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1)
2023(10509)
2022(8620)
2021(7911)
2020(6522)
2019(14155)
2018(13991)
2017(25011)
2016(13304)
2015(14809)
2014(14189)
2013(13341)
2012(12382)
2011(11188)
2010(11516)
2009(10563)
2008(10302)
2007(9498)
2006(8340)
2005(7499)
作者
(37955)
(31924)
(31485)
(29703)
(20113)
(15176)
(14210)
(12243)
(12021)
(11285)
(10771)
(10736)
(10338)
(10111)
(9870)
(9542)
(9348)
(9221)
(9210)
(8950)
(8004)
(7795)
(7477)
(7304)
(7223)
(7013)
(6897)
(6879)
(6446)
(6337)
学科
管理(47414)
(46536)
经济(46471)
(42903)
(36903)
企业(36903)
技术(17595)
中国(16830)
(14654)
方法(14476)
环境(12803)
业经(12512)
技术管理(12259)
(12252)
地方(12056)
(11662)
(11539)
数学(11175)
数学方法(11023)
(10557)
理论(9898)
农业(9818)
(9628)
银行(9603)
(9516)
(9438)
金融(9431)
(9316)
(9263)
(8036)
机构
学院(181723)
大学(180506)
(71207)
管理(70990)
经济(69564)
研究(64397)
理学(60388)
理学院(59716)
管理学(58768)
管理学院(58409)
中国(48661)
科学(40040)
(39169)
(33699)
(32181)
(29857)
(29539)
中心(29491)
研究所(29192)
业大(25948)
财经(25679)
(24969)
北京(24708)
师范(24685)
(24167)
(23451)
(23279)
农业(22991)
技术(22100)
经济学(20670)
基金
项目(126040)
科学(100217)
研究(95437)
基金(89318)
(79292)
国家(78203)
科学基金(66970)
社会(60807)
社会科(57521)
社会科学(57503)
(52067)
基金项目(46812)
(42825)
教育(42548)
自然(41326)
自然科(40269)
自然科学(40253)
自然科学基金(39569)
编号(38175)
资助(34109)
(32445)
成果(31442)
创新(29306)
(28671)
重点(28493)
课题(27632)
(26411)
国家社会(25640)
(24779)
(23919)
期刊
(83185)
经济(83185)
研究(53655)
中国(49197)
管理(30219)
学报(29742)
科学(27758)
(27429)
教育(27014)
(26359)
大学(22082)
学学(20363)
农业(18709)
技术(17397)
(15456)
金融(15456)
业经(14394)
科技(13718)
经济研究(12996)
财经(12444)
图书(12138)
(11030)
(10918)
(10834)
论坛(10834)
问题(9992)
资源(9439)
技术经济(9307)
(9007)
书馆(8877)
共检索到288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帮兴   杜宝贵  
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既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未来一段时期内落实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工作主线。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以全球87个国家为案例,运用多周期fs QCA方法,实证检验科技资源和创新环境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组态模式。结果发现:(1)科技资源或创新环境任何单一配置均无法有效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长,两者匹配协同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2)存在4种促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资源与创新环境协同配置模式:“科技人力、财力资源+创新市场环境”融合驱动型、“科技信息资源+创新合作环境”双轮驱动型、“科技人力资源+创新市场、创新合作环境”融合驱动型以及“科技财力、物力资源+创新吸收环境”融合驱动型;(3)科技资源配置组态具有显著全球地域差异性特征和地理集聚特性,部分组态之间具有明显的路径排他性、组态演化趋势及条件组合等效替代。从科技资源与创新环境协同配置视角打开导向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的“黑箱”,明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组态模式,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劲   尹西明   陈泰伦   金珺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对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新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仍缺乏指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与转型升级的方法论和创新管理新思想。面向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新使命与新挑战,批判性回顾国家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和有组织科研的理论与实践“瓶颈”,基于整合式创新思想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提出以“有组织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战略范式,明晰有组织创新的内涵边界和理论基础,系统探讨其核心构成要素和典型特征,进一步从结构、过程和功能视角阐释运行机理,提出实践进路。研究结果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战略导向从后发追赶、创新驱动向超越追赶、创新引领转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路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科技先导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引与战略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旭  
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体系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主体定位布局是否清晰合理。国家科研机构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有重大影响。因此,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更好承担国家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承担国家科技任务是国家科研机构立足的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无线电所、半导体所等科研机构就是为了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等新中国急需而空白的学科领域紧急建立的。当前,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很多短板和空白需要弥补。国家科研机构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眼于大学、企业所不能或不愿,加强对前沿领域、科技短板领域以及部分冷门领域的布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云  张孟亚  翟晓荣  杨亚宇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本文从创新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政策文本进行收集和编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文本量化的方法,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主体、结构及功能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政策主体表现为四类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政策结构协同性不足,政策功能协同性不足。在对上述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十四五期间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的思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蕙  张武强  
文章在分析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与国家创新的关系,接着以整体性、利益均衡性、协同性、发展性、安全性和需求导向性为原则,构建了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该体系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并依据上下联动机制、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有效运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晶晶  
文章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四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云   黄威威   尤宇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进行界定与延伸;其次,基于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生成机制与评价模型,并深入分析其生成机制、关键特征和评价维度;最后,综合国内与国际知名国家创新评价报告,从“效率”和“使能作用”两个视角初步筛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Matlab数据分析工具,利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对关键指标进行识别,最终构建包含7个维度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菁奇   金露露   张文君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文章以长三角区域为例,运用VIKOR方法评价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模型。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自2016年以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影响各省市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的因素不同,R&D经费支出对上海市有影响,创新平台对江苏省影响最大,研发机构—企业协同创新影响浙江省创新体系效能,对安徽省而言则是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文章为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效能找到了着力点,并对创新体系效能建设与提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相瑞兵   田成诗   侯立春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亟须立足本土实际,从城市视角客观评价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这对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政策,推动体系效能提升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构建基于城市视角的国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OPSIS/DEA混合模型,从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对35个中心城市的创新效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创新效率偏低,创新能力偏弱,呈现由东到西逐级递减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的协调性测度结果显示,各中心城市以高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为主,两者间多呈现同步变化;而创新条件和创新投入产出转化能力是影响城市创新效率与创新能力间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林生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网络,产业集群有利于知识扩散、企业合作、创新人才的聚集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我国目前许多区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但存在集群以中小型的非公有企业为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产业聚集基地的创新体系不健全,各地创新能力不平衡等问题;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雪晴  党建民  
促进协同创新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首要任务,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职责不清、深度不够、绩效不佳等诸多问题,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基于协同论系统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协同创新服务主体、对象、目标、任务、载体、机制等各项构成要素;应围绕协同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融合,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维度出发,进一步理顺并创新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管理促进机制。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德云  李伟保  王恕立  
运用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的概念、绩效维度进行分析,基于制度安排和外部资源寻求的分类特征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学习类型进行探讨;运用信任理论,从信任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任进行分析;借鉴组织社会资本理论,运用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资本嵌入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效率提升进行理论推导;运用复杂自适应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学习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和核心支撑,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机制的形成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支持;基于重要对象分析选择,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组织学习的研究成果,总结推导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杨  胡潜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要求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协同配置。从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存在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协作程度不高、支撑服务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管理、组织、技术、服务层面的多元协同加以解决。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克服制度、机制、技术和服务上的障碍,全面推进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雄  
国家创新体系实质上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必须用创新的思维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亟待建立和变革的制度有: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应十分重视税收制度的安排,建立风险投资制度,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完善法律制度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