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01)
- 2023(15823)
- 2022(13546)
- 2021(12833)
- 2020(10697)
- 2019(24454)
- 2018(24436)
- 2017(46788)
- 2016(25804)
- 2015(29153)
- 2014(29232)
- 2013(28461)
- 2012(26323)
- 2011(23658)
- 2010(24211)
- 2009(22215)
- 2008(21095)
- 2007(18664)
- 2006(16687)
- 2005(14915)
- 学科
- 济(92507)
- 经济(92395)
- 管理(73990)
- 业(73132)
- 企(59284)
- 企业(59284)
- 方法(39073)
- 数学(33305)
- 中国(33034)
- 数学方法(32847)
- 融(28089)
- 金融(28081)
- 农(27589)
- 银(27374)
- 银行(27323)
- 财(26892)
- 行(26382)
- 制(22935)
- 业经(22273)
- 地方(22245)
- 学(20788)
- 理论(19540)
- 农业(18428)
- 贸(17948)
- 贸易(17934)
- 易(17460)
- 务(17007)
- 财务(16924)
- 财务管理(16894)
- 技术(16693)
- 机构
- 学院(352701)
- 大学(351731)
- 管理(138169)
- 济(136863)
- 经济(133369)
- 研究(120397)
- 理学(118051)
- 理学院(116716)
- 管理学(114806)
- 管理学院(114125)
- 中国(94949)
- 京(75846)
- 科学(73633)
- 财(65791)
- 所(60523)
- 农(57324)
- 中心(56170)
- 研究所(54842)
- 江(54133)
- 财经(51434)
- 业大(51302)
- 北京(48344)
- 范(47622)
- 师范(47171)
- 经(46638)
- 农业(44535)
- 州(44360)
- 院(44233)
- 技术(40373)
- 经济学(39698)
- 基金
- 项目(236248)
- 科学(184129)
- 研究(177902)
- 基金(167178)
- 家(144783)
- 国家(143458)
- 科学基金(122416)
- 社会(108186)
- 社会科(102355)
- 社会科学(102325)
- 省(93992)
- 基金项目(88106)
- 教育(82435)
- 划(78607)
- 自然(78577)
- 自然科(76710)
- 自然科学(76690)
- 自然科学基金(75295)
- 编号(75293)
- 资助(69334)
- 成果(63066)
- 重点(52960)
- 课题(52764)
- 部(51431)
- 发(51088)
- 创(49598)
- 项目编号(46633)
- 创新(46077)
- 科研(44372)
- 教育部(44069)
共检索到541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琳玲
促进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加快转型发展、占领创新型经济高地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以此为背景,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我国现有人才的状况进行描述后,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型,考虑知识与人员之间的映射关系,用网络模型对这两种要素构成的网络进行集成,用一个层次网络模型来表示面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人才培养结构,并提出了应该如何培养科技人才的政策及建议,旨在强调要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开发,大力发展人才资源。
关键词: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人才 培养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姚水洪 孟雪 钱一分
产科高端服务体系是近年来中国助产联盟在全国倡导和主推的新型助产服务项目,已被业界普遍认可。文章分析当前助产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以产科高端服务体系引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助产专业团队和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人才培养中实训工作难的瓶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科高端服务体系 助产 人才培养 高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宜 傅巧灵 韩莉
随着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飞速发展,其人才培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类型的高校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渠道等。结合地方经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动向,设计与构建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除注重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金融 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南铨
我国现行的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的需求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我国法律服务体系还很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法律需求,更不能适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要求。所以如何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变,使高职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符合市场需求、适应我国法律服务体系发展要求,是目前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辉 徐凤游 代乔 刘秭岑
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紧随时代的发展需求创新自身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文章重点阐述“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此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汪宜丹 黄志斌
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分析我国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国际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出中国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金融信息化 人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序国
有了培养地图,就等于有了一个人才培养指南。什么时间上什么课程?进行什么训练?进行多长时间的训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切都结构化、标准化、体系化了。人才培养包括多种方式。并且一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多种培养方式的给合。这些培养活动,既包括传统的自我提升(自学)、课堂学习(课上学),又包括其他诸多的培养方式,如长期任务与短期体验(干中学),接受辅导(跟人学),担任讲师与教练培养他人(分享与总结)等等。也就是说,针对一项具体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海生 张蒙
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职业岗位的变化要求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逐步由单一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教育的整体性的变革,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标准、信息化校园、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学生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希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清华大学通过全校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上取得了共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清华大学把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加速建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为达此目标,清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 研究型大学 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国华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探讨就业力的构成,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成为高校的历史性责任。"更新教学理念、日常教学中贯穿就业办教育、从课堂知识到社会实践、全员育人全程培训",从多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就业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力 培养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任嘉嵩
加快建立卓越金融人才战略培养体系,是顺应金融改革需要,促进金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必然选择。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能够帮助培养单位更加客观地评价金融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进而改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效率。在对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进行评估与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每一位管理者与教学人员的卓越培养意识。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甘玲
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永恒追求的育人目标。为此,各高校都把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发展任务。本文首先通过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四点内容,指出应该围绕人才评价体系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而后从三个方面阐明了当前脱离人才评价体系指导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党怀
随着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日益激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的新态势,同时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改革发展服务目标"。这既给中国金融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在竞争中抢占先机、保持领先地位,人才队伍的成长是关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陆国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并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国外高等教育界有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中国的大学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理念与做法,否则培养的学生不适应、老师不习惯、教学资源也不够,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构建"六个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中江 黄成亮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从注重增长速度向关注增长效益转变;从外需拉动型经济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变;从重视技术引进向依靠自主创新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从注重产量提升向注重产业结构提升转变。"五个转变"对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在全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在继续加强学术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