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8)
- 2023(13088)
- 2022(11169)
- 2021(10700)
- 2020(8664)
- 2019(20015)
- 2018(19645)
- 2017(37677)
- 2016(20437)
- 2015(23210)
- 2014(23137)
- 2013(22575)
- 2012(20448)
- 2011(18254)
- 2010(18470)
- 2009(17046)
- 2008(15481)
- 2007(13538)
- 2006(11884)
- 2005(10342)
- 学科
- 济(75201)
- 经济(75124)
- 管理(57319)
- 业(56899)
- 企(47473)
- 企业(47473)
- 方法(34209)
- 数学(29536)
- 数学方法(29195)
- 中国(27502)
- 融(26670)
- 金融(26668)
- 银(24827)
- 银行(24786)
- 行(23958)
- 农(21920)
- 财(20486)
- 业经(18490)
- 地方(18098)
- 制(16518)
- 学(16197)
- 理论(15857)
- 农业(15318)
- 务(14093)
- 技术(14082)
- 财务(14026)
- 财务管理(14006)
- 企业财务(13377)
- 贸(13163)
- 贸易(13150)
- 机构
- 学院(280016)
- 大学(278754)
- 管理(111352)
- 济(106588)
- 经济(104042)
- 理学(96667)
- 理学院(95655)
- 管理学(94045)
- 管理学院(93563)
- 研究(91011)
- 中国(72247)
- 京(58925)
- 科学(57063)
- 财(49329)
- 所(44871)
- 农(43796)
- 中心(43042)
- 业大(41750)
- 研究所(41104)
- 财经(40086)
- 江(39871)
- 北京(37433)
- 范(37118)
- 师范(36754)
- 经(36416)
- 农业(34065)
- 州(33691)
- 院(33426)
- 技术(31639)
- 经济学(31568)
- 基金
- 项目(194958)
- 科学(152298)
- 研究(146526)
- 基金(138157)
- 家(119252)
- 国家(118180)
- 科学基金(101517)
- 社会(89237)
- 社会科(84526)
- 社会科学(84503)
- 省(78316)
- 基金项目(73910)
- 教育(67957)
- 自然(65369)
- 划(65274)
- 自然科(63811)
- 自然科学(63798)
- 自然科学基金(62609)
- 编号(61580)
- 资助(56891)
- 成果(50089)
- 重点(43672)
- 课题(42903)
- 部(42246)
- 发(42192)
- 创(41749)
- 创新(38731)
- 项目编号(38248)
- 科研(36856)
- 大学(36629)
- 期刊
- 济(113245)
- 经济(113245)
- 研究(82660)
- 中国(55713)
- 学报(43358)
- 农(40212)
- 科学(39986)
- 管理(39886)
- 教育(38064)
- 融(36304)
- 金融(36304)
- 财(35998)
- 大学(32970)
- 学学(30929)
- 农业(27624)
- 技术(25433)
- 业经(19310)
- 财经(18862)
- 经济研究(17643)
- 经(15945)
- 科技(15461)
- 理论(15005)
- 图书(14801)
- 问题(14458)
- 实践(13968)
- 践(13968)
- 业(13403)
- 技术经济(12905)
- 现代(12644)
- 坛(12311)
共检索到408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段世德
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和现代经济核心的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动力,人才是科技金融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关键。科技金融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素质、业务素质、沟通素质、道德素质,需要长期培育和市场实践打磨才能形成。我国科技金融人才的培育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培育模式的影响,存在人才属性把握不准、成长规律认识不清、培育组织模式不新、职业道德教育不强的问题,制约了人才素质的提升。要从建立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制度、以市场导向组织人才培育、组建人才培育的社会网络、兼顾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等方面优化人才培育,提升我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段世德
科技金融是第一生产力和现代经济核心的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动力,人才是科技金融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关键。科技金融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素质、业务素质、沟通素质、道德素质,需要长期培育和市场实践打磨才能形成。我国科技金融人才的培育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培育模式的影响,存在人才属性把握不准、成长规律认识不清、培育组织模式不新、职业道德教育不强的问题,制约了人才素质的提升。要从建立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制度、以市场导向组织人才培育、组建人才培育的社会网络、兼顾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等方面优化人才培育,提升我国科技金融人才质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平 马力
采用文献综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战略科技人才具有学识广、工作专注、品行优、使命感、战略思维5个主要特质。然后基于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16份样本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建模(PLS-SEM),进行路径仿真,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对战略科技人才特质的影响机理,共确定了22条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的路径,在反映出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严峻形势的同时,又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银兴
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需要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发展科技金融的实质是要求包括商业性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都能成为科技金融的主体。这是当前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创新最为缺乏资金,最需要资金投入的孵化新技术阶段是需要科技金融进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者参与创新和创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固然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引诱,但其基本条件是得到科技金融的支持。这就需要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安排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尤其是发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 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琪嘉 刘浩杰 徐斯
<正>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金融视角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而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和金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打好金融赋能“组合拳”,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和转型发展需求,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科技创新,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关键词:
省域经济 增长极 培育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关键词:
省域经济 增长极 培育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晓静 张化 徐颖奇
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区域内各个城市均在积极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金融聚集区、金融商务区试点,提升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集群。2019年8月,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其中明文提到要"加快金融一体化",依托滨湖金融小镇等一批金融产业项目,积极引进长三角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合肥设立区域分中心,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升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立足合肥的科创及人才优势,安徽省级特色小镇——合肥滨湖金融小镇从设立之初,就确立了"金融+科技"的特色产业定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及共词分析研究,梳理出滨湖金融小镇应重点推进"确立人才优先的产业集聚核心逻辑""实现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良性互动""释放金融基础设施项目,助推金融科技落地""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齐头并进""构建产业生态圈与金融品牌"等五大特色产业培育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会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组合式激励,从而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这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五年,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真正形成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产业对职业教育引领作用的要求,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必须通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企业自愿申报,公平公正择优选取,先行建设后行认定,动态实施,同时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型企业 校企合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桂梅
培育卓越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的主方向,也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深化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校企协同为社会源源不断创造人才红利的必然选择,建构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校企以育人为主线,从平台搭建、创新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建等内涵方面高度融合,从而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建梅
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发展"科技北京"这一城市品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城市品牌成长机理和培育路径两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北京"品牌建设。在城市品牌成长机理方面,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在"科技北京"品牌建设中均具有独特的作用,是"科技北京"品牌成长的关键因素。"科技北京"品牌建设应基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培育路径,同时强调指出"科技北京"品牌建设应综合运用这三个培育路径。
关键词:
城市品牌 科技北京 品牌建设 培育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文兵
官产学研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将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将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高校应主动调整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视自主创新,积极创设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要推动制度供给,努力完善官产学研体系;在培养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官产学研结合 协同培育 人才培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葛秋颖 吴晓芳
加速培育跨国公司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择。本文在对以往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母公司地区分布、企业性质和母公司行业分布等方面考察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基础上,从竞争优势培育、海外区位选择以及海外进入模式等角度分析培育跨国公司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跨国公司培育 对外直接投资 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翟翠玲 田晓东
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对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观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改善和重构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高校要拓展宣传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成林 王锋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本质内涵应是交易的联合。在农村合作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交易,这种交易在不同博弈力量的驱使下,其运作效率是不同的。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组织与内部农户的交易,以及对外部市场的交易的博弈路径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培育有效农村合作组织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农村合作组织 博弈 交易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