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2)
- 2023(9156)
- 2022(7683)
- 2021(7108)
- 2020(5637)
- 2019(12810)
- 2018(12520)
- 2017(23405)
- 2016(12182)
- 2015(14007)
- 2014(13797)
- 2013(13873)
- 2012(13514)
- 2011(12671)
- 2010(12669)
- 2009(11583)
- 2008(11443)
- 2007(10216)
- 2006(9460)
- 2005(8761)
- 学科
- 济(65495)
- 经济(65337)
- 业(30589)
- 管理(29778)
- 中国(25302)
- 企(22186)
- 企业(22186)
- 方法(21996)
- 农(19058)
- 地方(18633)
- 数学(17815)
- 数学方法(17741)
- 业经(15404)
- 贸(13620)
- 贸易(13606)
- 易(13226)
- 农业(12857)
- 发(11735)
- 银(11487)
- 银行(11479)
- 融(11368)
- 金融(11367)
- 行(11340)
- 制(11039)
- 财(10784)
- 和(10716)
- 技术(10679)
- 地方经济(10624)
- 环境(10126)
- 学(10114)
- 机构
- 大学(181735)
- 学院(181252)
- 济(87673)
- 经济(86244)
- 研究(74371)
- 管理(65523)
- 中国(58011)
- 理学(54948)
- 理学院(54231)
- 管理学(53609)
- 管理学院(53242)
- 科学(41429)
- 京(40909)
- 财(37862)
- 所(37660)
- 研究所(33864)
- 中心(32167)
- 财经(29405)
- 农(28800)
- 经济学(28366)
- 北京(27396)
- 经(26891)
- 江(26824)
- 院(26305)
- 范(25939)
- 师范(25746)
- 经济学院(25430)
- 科学院(22874)
- 业大(22312)
- 农业(21969)
- 基金
- 项目(114926)
- 科学(92267)
- 研究(88675)
- 基金(84067)
- 家(72720)
- 国家(72086)
- 科学基金(61108)
- 社会(60908)
- 社会科(56806)
- 社会科学(56794)
- 基金项目(43152)
- 省(42553)
- 教育(38866)
- 划(36545)
- 自然(34771)
- 编号(34381)
- 资助(34309)
- 自然科(33984)
- 自然科学(33974)
- 自然科学基金(33400)
- 发(31508)
- 成果(29120)
- 部(26960)
- 发展(26413)
- 重点(26263)
- 国家社会(26039)
- 展(25975)
- 课题(24898)
- 中国(24891)
- 创(24454)
共检索到299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骆茹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增强,各国政府无不重视科技事业本身的发展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联合国于1979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大会。会议制定了旨在推动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的“维也纳行动纲领”,并为此建立了专门机构,即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中心(UNCSTD),此后,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业更为普遍和深切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科学技术促进发展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普遍的承认。例如,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生活质量发生重大变化所需要的时间,近几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德涌
社会发展如何支持科技进步孔德涌许多有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文章,谈的几乎都是科技进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那么,科技进步又靠谁来促进呢?从系统角度来看,社会、经济和科技应当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取得稳定而持续的发展。从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建国
各国的社会发展评介体系因国情差异而不尽相同.中国社会发展评介体系中没有人权这一项目.其次,各项目的相对重要性亦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动.与人口相比,环境已成为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评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按照199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介方案(试行)》,中国社会发展评介体系包括10个方面,即环境、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劳动社会保障、卫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和社会治安.以1990年为基准年,我国1991年的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总指数为110分,1992年为121分,两年间共增加了21个分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建勇
记者:李老师,您是我国研究技术进步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您提出的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的学术观点受到各界的普遍赞同.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代科技进步的基本趋势好吗? 李京文: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加速科技发展,争夺科技优势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是当代科技进步的大趋势.90年代将是高技术发展从“幼年期”进入“壮年期”的转变阶段.这表现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永清 梅姝娥
文章利用2003年 ̄2004年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江苏县(市)的数据,计算江苏县(市)科技进步的主要指标与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江苏县(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江苏县(市)科技进步与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相关分析 科技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陆宇明 于平福
以广西2011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数据为基础,分为全区县(市)和不同区域类型县(市)两个层面,采用灰色优势分析方法,对广西县(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灰色关联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对广西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正相关关系。其平均综合关联度为科技产出r3=0.687,科技实力r2=0.575,科技投入r1=0.558,表明广西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广西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优先序为:科技产出>科技实力≥科技投入。不同类型县(市)相关因素优先序: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均为科技产出≥科技实力≥科技投入(与全区一致);桂西...
关键词:
县市科技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 灰色优势分析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陈建坤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发展观,它是我国在批判资本主义片面发展、总结以往自身发展经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有三大动力,即: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改革,精神动力是理想信念。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发展,必须以系统观点作整体谋划。为了实现中国跨世纪的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作者从宏观上提出了五条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21世纪 中国社会 发展观 动力 对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一把教育的尺度来衡量,并以此作为判断当前社会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尺之一。教育尺度的引入将改变研究思路,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研究问题,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研究立场,确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的教育学立场。"教育尺度"视域中的"教育基础"涉及人口、教育机构、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以及政府领导与管理教育事业的方式等。"在中国"研究"教育基础"更能凸显"中国自觉",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尺度的形成与运用提供"中国参照系"下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教育尺度 教育基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樊园园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它是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同时也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形成海陆并进、东西互济的新局面,这一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中的统筹兼顾与创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促进 社会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元 孔伟艳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类社会发展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长期来看,社会发展将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完善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形成新的趋势和特征,社会结构向橄榄型转变,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治理转向多元共治。在发展趋势分析基础上,我们提出,未来30年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社会结构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推动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显著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可及,构建开放的社会治理框架,建成公平、安全、和谐、稳定的现代化社会。针对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体制问题,建议改革户籍制度,强化保障起点、机会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阶层间的良性社会流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完善再分配政策,缩小不同人群间收入和享有公共服务的差距;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增加供给主体和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质量和效率;构建社会治理新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汝信 陆学艺 单天伦 陆建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