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1)
- 2023(12151)
- 2022(10377)
- 2021(9477)
- 2020(8009)
- 2019(18124)
- 2018(17561)
- 2017(33354)
- 2016(17647)
- 2015(19743)
- 2014(19210)
- 2013(18931)
- 2012(17588)
- 2011(15887)
- 2010(16193)
- 2009(15568)
- 2008(14809)
- 2007(13543)
- 2006(11657)
- 2005(10444)
- 学科
- 济(73028)
- 经济(72975)
- 业(55807)
- 管理(53648)
- 企(46791)
- 企业(46791)
- 方法(31978)
- 数学(28214)
- 数学方法(27914)
- 融(26876)
- 金融(26874)
- 中国(26002)
- 银(24900)
- 银行(24874)
- 行(24080)
- 财(19994)
- 农(19901)
- 地方(19066)
- 技术(18963)
- 业经(16951)
- 制(16627)
- 农业(13896)
- 贸(13815)
- 贸易(13803)
- 学(13496)
- 易(13363)
- 务(12989)
- 财务(12960)
- 财务管理(12930)
- 技术管理(12835)
- 机构
- 学院(247779)
- 大学(246904)
- 济(104630)
- 经济(102331)
- 管理(96562)
- 理学(83025)
- 研究(82797)
- 理学院(82094)
- 管理学(80748)
- 管理学院(80271)
- 中国(69327)
- 京(51313)
- 科学(50109)
- 财(48232)
- 所(41122)
- 中心(40900)
- 农(40257)
- 财经(38236)
- 江(37959)
- 研究所(37286)
- 业大(35590)
- 经(34571)
- 经济学(32634)
- 北京(32265)
- 农业(31543)
- 范(31450)
- 师范(31142)
- 州(30847)
- 院(29990)
- 经济学院(29647)
- 基金
- 项目(165602)
- 科学(131630)
- 研究(121581)
- 基金(119867)
- 家(103818)
- 国家(102952)
- 科学基金(89310)
- 社会(78028)
- 社会科(74257)
- 社会科学(74233)
- 省(67193)
- 基金项目(64255)
- 自然(56787)
- 划(55635)
- 自然科(55583)
- 自然科学(55565)
- 教育(55281)
- 自然科学基金(54600)
- 编号(48619)
- 资助(47616)
- 创(40363)
- 成果(38907)
- 重点(37511)
- 发(37066)
- 创新(36932)
- 部(35797)
- 课题(34147)
- 国家社会(32327)
- 科研(31562)
- 大学(30905)
共检索到3741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芷若 谷国锋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系统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省级差异,并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对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科技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近半数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以下;②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③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明显,即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模式,高—高集聚的范围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地区延伸,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距逐渐扩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林 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韩鹏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省域科技金融、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显示,除北京外的中国内地省域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进一步运用DEA模型进行测度发现:初始创新投入系统中各要素无效率省域分布比较复杂,企业创新禀赋无效率均值最高;创新中间产出与投入系统中,发明专利与商标权产出有效率,但以此作为中间投入的无效率均值高、省域分布广;最终产出系统中,某些省域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产出不足情况比较突出。据此提出创新初始投入系统协调发展观、创新中间投入与产出质量观和创新最终产出知识产权盈利模式观,以改善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状况,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戴志敏 余志伟 郭露
本文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况,为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σ收敛系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收敛趋势、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状况。研究表明:从2011—2019年全国整体及省域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省域间差距明显且科技创新严重滞后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在省域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且未表现出收敛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叶选挺 李磊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4大区域板块、31个省级单元、334个地级单元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水平,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呈上升趋势,但"技术-知识"差距逐渐扩大且互动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呈现协同、磨合、颉颃、低水平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系统耦合协调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认识,为不同层级政府的农业科技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叶选挺 李磊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4大区域板块、31个省级单元、334个地级单元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水平,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呈上升趋势,但"技术-知识"差距逐渐扩大且互动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呈现协同、磨合、颉颃、低水平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系统耦合协调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蔡冰冰 赵威 李永贺 李政旸
探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和经济综合水平,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究其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创新与经济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三是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在不断加强,且主要是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主导;四是经济开放度、政府控制力、人力资本、科研环境、金融支持度、基础设施6个因素对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张卫国 刘明月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属于较不协调水平,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特点,依次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总体呈逐步优化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逐步缩小,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呈逐步扩大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张卫国 刘明月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属于较不协调水平,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特点,依次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总体呈逐步优化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逐步缩小,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呈逐步扩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武 杨淼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中国1991—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效用动态最优和社会效用静态最优条件下,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都具有耦合协调的协同发展关系;中国的政府财政收入和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对经济产出的作用相当;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对经济产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义臣 沈伟康 刘立军
促进科技金融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实现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保障。以2007—2019年省际数据为研究样本,结合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算法以及收敛算法,对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动态演变轨迹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优化态势,但仍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发展状态服从整体的稳态分布,状态转移的概率较低;发展过程中的β收敛特征显著,发展缓慢地区存在追赶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佟金萍 陈国栋 曹倩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 科技贸易 耦合协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竣 张煜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仁祥 李雯婧
科技金融的高风险使我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进入发展瓶颈。首先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各种风险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分析,并基于N-K模型构建了科技金融的风险耦合作用模型,然后运用2010~2015年科技金融风险事件的统计数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耦合作用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耦合作用会进一步放大科技金融风险,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偿还风险。加快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实现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服务链,可有效控制科技金融风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莹莹 王仁祥
在国内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中,关于金融创新如何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如何制约及相互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是一种创新。文章将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采用动力学模型,全面考察了金融创新主体间、市场金融创新供给、政府公共金融创新供给、科技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目标与关键控制节点,提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发展管理策略。文章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
关键词:
金融创新 科技创新 系统协同 耦合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