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0)
- 2023(13278)
- 2022(10902)
- 2021(9924)
- 2020(8089)
- 2019(18100)
- 2018(18096)
- 2017(34009)
- 2016(18422)
- 2015(20288)
- 2014(20393)
- 2013(20175)
- 2012(18655)
- 2011(16847)
- 2010(17473)
- 2009(16683)
- 2008(16957)
- 2007(15450)
- 2006(14355)
- 2005(13645)
- 学科
- 济(85158)
- 经济(85024)
- 业(82347)
- 企(74753)
- 企业(74753)
- 管理(71847)
- 业经(30470)
- 财(29237)
- 农(28007)
- 方法(26886)
- 中国(25698)
- 制(23834)
- 地方(21309)
- 务(20302)
- 财务(20273)
- 财务管理(20240)
- 农业(19996)
- 企业财务(19201)
- 技术(18963)
- 数学(18562)
- 数学方法(18415)
- 体(17870)
- 银(15976)
- 银行(15963)
- 和(15871)
- 融(15597)
- 金融(15595)
- 策(15552)
- 行(15496)
- 理论(15253)
- 机构
- 学院(268352)
- 大学(262168)
- 济(116405)
- 经济(114081)
- 管理(104855)
- 研究(92235)
- 理学(87802)
- 理学院(86904)
- 管理学(85942)
- 管理学院(85403)
- 中国(74625)
- 财(59913)
- 京(56631)
- 科学(51194)
- 所(46245)
- 财经(44804)
- 江(44623)
- 农(42745)
- 中心(41658)
- 研究所(40512)
- 经(40363)
- 北京(36596)
- 州(35027)
- 经济学(34431)
- 业大(34197)
- 范(33776)
- 师范(33490)
- 院(33308)
- 农业(32630)
- 财经大学(32559)
- 基金
- 项目(162208)
- 科学(129848)
- 研究(126538)
- 基金(116107)
- 家(98282)
- 国家(97258)
- 科学基金(85425)
- 社会(81806)
- 社会科(77549)
- 社会科学(77534)
- 省(65754)
- 基金项目(60706)
- 教育(56826)
- 划(53069)
- 自然(51396)
- 编号(51393)
- 自然科(50173)
- 自然科学(50160)
- 自然科学基金(49325)
- 资助(46063)
- 成果(42803)
- 发(40297)
- 创(37824)
- 制(36952)
- 课题(36793)
- 重点(36241)
- 业(36147)
- 部(35879)
- 创新(34445)
- 国家社会(33568)
- 期刊
- 济(148574)
- 经济(148574)
- 研究(89893)
- 中国(64785)
- 财(50754)
- 管理(47535)
- 农(42662)
- 科学(34194)
- 教育(32738)
- 学报(32306)
- 融(32000)
- 金融(32000)
- 农业(28778)
- 大学(26602)
- 业经(26599)
- 技术(26041)
- 学学(24757)
- 财经(23246)
- 经济研究(22380)
- 经(20084)
- 问题(18631)
- 业(16931)
- 技术经济(15301)
- 世界(14774)
- 贸(14369)
- 现代(14166)
- 科技(13563)
- 财会(13512)
- 商业(13325)
- 经济管理(13220)
共检索到442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祥 张世凤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合是适应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效率,充分释放潜在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和趋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体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充分认识了现代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经济社会出现新特征,基于此,深入剖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发展对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最后,提出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融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荣晨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就业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大任务、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总量看,我国制造业就业将减少1540万人,从分项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804万人、产业跨境转移392万人、机器换人转移250万人。稳制造业就业是稳就业的关键,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就业质量,将稳企业作为"六稳"重要内容,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借鉴他国举措维护就业形势稳定,研究制定双轨道产业发展政策。
关键词:
制造业 就业结构 “十四五”时期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媛媛 宗伟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制造业成为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核心。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发展迅速,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植政策,保障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但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整体制造业水平不高,发展协同性不够;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制造业精英人才缺失,政策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等等。为此,在今后的智能制造业发展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及统筹协调,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核...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克莎
本文在描述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基地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分析世界制造业中心形成、转移分散的历史进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研究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 世界制造业中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戴庆华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因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林玲 刘恒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显然要利用自己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然而 ,单纯依靠这种优势来发展加工制造业 ,甚至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工厂” ,将使中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被限制在较低的层次上 ,从而丧失了长远的竞争能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应该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并且在获得贸易利益的同时 ,注意提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将我国的竞争优势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秉赋优势转移到技术优势上来 ,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世界工厂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洁
世界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导致技术创新在企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日渐突显 ,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已经成为中国这个新兴经贸大国不能再忽视的发展阻碍。本文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论证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制造业 跨国公司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肖婷 白琰 潘奕飞 苏铮
高端制造装备产业是社会实现工业现代化、科技化的基石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社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保障。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为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高端制造装备业技术门类的分化,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高端制造装备业带来了新一轮突破的机遇。本文通过宏观环境、微观经济、制度逻辑、资源基础、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国际竞争等角度分析了影响高端制造装备行业企业创新的多样化因素,同时也回顾了理论历史演化的主要过程。通过收集全世界2000~2019年相关技术门类的全部专利数据,并根据相关模型计算提出,美国的广泛学习、研发、商业化路径最具有活力,我们在借鉴的同时应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端制造装备业的崛起之路。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邓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邓楠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邓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制造强国建设离不开制造业转型发展。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韧劲的重要支撑。制造业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对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意义重大。目前,国家和地方围绕制造业转型发展制定了产业政策规划,加大制造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既强调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同时强调瞄准制造科技前沿,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关键词: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袁萍
<正>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从构建长效机制、增强业务动能、提升服务质效、实现精准直达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五篇大文章”的首篇,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东莞是制造业大市,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特色,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1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18家。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东莞市分行从构建长效机制、增强业务动能、提升服务质效、实现精准直达等方面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贵生,唐晓媛,王毅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局限及其制约因素之后,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战略要点,如主体制造业的技术要在建立起企业为主体、大学、研究院所为坚实支撑的产业技术体系;高新技术制造业既要进行自主开发并产业化,也要引进外资与技术;要选择一些技术进行攻关;加强区域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协同配合的多级研发格局;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尽可能地促使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使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成为增强制造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制造业 科技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