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0)
2023(13715)
2022(11142)
2021(10230)
2020(8535)
2019(18889)
2018(18217)
2017(35414)
2016(18867)
2015(20300)
2014(19890)
2013(19598)
2012(17823)
2011(15730)
2010(16125)
2009(15465)
2008(14845)
2007(13400)
2006(11985)
2005(10913)
作者
(53749)
(44623)
(44379)
(41827)
(28414)
(21338)
(20009)
(17250)
(16935)
(15960)
(15233)
(14646)
(14261)
(14125)
(13993)
(13620)
(13320)
(13210)
(12890)
(12770)
(11211)
(10938)
(10752)
(10178)
(10103)
(10009)
(9914)
(9814)
(8848)
(8718)
学科
(86907)
(79355)
经济(79261)
(78751)
企业(78751)
管理(70587)
方法(33124)
业经(30136)
(28922)
(28678)
(26706)
金融(26706)
数学(25320)
中国(25316)
数学方法(25110)
(24886)
银行(24853)
(24096)
(21602)
财务(21578)
财务管理(21559)
农业(21081)
企业财务(20499)
(20427)
技术(18357)
(18031)
(16005)
贸易(15992)
(15644)
地方(15357)
机构
学院(268080)
大学(258926)
(118019)
经济(115920)
管理(109694)
理学(94135)
理学院(93310)
管理学(92205)
管理学院(91735)
研究(84793)
中国(74046)
(56767)
(52665)
(49797)
科学(49250)
财经(44511)
(42058)
中心(41166)
(41138)
(40486)
业大(40018)
农业(39163)
研究所(37804)
经济学(35605)
财经大学(32823)
(32699)
北京(32661)
经济学院(32391)
商学(31811)
商学院(31524)
基金
项目(174576)
科学(139405)
基金(128445)
研究(127589)
(111539)
国家(110440)
科学基金(96647)
社会(83794)
社会科(79783)
社会科学(79763)
(69937)
基金项目(67741)
自然(62298)
自然科(60961)
自然科学(60942)
自然科学基金(59959)
(57184)
教育(56339)
资助(51753)
编号(50297)
(40787)
(40487)
重点(38884)
成果(38792)
(38669)
(38039)
创新(37290)
国家社会(34848)
课题(34254)
(34164)
期刊
(131980)
经济(131980)
研究(77420)
中国(51851)
(46885)
(46695)
管理(45351)
(41234)
金融(41234)
学报(37696)
科学(37047)
农业(31147)
大学(29165)
学学(28368)
业经(24575)
技术(23387)
财经(22541)
经济研究(21218)
(19419)
教育(19225)
(18584)
问题(16750)
技术经济(15518)
(14015)
现代(13872)
科技(13833)
商业(13726)
财会(13361)
世界(12945)
国际(12837)
共检索到406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朱仁泽  陈享光  李光武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既是以典型治理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也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支持。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对企业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抑制了企业的期限错配,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渠道分析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通过权益性融资、长期债权类融资、政府帮扶三种途径缓解企业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期限错配严重的企业以及理性借款的企业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政府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何震  
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对科技金融融合试点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进行了评估。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对东中部地区城市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同时,规模越大的城市,试点政策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最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楠   谢雁翔   王雷   金振  
本文以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评估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能够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短贷长投,上述影响在金融发展水平高、市场化程度好的地区更显著。丰富权益融资、压缩融资成本及补充长期信贷是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降低财务风险。金融改革试验区阶段性政策评估可为后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净  
基于我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科技金融试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随政策推进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存在两年滞后期。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政策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城市行政等级越高,科技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越强。同时,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科技金融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叶初升  李竺雯  孙薇  
为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我国于2011年和2016年开展了两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本文从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视角,深入微观层面解析该试点政策影响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并基于新三板挂牌中小科技企业数据,采用DID方法评估该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试点政策通过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提升了金融资金和政府资金对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相比于非试点城市中小科技企业,试点城市中小科技企业未来一期和未来二期的创新产出均经历了更大幅度的提高;该试点政策对成长期和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还发现,试点政策在显著提高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数量的同时,对其创新质量并无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政策设计。本文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振权  田何志  吴非  
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发展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往往能激励企业加快数字化技术的部署和应用。借助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变动的外生冲击,充分剖析并展示了这一冲击对我国上市企业数字技术运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和投入,且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在不同属性企业上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效果:此政策的驱动效力更多地体现在非国有、东中部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样本中。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投融资行为,进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特别地,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发挥科技金融政策的重要条件。从科技金融的视角,拓展了有关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的研究文献,为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政策设计和微观主体创新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振权  李大伟  吴非  
科技金融是驱动微观主体创新的重要动力。本文聚焦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事实,通过对2007-2018年A股主板上市企业财务指标的处理与分析,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是否能对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水平与强度产生显著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确实受益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这一驱动效果对于成熟期企业而言更为显著,对于成长期企业而言较弱;从渠道机制来看,科技金融政策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财务稳定性来促进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从企业异质性来看,科技金融政策能够对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驱动力,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有效驱动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展现出良好的靶向性特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科技金融政策的理解,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振权  李大伟  吴非  
科技金融是驱动微观主体创新的重要动力。本文聚焦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事实,通过对2007-2018年A股主板上市企业财务指标的处理与分析,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是否能对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水平与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确实受益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这一驱动效果对于成熟期企业而言更为显著,对于成长期企业而言支持较弱;从渠道机制来看,科技金融政策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财务稳定性来促进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从企业异质性来看,科技金融政策能够对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驱动力,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有效驱动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展现出良好的靶向性特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科技金融政策的理解,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濛  吴昊旻  
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效应。本文基于产业政策的宏观视角,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剖析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且在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中其效果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政策通过发挥行业竞争效应、财政激励效应以及信贷配给效应降低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上述结果在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仍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为全面理解投融资期限结构变化提供了新视角,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亦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吉克作洛  张友棠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短期信贷本期增量在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加剧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尧  洪卫青  谢香兵  
以我国2008—2015年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企业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变动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强化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当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处于较高水平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强化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尧  洪卫青  谢香兵  
以我国2008—2015年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企业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变动对以上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强化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当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处于较高水平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强化投融资期限匹配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俞毛毛  马妍妍  
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9-2017年的数据,在现有文献对于企业实体领域投融资期限错配动机及后果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模型,结合金融化行为中的"脱实向虚"与"雪中送炭"特征,分析金融化投资的双重特征。研究发现:金融化投资存在"长贷短投"现象,在长期信贷超出门槛值后,体现出"脱实向虚"特征;金融化期限错配又能缓解实体领域的"短贷长投"问题、抑制过度投资,存在"雪中送炭"的合理性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驰  王满仓  
科技金融是现阶段中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06—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而积极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两种路径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区位条件优越、人力资本水平良好以及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上述研究为科技金融的评估提供了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并从该政策未来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基于2006—2019 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科技金融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发展、集聚科技人才以及促进绿色创新三条路径推动碳排放绩效的提升。第三,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作用差异与城市规模、资源禀赋及金融发展水平有关,对于等级较高、金融发展水平较高、非资源型的城市,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