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68)
- 2023(15119)
- 2022(12610)
- 2021(11428)
- 2020(9721)
- 2019(22156)
- 2018(21305)
- 2017(40106)
- 2016(21758)
- 2015(24724)
- 2014(24381)
- 2013(24486)
- 2012(23163)
- 2011(21307)
- 2010(21244)
- 2009(19995)
- 2008(19666)
- 2007(17591)
- 2006(15526)
- 2005(14027)
- 学科
- 济(114538)
- 经济(114433)
- 管理(61745)
- 业(59828)
- 方法(48738)
- 企(46319)
- 企业(46319)
- 数学(44072)
- 数学方法(43782)
- 中国(28872)
- 农(26637)
- 财(24405)
- 地方(22534)
- 学(22367)
- 贸(21324)
- 贸易(21317)
- 业经(20885)
- 易(20715)
- 农业(18312)
- 制(17749)
- 融(15939)
- 金融(15937)
- 环境(15761)
- 银(15579)
- 银行(15517)
- 技术(15081)
- 行(14858)
- 务(14550)
- 财务(14531)
- 财务管理(14496)
- 机构
- 大学(336330)
- 学院(332202)
- 济(153473)
- 经济(150881)
- 管理(124018)
- 研究(122449)
- 理学(107578)
- 理学院(106334)
- 管理学(104754)
- 管理学院(104152)
- 中国(91656)
- 科学(74512)
- 京(70457)
- 财(65726)
- 农(63916)
- 所(63664)
- 研究所(58251)
- 中心(54220)
- 财经(53634)
- 业大(52662)
- 农业(50875)
- 经济学(49824)
- 经(48969)
- 江(47736)
- 经济学院(45017)
- 北京(44538)
- 院(42809)
- 范(40659)
- 师范(40128)
- 财经大学(39931)
- 基金
- 项目(222828)
- 科学(175464)
- 基金(165433)
- 研究(155079)
- 家(147541)
- 国家(146389)
- 科学基金(123519)
- 社会(102857)
- 社会科(97786)
- 社会科学(97757)
- 基金项目(86699)
- 省(84135)
- 自然(79888)
- 自然科(78127)
- 自然科学(78094)
- 自然科学基金(76821)
- 划(72319)
- 教育(69696)
- 资助(68176)
- 编号(58085)
- 重点(50951)
- 部(50497)
- 发(48856)
- 成果(46693)
- 创(46535)
- 国家社会(44639)
- 创新(43796)
- 科研(43287)
- 教育部(42931)
- 计划(41867)
共检索到491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文章基于我国2003—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实证方法,探讨我国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影响作用效果。进一步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构成要素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却抑制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澳雪 高明杰 罗其友 李国景
[目的]开展科技进步对马铃薯单产的影响,为提升单产水平提供路径借鉴。[方法]使用2011—2021年16个主产省份的马铃薯成本收益数据,运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广义科技进步对马铃薯单产的贡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来源构成。[结果](1)2021年广义的技术进步对马铃薯单产的贡献份额为59.25%,处于较高水平。(2)2011—2021年我国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持续下降而后恢复上升并保持稳定的特征。其中,2011—2012年降幅最大,源于技术进步贡献率下降;2020—2021年的上升源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双驱动。(3)五大产区分析显示,南部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年均上升态势,年均涨幅2.1%,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余四个产区呈现年均下降态势,其中西南产区年均降幅最大,为2.9%,技术进步的下降起到决定作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对东北产区下降都有作用,但仍以技术进步变化影响为主。(4)2011—2021年16个主产省份中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出现涨幅的省份有6个,按排名分别为新疆、四川、宁夏、湖北、黑龙江、山西,但增长来源不同,新疆和黑龙江以纯技术效率贡献为主,四川和山西以规模效率贡献为主,技术进步变化主导宁夏和湖北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其余11个主产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变化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下降来源存在差异,华北产区的河北和山东、西南产区的贵州和云南、西北产区的甘肃和青海马铃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重庆和陕西则是受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双重拖累。[结论]加大优质脱毒种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精准控药,加快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提高薯农的技术知识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丽 杨毅
中国近几十年来引进大量技术,但这些技术对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明晰,文章从这个问题出发研究技术引进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技术与经济增长关系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然后通过两部门模型对于技术引进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推导。接着使用中国近十年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恩 邝运明
从区域科技进步视角出发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利用广东省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和分解,从地市、珠三角、东西两翼、贫困山区四个区域层面探索区域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广东省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源泉是区域科技进步;广东农业TFP增长动因存在显著区域科技进步差异性;而区域科技差异性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关。据此,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推动广东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建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娟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晋鹏 宋晓洪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还抑制了农户对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仅实现了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直补不仅具有推动效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还有阻碍生产效率提高的挤出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吴献金 陈晓乐
本文采用我国24个主要汽车生产省份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DEA方法,对我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测算,发现在我国汽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年份中技术效率TE的增长贡献较大,而技术进步TP的增长贡献较小;并进一步选取变量建立半对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发现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TP和技术效率TE的增长均有较大贡献,而FDI、R&D主要是通过对TE产生作用进而促进TFP的提升;政策并未对TP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鼓励兼并重组主要是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应武
本文对香港1980-2006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香港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嘉雯 陈华超 徐强
文章基于总量和分类别(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能源消费以及对应的碳排放,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198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逐渐产生正向影响,滞后3期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滞后4期才能对碳排放产生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生产率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微乎其微,碳排放的增加仍然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似臣 魏芳兰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中国31省市自治区2004~2008年的零售业数据,对中国限额以上的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中国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推动。
关键词:
DEA方法 零售业 技术进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榆霞
运用DEA-Tobit两步法估算和解释1992~2008年中国区域环境规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实证结果发现:第一,总体来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上升的,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推动,并且TFP指数存在时序和区域特征。第二,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支持"波特假说"。第三,环境规制对TFP影响系数的时间虚拟变量不显著,但区域特征显著,其表现为:东部地区环境规制较为严格且TFP较高,这可能与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博弈、FDI技术外溢效有密切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军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1978~2008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并按时间趋势和区域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分析表明,江苏省整体上虽然技术效率没有改善,但是1978~2000年在技术进步带动下,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态势,2001~2008年由于技术进步率出现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出现了负值;从区域层次上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1.2%、-0.04,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L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及对地区差距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
FDI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研究的实证分析
科技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实证研究——基于对细分的信息产业、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中国高耗能产业——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分类型研发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