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5)
- 2023(14952)
- 2022(12492)
- 2021(11369)
- 2020(9154)
- 2019(20837)
- 2018(20106)
- 2017(38752)
- 2016(20311)
- 2015(22455)
- 2014(22282)
- 2013(22110)
- 2012(21016)
- 2011(19160)
- 2010(19986)
- 2009(18757)
- 2008(17707)
- 2007(16132)
- 2006(14626)
- 2005(13395)
- 学科
- 济(94234)
- 经济(94145)
- 业(66274)
- 管理(65221)
- 企(53309)
- 企业(53309)
- 中国(36014)
- 方法(35232)
- 数学(31191)
- 数学方法(30943)
- 融(28245)
- 金融(28245)
- 地方(27708)
- 银(26748)
- 银行(26737)
- 农(26424)
- 行(25941)
- 财(23862)
- 业经(21742)
- 技术(21278)
- 制(19940)
- 农业(18526)
- 贸(16889)
- 贸易(16868)
- 易(16288)
- 环境(14734)
- 策(14619)
- 务(14388)
- 发(14366)
- 财务(14353)
- 机构
- 学院(290635)
- 大学(286364)
- 济(129467)
- 经济(126718)
- 管理(114406)
- 研究(100173)
- 理学(97034)
- 理学院(96004)
- 管理学(94847)
- 管理学院(94260)
- 中国(82984)
- 财(61802)
- 京(60483)
- 科学(55429)
- 所(48191)
- 中心(47892)
- 财经(47590)
- 江(46358)
- 经(43188)
- 研究所(42713)
- 农(41991)
- 经济学(40203)
- 北京(38774)
- 范(38069)
- 师范(37753)
- 州(37639)
- 院(36637)
- 业大(36445)
- 经济学院(36187)
- 财经大学(35164)
- 基金
- 项目(185583)
- 科学(149849)
- 研究(142366)
- 基金(134945)
- 家(114486)
- 国家(113437)
- 科学基金(100059)
- 社会(93585)
- 社会科(89111)
- 社会科学(89095)
- 省(74174)
- 基金项目(70648)
- 教育(65088)
- 划(61160)
- 自然(61118)
- 自然科(59824)
- 自然科学(59815)
- 自然科学基金(58774)
- 编号(56814)
- 资助(54539)
- 成果(46707)
- 发(45493)
- 创(44004)
- 重点(41523)
- 部(41274)
- 课题(41127)
- 创新(40277)
- 国家社会(38800)
- 发展(37936)
- 展(37329)
- 期刊
- 济(149294)
- 经济(149294)
- 研究(96106)
- 中国(66903)
- 融(46658)
- 金融(46658)
- 管理(46222)
- 财(45873)
- 农(39184)
- 科学(36153)
- 教育(35171)
- 学报(34190)
- 大学(27840)
- 技术(26527)
- 学学(26028)
- 农业(25796)
- 业经(25196)
- 财经(24167)
- 经济研究(23894)
- 经(20831)
- 问题(20400)
- 贸(15924)
- 技术经济(15746)
- 科技(15429)
- 坛(14275)
- 论坛(14275)
- 现代(14179)
- 商业(14111)
- 国际(14000)
- 业(13944)
共检索到4662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顾江寒 柴华奇
借助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显著促进绿色创新发展,且随着试点政策的不断推进,这种促进作用呈现持续增强的动态演化规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拓展公共科技金融资源和市场科技金融资源得以实现。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资源投入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的城市,这种促进作用越显著。另外,试点政策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可为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有效支撑,并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先锋 魏欣 肖远飞
数字技术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而科技金融政策能否为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基于2011—2022年282个地市级面板数据,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应用双重差分、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实证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内在赋能机制。结果发现:(1)科技金融政策实施切实有利于激发城市数字技术创新,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科技金融政策能通过提高金融发展效率、增强科技人才储备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式间接对城市数字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相比于试点政策的间接激励,现阶段的直接赋能效果更为明显;(3)科技金融政策的数字技术创新激励效果在沿海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一带一路”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证实了新发展格局下国家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为有效释放科技金融政策的数字技术创新红利提供了参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蕾 文秀
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近年来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措施,其本质是引导企业积极低碳转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选取2010年至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从产业类别切入,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后,对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效率影响的差异性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助于提高试验区内企业的发展效率,并且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扩大企业可获资金规模和优化资金配置结构是该试点政策发挥提高企业发展效率的主要途径。从绿色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两阶段来看,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于不同技术资源禀赋的企业会产生非对称性影响。研究结论不仅为考察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数据,并且对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政策效果,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祁怀锦 刘斯琴
借助2017年开始设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4—2020年我国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活跃度,对于污染排放强度较高的企业,该政策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更为明显;企业声誉风险和融资便利性是该政策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活跃度的两个重要渠道;并且上述结论在非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以及环境规制较弱的样本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为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对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及复制和推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自敏 李娟 申颢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是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集中进而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基于2004—2019年27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方法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该政策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该指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97;(2)从政策效应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并不存在异质性;(3)从政策作用机制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提高等多个路径,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从企业微观行为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中的高污染企业会通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履行污染治理责任等路径提升自身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论完善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的效果评价框架,为优化当前绿色金融政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提供了理论与经验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驰 王满仓
科技金融是现阶段中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06—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而积极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两种路径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区位条件优越、人力资本水平良好以及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上述研究为科技金融的评估提供了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并从该政策未来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振权 田何志 吴非
