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8)
2023(6864)
2022(5444)
2021(5370)
2020(3995)
2019(8894)
2018(8906)
2017(14520)
2016(8896)
2015(9859)
2014(9552)
2013(8226)
2012(7309)
2011(6671)
2010(7003)
2009(6219)
2008(5659)
2007(5388)
2006(4881)
2005(4069)
作者
(19842)
(16397)
(16097)
(15561)
(10189)
(7732)
(7495)
(6421)
(6133)
(5968)
(5501)
(5279)
(5239)
(5139)
(4987)
(4944)
(4939)
(4804)
(4729)
(4689)
(4180)
(4070)
(3934)
(3845)
(3837)
(3705)
(3656)
(3603)
(3287)
(3238)
学科
教育(20348)
(19661)
经济(19645)
管理(17982)
中国(14565)
(12714)
(10083)
企业(10083)
(8868)
理论(8853)
教学(8100)
(6449)
业经(6367)
(6318)
地方(5862)
农业(5573)
发展(5500)
(5445)
(5378)
方法(5141)
技术(4462)
学校(4409)
研究(4227)
思想(4213)
学法(4185)
教学法(4185)
政治(4177)
(4146)
(4124)
环境(3986)
机构
大学(102368)
学院(100997)
研究(36800)
管理(30111)
教育(29707)
(28401)
经济(27328)
(25806)
师范(25686)
理学(25081)
理学院(24682)
管理学(23987)
管理学院(23761)
(23392)
中国(21259)
科学(21110)
师范大学(20877)
职业(18138)
(17559)
技术(17368)
(16992)
中心(16256)
北京(15470)
研究所(15248)
(14697)
(14170)
(13879)
职业技术(12444)
(12328)
业大(11905)
基金
项目(63890)
研究(58631)
科学(51203)
基金(39888)
教育(35710)
社会(33379)
(33099)
国家(32592)
社会科(31097)
社会科学(31092)
编号(28573)
(27982)
科学基金(27403)
成果(26159)
(24967)
课题(23583)
(21387)
基金项目(19560)
规划(17285)
项目编号(17004)
重点(16143)
(15818)
(15693)
(15383)
(14913)
资助(14801)
研究成果(14316)
自然(14244)
(14030)
(13967)
期刊
教育(53643)
研究(41297)
(37017)
经济(37017)
中国(33681)
职业(14381)
技术(14020)
(12654)
学报(11992)
(11241)
科学(10968)
管理(10826)
大学(10732)
农业(9194)
技术教育(9148)
职业技术(9148)
职业技术教育(9148)
业经(7987)
图书(7903)
学学(7818)
(7576)
论坛(7576)
高等(6895)
(6486)
(6233)
金融(6233)
成人(6062)
成人教育(6062)
书馆(6040)
图书馆(6040)
共检索到168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刘益东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薛悦歌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现实逻辑,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新内生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为理念认同的“自信力”、主体协同的“内生力”和资源配置的“外驱力”。据此,需要构建“价值—行动—治理”三维一体的共生模式,灌注职业教育强国“自信之源”;创设“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联结的共生单元,形成职业教育强国“内生合力”;联结“制度—市场—文化—技术”多层次的共生环境,凝合职业教育强国“外驱聚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兴胜  黄少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之际,回望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清晰呈现出以"调整与探索——奠定基础,恢复与发展——实现跨越,深化与提高——追求一流"为历史逻辑特征的壮阔画卷。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开放办学交流互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   滑子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探寻并抓住其根本和永恒性主题,解决相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选择。动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系统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杜育红  赵冉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凸显了在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背景下,立足教育、科技、人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科教兴国的时代意涵,充分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逻辑,必须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底层逻辑、新经济逻辑、创新逻辑与国际竞争逻辑。面对新的数字革命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全新战略需求,必须要依托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教育体系的高质量重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来完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奇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去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进而激发教育评价内涵、逻辑及其维度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基于对教育服务贡献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特性的认识,立足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提出教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科技自立自强、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国影响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努力方向、服务贡献内容及其标志性指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晓军  夏建国  
通过对技术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从院校、政府、企业和社区等不同角度开展对技术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的探索。院校层面强调增强准确定位,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紧密贴近地方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主动围绕地方要求开展技术研究;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级。政府、企业与社区层面强调由政府牵头架构"共建共管"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架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由社区领衔架构"区校联动"新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魏燕  
学科建设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议题。以科技象限模型为分析框架,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学科建设的知识生产场域是“爱迪生象限”,属于技术开发活动,不属于科学研究活动。职业本科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技术开发知识生产,即技术开发知识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以及学校技术开发知识生产外延化。面向未来,职业本科教育学科建设有其行动路径,需要构建技术开发本位标准体系,回应技能强国建设需求;优化技术开发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造就创新拔尖技术人才;完善学科建设制度,提升技术开发知识生产效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褚宏启  
教育强国是指教育实力强大,能够有效支撑该国成为世界强国,并且在国际比较中处于第一方阵的国家。教育功能是判定教育强国与否的根本标准。世界强国主要体现为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其内核是先进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直接对接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精准对接的三个点位是教育体系结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要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把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予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基点作用,都可以从这三个点位推理出来。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教育目标或产出、教育体系、育人模式、教育保障、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等方面整体推进,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强调教育强国的科技贡献与人才贡献,并把关键影响因素如育人模式、教育治理方式列入评价指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与实现,现代性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最好土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倩  
制度性话语权是对制度产生影响和控制的权力,它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增强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加快国家行动或国家联合体行动;主动提出教育规则、制度、标准并得到国际性认同;培养通晓全球教育法律、制度的专家并成为国际组织成员;构建教育利益共同体形成多边交流的主导性力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建华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王晓玲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科技创新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基于已有研究界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而从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大学发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系。最后从文化、制度、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玉波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