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63)
- 2023(19020)
- 2022(15765)
- 2021(14547)
- 2020(12356)
- 2019(27683)
- 2018(27172)
- 2017(51464)
- 2016(26988)
- 2015(29656)
- 2014(28574)
- 2013(28092)
- 2012(25306)
- 2011(22363)
- 2010(22485)
- 2009(20856)
- 2008(19847)
- 2007(17772)
- 2006(15220)
- 2005(13151)
- 学科
- 济(110221)
- 经济(110096)
- 业(99569)
- 管理(89922)
- 企(88583)
- 企业(88583)
- 方法(48257)
- 数学(39354)
- 数学方法(38914)
- 中国(35833)
- 农(34629)
- 业经(34285)
- 财(34162)
- 融(27764)
- 金融(27763)
- 银(26129)
- 银行(26088)
- 行(25165)
- 农业(24754)
- 务(24528)
- 财务(24472)
- 财务管理(24438)
- 制(23743)
- 企业财务(23221)
- 技术(23218)
- 地方(23165)
- 理论(20389)
- 贸(19205)
- 贸易(19190)
- 易(18682)
- 机构
- 学院(368222)
- 大学(362560)
- 济(153591)
- 经济(150602)
- 管理(149264)
- 理学(128319)
- 理学院(127025)
- 管理学(125047)
- 管理学院(124363)
- 研究(116765)
- 中国(96164)
- 京(75254)
- 财(71514)
- 科学(69985)
- 农(62542)
- 中心(57169)
- 财经(56853)
- 所(55884)
- 江(55386)
- 业大(54919)
- 经(51828)
- 研究所(50559)
- 农业(48972)
- 经济学(46766)
- 北京(46363)
- 州(44164)
- 范(43251)
- 院(42839)
- 师范(42646)
- 经济学院(42373)
- 基金
- 项目(252376)
- 科学(200797)
- 基金(184762)
- 研究(183342)
- 家(161620)
- 国家(159969)
- 科学基金(139709)
- 社会(119171)
- 社会科(113215)
- 社会科学(113186)
- 省(100288)
- 基金项目(98614)
- 自然(90880)
- 自然科(88764)
- 自然科学(88735)
- 自然科学基金(87216)
- 教育(83575)
- 划(82985)
- 资助(73306)
- 编号(72066)
- 创(57810)
- 重点(56778)
- 成果(55669)
- 部(54803)
- 发(54697)
- 创新(53375)
- 国家社会(50011)
- 课题(49670)
- 业(49021)
- 科研(48330)
- 期刊
- 济(166492)
- 经济(166492)
- 研究(103915)
- 中国(74436)
- 管理(61074)
- 财(58848)
- 农(57565)
- 学报(53894)
- 科学(52141)
- 融(43466)
- 金融(43466)
- 大学(42244)
- 学学(40256)
- 农业(38738)
- 技术(35950)
- 教育(34240)
- 业经(29426)
- 财经(28305)
- 经济研究(26024)
- 经(24487)
- 业(23281)
- 问题(22887)
- 技术经济(19743)
- 科技(19558)
- 现代(18026)
- 版(17398)
- 财会(17340)
- 商业(17157)
- 策(16306)
- 统计(16019)
共检索到549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净
基于我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科技金融试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随政策推进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存在两年滞后期。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政策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城市行政等级越高,科技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越强。同时,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科技金融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民营企业 PSM-DID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永生 李凌飞 邵传林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05~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知识产权战略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战略会显著促进民营企业创新,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知识产权战略对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较高及高技术行业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战略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和提升人才集聚作用于民营企业创新。因此,应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民营企业研发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靳晓旭 常京萍
以2008—2021年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科技型企业为样本,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非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稳定性较高的企业和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明显。研究结论为科技和金融试点政策进一步推广实施,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靳晓旭 常京萍
以2008—2021年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科技型企业为样本,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非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稳定性较高的企业和内部控制不存在缺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明显。研究结论为科技和金融试点政策进一步推广实施,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晓莉 张露文 孙琪琪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科技金融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打通国内大循环,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企业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科技金融,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就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基于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生产集中度。影响机制的相关分析显示:科技金融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激励企业创新,能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集中度的提升;并且这一促进作用对国有企业与成长期企业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实现企业间均衡发展等提供经验与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驰 王满仓
科技金融是现阶段中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06—2019年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而积极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应两种路径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区位条件优越、人力资本水平良好以及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上述研究为科技金融的评估提供了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并从该政策未来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因地施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基于2006—2019 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科技金融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发展、集聚科技人才以及促进绿色创新三条路径推动碳排放绩效的提升。第三,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作用差异与城市规模、资源禀赋及金融发展水平有关,对于等级较高、金融发展水平较高、非资源型的城市,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雷 刘婧 胡若兰 胡汉辉
本文将我国于2020年落地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作为研究区块链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收集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四个试点地区2334家小微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区块链赋能小微企业融资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第一,区块链在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满足率、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区块链试点使得企业的融资满足率平均增加了17.02个百分点,融资成本平均下降了1.77百分点,融资等待时间平均减少了1.1天。第二,区块链的赋能效果在不同试点城市和项目中存在异质性,苏州和上海试点的赋能效果强于北京和杭州,在提高融资满足率方面的赋能效果强于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融资效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稳步推进和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加大区块链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打造“区块链+”数字征信新体系,推动区块链、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块链赋能小微企业融资守正创新。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天舒 邱晶晶
