的应用导向科研定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径的差异意味着需要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高职院校组织发展使命的差异意味着需要其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就实践路径而言,高职院校科研范式革新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服务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学改革;二是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强化科研软硬件建设,营造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兵虎 王兴 顾佳滨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哲学逻辑 重要表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坤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均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是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企业缺乏动力、办学定位低端等难点、堵点、痛点提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