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22)
- 2023(12511)
- 2022(10516)
- 2021(9287)
- 2020(7959)
- 2019(18189)
- 2018(17469)
- 2017(34066)
- 2016(17983)
- 2015(20227)
- 2014(20243)
- 2013(20408)
- 2012(19270)
- 2011(17565)
- 2010(17917)
- 2009(17335)
- 2008(16194)
- 2007(14746)
- 2006(13092)
- 2005(12159)
- 学科
- 济(99662)
- 经济(99586)
- 业(50466)
- 管理(50024)
- 企(39025)
- 企业(39025)
- 方法(37587)
- 数学(33931)
- 数学方法(33689)
- 中国(28410)
- 融(27404)
- 金融(27401)
- 地方(26373)
- 银(25066)
- 银行(25039)
- 行(24220)
- 农(23221)
- 财(22287)
- 业经(18689)
- 制(18046)
- 学(17420)
- 农业(16685)
- 贸(15889)
- 贸易(15875)
- 地方经济(15440)
- 易(15326)
- 务(13665)
- 财务(13638)
- 财务管理(13607)
- 企业财务(12945)
- 机构
- 学院(266600)
- 大学(266003)
- 济(127079)
- 经济(124687)
- 管理(99447)
- 研究(95150)
- 理学(85103)
- 理学院(84146)
- 管理学(82868)
- 管理学院(82369)
- 中国(77899)
- 财(56643)
- 科学(55505)
- 京(54977)
- 所(48696)
- 财经(45198)
- 中心(44941)
- 农(44351)
- 研究所(43997)
- 经济学(41920)
- 经(40834)
- 江(40095)
- 经济学院(37832)
- 业大(37050)
- 北京(34799)
- 农业(34579)
- 财经大学(33438)
- 院(33278)
- 范(32580)
- 州(32321)
- 基金
- 项目(172440)
- 科学(135873)
- 研究(126141)
- 基金(126019)
- 家(109225)
- 国家(108370)
- 科学基金(92596)
- 社会(83040)
- 社会科(79013)
- 社会科学(78991)
- 省(67201)
- 基金项目(66465)
- 自然(57031)
- 划(55851)
- 教育(55750)
- 自然科(55737)
- 自然科学(55718)
- 自然科学基金(54738)
- 资助(51771)
- 编号(49652)
- 成果(40400)
- 发(39949)
- 重点(39118)
- 部(38350)
- 创(36560)
- 国家社会(35479)
- 创新(34401)
- 课题(34143)
- 教育部(33099)
- 发展(32805)
- 期刊
- 济(142137)
- 经济(142137)
- 研究(84070)
- 中国(52109)
- 财(44326)
- 农(40488)
- 学报(39260)
- 融(39220)
- 金融(39220)
- 科学(36623)
- 管理(35925)
- 大学(29623)
- 学学(28400)
- 农业(26194)
- 经济研究(24576)
- 财经(23567)
- 技术(22622)
- 业经(20581)
- 经(20396)
- 教育(19245)
- 问题(18657)
- 技术经济(15736)
- 贸(15108)
- 统计(14544)
- 业(13952)
- 国际(13457)
- 理论(13403)
- 策(13130)
- 世界(13127)
- 商业(12796)
共检索到412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卢亚娟 刘骅
科技创新需要金融创新提供保障,金融的稳健发展也需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给予支撑,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对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阐释科技金融协同集聚的效应及其驱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其次基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标,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构建科技金融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模型;进而以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为例,经验分析科技金融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银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江利 田丽
流通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本文采用双固定SDM模型,选取2011-2020年我国285个地级市流通产业面板数据,理论探讨并实证检验了流通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具有差异性,即多元化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优于专业化集聚的促进作用。在促进方式上,多元化集聚主要通过协同本地区的其他产业,并且以空间溢出效应为传播导向,进而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专业化集聚则是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技术等,形成具有专业化的集聚水平,进而提升地区经济增长。因地制宜的发展流通产业、提高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汪炜 史晋川 孙福国
我们以长江三角洲内圈层的上海、江苏省七市和浙江省六市为分析对象,根据历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74个市县基本分析单位1995年~1997年的GDP平均实际增长率和整体增长率作一比较。各市县1995年~1997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依次从大到小排列在前10位的是新昌县(25.72%)、嘉善市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杨聪
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我国23个空港型枢纽城市航空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空港型枢纽城市航空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整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并且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同时存在着显著的地域不均衡现象,整体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成正比。由此可见,我国中西部地区空港型枢纽城市在实现航空物流与经济质量协同发展方面仍具有较大挑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费宇 王江
本文运用面板平滑转换(PSTR)模型研究国外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选取了FDI及影响FDI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8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单因素和多因素PSTR模型。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FDI之间存在着平滑转换机制效应;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FDI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西贝 王群勇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齐亚伟
文章通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空间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开放性的影响,随着贸易开放度的逐步加深,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凸显。同时,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使得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倒U或倒N型关系,表明适度集聚规模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双赢的关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集聚程度。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克雯
为了透彻地分析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文章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双向互动关系模型,选取10个金融中心城市作为样本城市,采用协整检验和参数估计的方法对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的差异较为明显。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参数估计 金融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凯 刘帅
考虑到空间因素在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中的作用,本文运用前沿的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2000~2010年间我国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空间集聚和空间集群特征明显,但集聚力量较弱。通过单变量和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心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邻近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中心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在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滞后(SLM)和空间误差(SEM)的空间分析模型证实了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金融资源 空间集聚 空间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昀
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产业分散以及资源错配被认为是助长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论文基于201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资源错配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产业集聚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在产业发展初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资源错配与污染物排放显著负相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仍然成立;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资源错配,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产业集聚与资源配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会产生正向协同效应。
关键词:
产业集聚 资源错配 环境治理 协同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昀
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产业分散以及资源错配被认为是助长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论文基于201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资源错配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产业集聚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在产业发展初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资源错配与污染物排放显著负相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这一结论仍然成立;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资源错配,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产业集聚与资源配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会产生正向协同效应。
关键词:
产业集聚 资源错配 环境治理 协同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蒙荫莉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深化与城市化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深化是城市快速成长的动因之一,城市化又进一步促进金融深化。这一结论给城市化进程要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提供了实证支持,同时也支持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纽带的观点。
关键词:
金融深化 经济增长 城市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宜庆 王希祖 周依仿 白彩全
分析了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三者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利用熵权法对各系统指标赋权,建立三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耦合协调度,并通过收敛性检验予以进一步分析,最后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空间上看,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从整体来看,较好的协调发展类型均位于下游地区,中、上游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慧 王春阳
文章以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β收敛模型为基础,构建调整的滞后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其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及趋同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呈现收敛趋势,且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显著大于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且金融发展随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