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19)
2023(10938)
2022(9184)
2021(8416)
2020(6984)
2019(15000)
2018(15095)
2017(27658)
2016(15099)
2015(16853)
2014(16623)
2013(15622)
2012(14005)
2011(12516)
2010(12820)
2009(12268)
2008(11787)
2007(10922)
2006(9562)
2005(8777)
作者
(41635)
(34747)
(34743)
(32992)
(21827)
(16514)
(15789)
(13259)
(13135)
(12564)
(11732)
(11709)
(11227)
(10951)
(10921)
(10635)
(10398)
(10298)
(10219)
(9719)
(8712)
(8566)
(8318)
(7980)
(7904)
(7826)
(7737)
(7637)
(7074)
(6853)
学科
(48833)
经济(48741)
管理(48004)
(41205)
(35305)
企业(35305)
(17375)
(17266)
中国(16985)
(16121)
方法(15804)
业经(13678)
(12551)
数学(12388)
数学方法(12183)
(11891)
(11472)
银行(11454)
理论(10970)
(10964)
(10540)
金融(10532)
技术(10392)
(10381)
财务(10346)
财务管理(10314)
农业(10134)
地方(9889)
企业财务(9689)
体制(9388)
机构
学院(204649)
大学(201544)
(76632)
经济(74664)
管理(74010)
研究(69465)
理学(62307)
理学院(61618)
管理学(60427)
管理学院(60053)
中国(53422)
(42774)
科学(41776)
(41163)
(34504)
(33341)
(32747)
中心(32270)
财经(30869)
研究所(30711)
业大(28650)
(27873)
(27725)
师范(27537)
北京(26598)
(26147)
(26026)
农业(25330)
技术(25094)
经济学(23069)
基金
项目(134627)
科学(105660)
研究(103865)
基金(94376)
(81792)
国家(81091)
科学基金(69156)
社会(64395)
社会科(60829)
社会科学(60816)
(54902)
基金项目(49006)
教育(48286)
(45454)
编号(44110)
自然(42078)
自然科(41071)
自然科学(41058)
自然科学基金(40276)
成果(37479)
资助(37105)
课题(31623)
重点(30770)
(30446)
(29324)
(29270)
(28963)
项目编号(27478)
创新(27427)
(26806)
期刊
(93359)
经济(93359)
研究(62485)
中国(50285)
(34452)
(31553)
学报(31385)
教育(30319)
管理(29723)
科学(28404)
大学(24232)
学学(22668)
农业(21058)
(20685)
金融(20685)
技术(18642)
业经(16887)
财经(15467)
经济研究(14776)
(13317)
科技(11822)
问题(11227)
(10639)
论坛(10639)
(10537)
职业(10386)
(10308)
图书(10112)
财会(9342)
理论(9239)
共检索到321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洋   李哲   韩军徽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支撑和必然要求。其中,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把握以下重点:在基本内涵上,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是同时抓住“举国”这个原内核和“新型”这个新内核,正确认识两个内核的关系;在适用范围上,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的前提是提出需求明确、仅靠市场竞争难以突破的战略科技任务,并注意适用范围的动态演化性;在构建思路上,要围绕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相关改革,强化中央层面的决策指挥体系,完善技术攻关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适配新型举国体制的政策体系;在推进实施上,应根据事项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当前重点。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知干  
<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格局均发生深刻改变,美国实施“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遏制中国“竞赢中国”图谋不减,产业链区域化布局趋势强化。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也是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是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有重大意义的真命题。
关键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菲  王峥  王立  
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原有举国体制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通过在历史的纵深中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形成对新型举国体制发展逻辑的规律性认识,结合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剖析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内涵,辨析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的主要差异,明确新型举国体制的边界向度、参与主体与组织方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于喆  张铭慎  郑腾飞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重构科技创新领域的治理机制,是攻克"卡脖子"等科技难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既要提升市场增进能力,以弹性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创新发展需求,又要提升控制动员能力,以创新的方式获得跨域解决方案,并实现效率的优化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围绕建立组织更灵活、协调更顺畅、管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的体系架构这一主线,按照"建构—协调—管理—评估"流程式逻辑,对组织模式、协调模式、管理流程和评价标准做出适当改变,推动广泛的网络接入、普遍的资源共享、快速可测量的评估标准,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安全性的增强,适应不断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炜  唐路路  孙泽华  邵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家发展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核心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选择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飞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核心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继而采用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杜传忠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集中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有利于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以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瑞峰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面,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寻求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度和效度的双突破,并在资源配置主体关系、科技创新目标特征、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以及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等方面呈现新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实践应用围绕资源配置主体的公私关系理论形成三大模式,分别为以美国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全面主导模式,以欧洲伽利略计划为代表的公私合营模式,以及以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为代表的公私联盟模式。