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34)
2023(18496)
2022(15859)
2021(14667)
2020(12217)
2019(27721)
2018(27096)
2017(52789)
2016(28816)
2015(31942)
2014(31841)
2013(31282)
2012(28852)
2011(26047)
2010(26202)
2009(24422)
2008(23273)
2007(20488)
2006(18397)
2005(16297)
作者
(83917)
(69690)
(69072)
(65843)
(44248)
(33370)
(31374)
(27105)
(26553)
(24886)
(23656)
(23530)
(22120)
(21973)
(21666)
(21515)
(20949)
(20692)
(20029)
(19905)
(17409)
(17120)
(16900)
(15884)
(15710)
(15519)
(15433)
(15420)
(14104)
(13726)
学科
(108985)
经济(108830)
管理(87971)
(81872)
(67895)
企业(67895)
方法(46436)
数学(40371)
数学方法(39902)
中国(36398)
(33239)
(30982)
(29278)
金融(29275)
(28524)
银行(28456)
(27365)
(27241)
业经(25490)
地方(24309)
(23944)
(20930)
(20927)
贸易(20913)
财务(20853)
财务管理(20816)
农业(20774)
环境(20599)
(20350)
企业财务(19821)
机构
大学(404399)
学院(403719)
(162033)
经济(158326)
管理(157363)
研究(138437)
理学(135788)
理学院(134278)
管理学(132051)
管理学院(131339)
中国(107880)
(85961)
科学(85824)
(78102)
(70154)
(69548)
中心(63908)
研究所(63238)
业大(62636)
财经(61508)
(59740)
(55854)
农业(55031)
北京(54164)
(51319)
师范(50745)
(50334)
经济学(49010)
(48326)
财经大学(45711)
基金
项目(276251)
科学(216478)
基金(200238)
研究(199366)
(175630)
国家(174176)
科学基金(148927)
社会(125982)
社会科(119514)
社会科学(119485)
(108014)
基金项目(106485)
自然(97635)
自然科(95308)
自然科学(95283)
自然科学基金(93523)
(91295)
教育(90344)
资助(81902)
编号(80505)
成果(65156)
重点(62102)
(60409)
(59112)
(57793)
课题(55731)
创新(54055)
科研(52695)
(52089)
国家社会(51711)
期刊
(176448)
经济(176448)
研究(121083)
中国(79233)
学报(66881)
(63602)
科学(60091)
(59456)
管理(56951)
大学(50330)
(49014)
金融(49014)
学学(47807)
农业(42473)
教育(40886)
技术(32048)
财经(29992)
业经(28904)
经济研究(27964)
(25599)
问题(24052)
科技(21213)
(21187)
理论(19733)
(19255)
现代(18422)
技术经济(18330)
实践(17975)
(17975)
图书(17934)
共检索到599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豪杰   黄良杰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利用科技金融形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论文运用2006—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借助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探究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有利于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相较于非试点城市,政策试点使得城市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资源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途径驱动碳减排。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城市以及资源依赖程度较低城市碳排放的促降效应更强。对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的应用领域,因城施策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全方位、多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有启示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豪杰   黄良杰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利用科技金融形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论文运用2006—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借助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探究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有利于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相较于非试点城市,政策试点使得城市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资源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途径驱动碳减排。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城市以及资源依赖程度较低城市碳排放的促降效应更强。对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的应用领域,因城施策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全方位、多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有启示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基于2006—2019 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科技金融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发展、集聚科技人才以及促进绿色创新三条路径推动碳排放绩效的提升。第三,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作用差异与城市规模、资源禀赋及金融发展水平有关,对于等级较高、金融发展水平较高、非资源型的城市,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慧英  王子瑶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借助市场的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处于碳试点向全国铺开的过渡时期。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为背景,搜集2005~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我国试点省市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可信度。研究发现,这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但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显著。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碳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总量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卫刚   王兴启  
数字金融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政策集成和导向作用,是降碳减排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变革现实,以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碳排放存在先增后减的倒“U”型影响,这一趋势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得以证实。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倒“U”型影响主要发生在外围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在非资源型城市表现为负向线性关系。中介效应分析凸显了技术创新和创业活动作为数字金融影响碳排放的关键途径。调节效应分析强调了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将削弱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倒“U”型影响,环境治理目标则强化两者的倒“U”型关系。地方政府应从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向、作用方向和配置方向着手,释放碳减排红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毕晓航  
该文在对已有文献系统化梳理的基础上,以人口城市化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以期探索我国低碳城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发现:1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作用机制和调节作用机制两个方面。2间接作用框架下,城市化通过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聚集,而对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空间布局三个方面产生影响,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3调节作用框架下,碳排放对人口经济活动的弹性表现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口增加所引致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变化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能源效率和规模经济等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也不太明显;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间接驱动作用迅速增强,且明显高于抑制作用,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唐安宝  马姚  范文娜  吴晨  周杰  
低碳背景下,金融中介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2007-2016年碳排放强度与金融中介发展等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考察碳交易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这对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第一,我国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性;第二,金融中介动员社会资金功能、投资转化功能以及资金配置功能对抑制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动员居民储蓄功能对其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考虑碳交易政策作用时,地方政策加深了动员社会资金功能和投资转化功能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程度。因此,中央政府要审时度势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执行和完善碳交易政策,并建立跨区域碳减排合作关系,合理分配金融资源,以促进低碳发展社会共识的形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占文忠  吕思琦  郭娅妮  
本文通过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借助DID双重差分模型及其动态效应变形来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中国七个试点省市碳排放的净影响,并检验政策效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同时加入中介变量交互项检验政策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2012~2018年中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证实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利于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结构来影响碳排放。而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等因素对碳排放水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在全国范围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玉喜  段金龙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动员和分配资源、风险分散和管理、信息揭示等方面。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可以采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风险投资、政策性金融服务等方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欣   芮雪雨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形态,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会因自身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碳排放强度产生非线性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哈梅芳   黄奕晗  
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发挥了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而且碳交易机制通过影响能源消费量这一渠道遏制了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地区产业结构负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而政府规模则正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稳健发展、发挥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以及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哈梅芳   黄奕晗  
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发挥了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而且碳交易机制通过影响能源消费量这一渠道遏制了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地区产业结构负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而政府规模则正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稳健发展、发挥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以及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勇  
基于中国政治治理制度和土地制度,从理论上系统剖析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逻辑,在此基础上借助Super-SBM模型对中国273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综合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错配抑制了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且这种负向作用在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扭曲财政支出结构、阻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绿色创新是四条重要的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和财政压力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而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则弱化了土地资源错配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