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00)
2023(6698)
2022(5349)
2021(4847)
2020(3970)
2019(9049)
2018(8666)
2017(16519)
2016(8245)
2015(9506)
2014(9376)
2013(9296)
2012(8635)
2011(7581)
2010(8170)
2009(7824)
2008(6820)
2007(6124)
2006(5565)
2005(5005)
作者
(21954)
(17949)
(17771)
(16864)
(11458)
(8429)
(8314)
(6952)
(6773)
(6630)
(6151)
(6007)
(5659)
(5631)
(5624)
(5365)
(5225)
(5115)
(5100)
(5080)
(4625)
(4346)
(4157)
(4151)
(4103)
(4096)
(4047)
(4004)
(3758)
(3554)
学科
(30491)
经济(30466)
(26007)
(25686)
金融(25686)
(22423)
银行(22423)
管理(22274)
(21883)
中国(19675)
(18061)
企业(18061)
中国金融(10956)
(10687)
地方(10339)
(10338)
方法(10107)
(9709)
业经(8859)
(8522)
数学(8521)
贸易(8511)
数学方法(8461)
(8378)
农业(7071)
技术(6844)
工作(6662)
服务(6523)
(6383)
财务(6354)
机构
大学(107232)
学院(107206)
(47751)
经济(46475)
管理(40183)
研究(37237)
中国(37003)
理学(32715)
理学院(32407)
管理学(32083)
管理学院(31862)
(23809)
(23026)
中心(20607)
科学(18926)
财经(17824)
(17458)
(17196)
(17015)
银行(16849)
(16365)
(16193)
金融(16052)
(15824)
经济学(15457)
北京(15175)
研究所(15108)
(15029)
人民(14350)
经济学院(14037)
基金
项目(67614)
研究(56032)
科学(52732)
基金(46636)
(38814)
国家(38419)
社会(35403)
社会科(33658)
社会科学(33650)
科学基金(33040)
(26970)
教育(24281)
编号(24116)
基金项目(24032)
(21921)
成果(21224)
资助(18573)
自然(17609)
自然科(17205)
自然科学(17201)
自然科学基金(16890)
课题(16681)
(16306)
项目编号(15652)
(15561)
重点(15263)
国家社会(14789)
(14637)
(14577)
创新(14555)
期刊
(54494)
经济(54494)
研究(37025)
中国(29505)
(29279)
金融(29279)
(17799)
管理(15379)
教育(14299)
(12899)
图书(11767)
学报(11744)
科学(11049)
技术(10457)
大学(9882)
国际(9148)
书馆(8931)
图书馆(8931)
财经(8771)
经济研究(8727)
学学(8523)
业经(8193)
农业(8034)
(8001)
论坛(8001)
(7824)
(7599)
问题(6840)
理论(6819)
实践(6293)
共检索到189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芸  林丽梅  
金融服务业兼具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特点。间接服务容易移植,客户忠诚度低。直接服务质量取决于知识和创新,以及社会诚信和制度环境,不易移植且客户忠诚度高。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相互作用,国际金融中心长期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直接服务。国内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顺应上述变化。为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应重点提升直接服务质量,并将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挂钩,使间接服务固定下来。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措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剑云  
在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上海尽快建立规范化的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金和资本市场及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在许多人看来,建立了全国性的各类金融市场,上海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金融中心了。对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潘闻闻  
互联网金融、比特币、数字货币、区块链……新名词不断涌现,以猝不及防的态势冲击着我们的眼球。面对实时更新的"新科技",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去了解、接受、运用和再创新。区块链(Block chain)的前世今生2009年,以"中本聪"为化名的创造者发布一种数字货币——比特币(Bit coin)。初期,吸引了密码学爱好者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苏宁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全面贯彻《意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尽管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且是国内最有希望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但差距还很大,不仅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扭曲、而且众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低下,整个市场在开放中显得十分脆弱。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处在“十字”路口,是“弱化”国际金融中心定位,还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是坚持扭曲的市场定价中心,还是强化市场约束功能;是继续坚持简单的机构集聚,还是注重竞争力的提高;是继续坚持中心之一,还是明确一个中心。不同的选择直接关乎成败。本文认为,上海要想真正缩短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必须找到支点,尽快按照国际规则和金融市场的本原进行运作,同时促进全国金融业均衡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咸月  何光辉  
如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国内城市群升级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两个战略的整合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认为,城市群战略在中国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尽管不同的城市群战略会得出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求,但多金融中心论不适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战略才符合我国城市群发展方向,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二者整合,确保它们之间的合力真正形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丁一兵  钟阳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国际资本流动的活跃程度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由于一国资本流动性越强,该国的股票市场交量越活跃,其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国越容易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反之,一国的资本流动性越差,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迟缓,会导致该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难以快速推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韩汉君   王玉  
打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之“强”,既是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之“强”,也体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之“强”。以此为导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发展中,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推动离岸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循序渐进加强离岸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开发和跨境互联互通建设,以此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并向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通过对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以及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具有相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适合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与世界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又具有明显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文化缺失、金融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总量、健全的法律信用制度、发达的配套专业服务等基础环境,以便利金融机构的生存,促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集聚。 改善金融生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业自身的经营和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约束,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力量,努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肖兰华  
目前,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美国纽约和芝加哥、英国伦敦、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等都把电力金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展与壮大的重要支点,开展并壮大电力金融及产品衍生品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上海要建成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理应有电力金融的一席之地,不应缺少电力金融这一环。然而,目前关于电力金融的市场研究,国内几乎属于空白。因此在总结各国电力金融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东风,尽快谋划上海电力金融市场建设,探索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电力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研发满足电力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期货、期权与远期合约等电力金融产品,搭建规范运行与防控风险的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