运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必需的前置性条件,即科技攻关目标具有公共性、必要性、紧迫性,既有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任务所需的资源配置要求,并在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上符合特定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明晰科技创新的任务目标,科学运用政府与市场高效协同的复合创新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数字化科研范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翔   王宇琳   张明喜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任务的重大制度安排,厘清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多元投资主体关系对于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归纳不同实践场景下多元投资主体的基本格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心性、核心边缘分析和密度分析手段,对多元投资主体的网络结构、网络中心度以及网络的整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能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各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等流动加快,各投资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雷小苗  
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现代科技强国的战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既传承了传统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内核,又在力量、方式、导向三方面有所不同,增加了多元化的"市场力量"和可统筹的"外部力量";"政府主导"转向"政策引导";"产品导向"转向"商品导向"。科技新型举国体制遵循的理论逻辑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但模式各异。发挥我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协同配合;治理体系与创新体系双轮驱动;体制改革与模式转型同步推进;国际合作与自立自强相互促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哲  苏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作为市场机制下的公共治理方式,与以往的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面临着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到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从产品导向到商品导向,从注重目标实现到目标与效益并重的三大转变。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分析,本文从项目决策机制、项目责任机制、研发组织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预算与成本控制机制、绩效评价机制、进入与退出机制、政策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实施举国体制应关注的制度框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瑞博  刘芸  
新型举国体制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党的伟大历程,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作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面临着“融合科学”的新范式、“三跑并存”的创新格局和美国“小院高墙”科技封锁战略等新挑战和新要求。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培育未来产业的必然选择,核心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度障碍,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不断集聚和整合全球创新要素,形成协同创新的系统合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廉思秋  高山行  舒成利  郝志阳  
如何有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性创新,彻底打破国际技术封锁,抢占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是困扰中国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难题。本文首先从历史发展视角评述中国新型举国体制。其次,依托创新国家意志论,以全面触发高新技术突破性创新为目的,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双轮"驱动为背景,通过划分高新技术类型(重大战略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构建"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囊括政府、国辖组织、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的‘扇形’触发模式"。最后,依托"扇形"模式,从创新动机、创新能力、创新权责利分配3个方面详细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创新的产生。文章构建的触发中国高新技术突破性创新的"扇形"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的特色制度优势,为政府和市场创新主体参与触发高新技术突破性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和管理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勇军   张新培  
对近20年中国一流大学研发投入分析发现,举国体制下大学研发投入的运行处于三重张力关系下:一是规模上,存在投入增长周期性与科学研究长期性的冲突;二是结构上,存在大学知识生产“应然”与“实然”的错位;三是绩效上,存在研发投入当期性与产出滞后性的矛盾。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探究其内在逻辑,这三重张力关系是控制性多层行政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适当弱化控制性多层行政主导的制度惯性,强化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地位,兼顾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式研究,以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研发投入的平衡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宜泽   胡鞍钢  
新型举国体制是“国之利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首当其冲的是正确把握它的隐含前提,即笃定的共同意愿、合理的目标体系和强大的国家能力。这三者是新型举国体制实践合力效应、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的产生源泉。它们分别表现为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国家意志的统一,总体性目标与部门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的统一,以及一般性国家能力与特殊性国家能力的统一。脱贫攻坚是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的生动写照,它的巨大成功充分印证了意愿、目标与能力三大前提之于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的不可或缺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李吉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创新形式,既不同于中国过去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各类资源的举国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依靠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体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优越性造就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新型举国体制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