基于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我国2011年实施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科技金融政策的城市环境改善效应进行评估,并检验该政策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抑制城市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城市环境。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政策实施尤其对东部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西部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量也得到了显著控制;另外,政策实施显著减少了一线、二线和五线城市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三线、四线城市的工业粉尘排放量。通过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该项政策降低环境污染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环境污染 政策试点 准自然实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闫永生 李凌飞 邵传林
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障碍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取2005~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金融改革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改革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检验显示,金融改革对制度环境较差和融资约束较高的民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改革有助于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民营企业创新,从而提升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鉴于此,应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振权 李大伟 吴非
科技金融是驱动微观主体创新的重要动力。本文聚焦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事实,通过对2007-2018年A股主板上市企业财务指标的处理与分析,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是否能对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水平与强度产生显著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确实受益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这一驱动效果对于成熟期企业而言更为显著,对于成长期企业而言较弱;从渠道机制来看,科技金融政策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财务稳定性来促进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从企业异质性来看,科技金融政策能够对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驱动力,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有效驱动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展现出良好的靶向性特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科技金融政策的理解,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振权 田何志 吴非
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金融发展及其相关政策的实施往往能激励企业加快数字化技术的部署和应用。借助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变动的外生冲击,充分剖析并展示了这一冲击对我国上市企业数字技术运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和投入,且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在不同属性企业上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效果:此政策的驱动效力更多地体现在非国有、东中部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样本中。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投融资行为,进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动力。特别地,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发挥科技金融政策的重要条件。从科技金融的视角,拓展了有关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的研究文献,为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政策设计和微观主体创新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振权 李大伟 吴非
科技金融是驱动微观主体创新的重要动力。本文聚焦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事实,通过对2007-2018年A股主板上市企业财务指标的处理与分析,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是否能对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水平与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确实受益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这一驱动效果对于成熟期企业而言更为显著,对于成长期企业而言支持较弱;从渠道机制来看,科技金融政策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财务稳定性来促进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从企业异质性来看,科技金融政策能够对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驱动力,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有效驱动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展现出良好的靶向性特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科技金融政策的理解,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何震
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对科技金融融合试点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进行了评估。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对东中部地区城市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同时,规模越大的城市,试点政策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最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凌远 李晓敏
文章以我国2011年设立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6年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系统评估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于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新水平,这一结论在考虑了识别假设条件和一系列其它可能干扰估计结果的因素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地方政府效率、初始创新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试点设立对于高等级和低等级城市的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相对而言,低等级城市试点对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地区通过地方金融发展效率改善、政府科技支出占比提高促进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提升地区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政策试点 地区创新 准自然实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创新驱动政策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了吗——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创新——基于行政审批中心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低碳城市建设、环境审计与企业碳排放——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军民知识产权双向转化与民营企业研发活力——基于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产融合作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与扩散效应~()——基于173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智慧城市建设是否促进了低碳发展?——基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城市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创新——来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