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发展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往往能激励企业加快数字化技术的部署和应用。借助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变动的外生冲击,充分剖析并展示了这一冲击对我国上市企业数字技术运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和投入,且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在不同属性企业上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效果:此政策的驱动效力更多地体现在非国有、东中部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样本中。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投融资行为,进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特别地,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发挥科技金融政策的重要条件。从科技金融的视角,拓展了有关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的研究文献,为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政策设计和微观主体创新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凌远 李晓敏
文章以我国2011年设立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年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系统评估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于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新水平,这一结论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和一系列其它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地方政府效率、初始创新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试点设立对于高等级和低等级城市的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相对而言,低等级城市试点对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地区通过地方金融发展效率改善、政府科技支出占比提高促进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提升地区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政策试点 地区创新 准自然实验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绍哲 李含笑 林丽琼
本文以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制度背景,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420家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碳排放,上述结论在非国有重污染企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的重污染企业和产业结构扭曲程度高的省份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在通过促进环境治理抑制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同时,亦通过增加重污染企业金融投资、降低存货投资方式,短期内实现了碳减排。本文的研究为认识和评价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同时也为推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影响效应 作用机制 重污染企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克 郑云丹 刘熹微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亟待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化建设。以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3—2018年274个城市数据,在测度城市科技和金融结合水平的基础上,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评估了试点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效果。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形成政策引导与资金撬动效应并承担创新风险,显著提高了试点城市的科技和金融结合水平,不同类型的稳健性检验表明结果十分稳健;政策效果的区域异质性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基期效应使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影响幅度更大;通过政策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及其交互效应促进了试点城市科技与金融结合水平更快地提升。研究结果对科技金融政策完善和深度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华珂 何春
基于中国2005-2019年的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叶初升 李竺雯 孙薇
为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我国于2011年和2016年开展了两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本文从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视角,深入微观层面解析该试点政策影响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并基于新三板挂牌中小科技企业数据,采用DID方法评估该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试点政策通过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提升了金融资金和政府资金对中小科技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相比于非试点城市中小科技企业,试点城市中小科技企业未来一期和未来二期的创新产出均经历了更大幅度的提高;该试点政策对成长期和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还发现,试点政策在显著提高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数量的同时,对其创新质量并无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政策设计。本文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 金融支持 政府与市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兴华 袁琦璟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传导机制检验表明,公众环境关注度促进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进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调节性效应检验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绿色创新水平能够正向调节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较高、污染排放量较高、环境信息公开的地区,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必须激发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石明 伍以加 邹克
于2011年底实施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政策实施以来对科技创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定量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法,利用2003—2015年283个地市的数据研究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了试点地区的技术创新,PSM-DID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以上结果;由于技术创新的集聚发展特征与大城市在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方面的优势,该试点政策在大城市的效果更好;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是试点政策促进技术创新的路径之一。进一步地,试点政策通过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本文的研究为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提供了定量支撑,能够为制定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金环 于立宏 徐扬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约束等政策背景下,将绿色金融创新政策纳入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的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绿色金融创新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抑制了企业生产率提升。进一步地,该政策对生产率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非重污染企业,而重污染企业在政策倒逼下形成了超过遵循制度成本的“补偿性收益”。机制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引致的信贷资源错配效应与策略性政策套利行为是试验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关键诱因,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则有助于缓解绿色金融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完善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信息消费试点政策是否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来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证据
低碳试点政策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吗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研究:来自281个地级市的准实验证据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是否降低了污染排放强度——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创新驱动政策引领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经验证据
绿色金融能否促进高环境风险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绿色专利数据的证据
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财政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