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6)
2023(3820)
2022(3144)
2021(2864)
2020(2329)
2019(5227)
2018(5087)
2017(9607)
2016(5221)
2015(5858)
2014(5686)
2013(5833)
2012(5351)
2011(4900)
2010(4993)
2009(4964)
2008(4990)
2007(4746)
2006(4261)
2005(3988)
作者
(15853)
(13237)
(13130)
(12611)
(8368)
(6166)
(5772)
(5037)
(5019)
(4776)
(4638)
(4424)
(4417)
(4189)
(4088)
(4009)
(3834)
(3803)
(3768)
(3584)
(3338)
(3200)
(3137)
(3109)
(3034)
(2990)
(2844)
(2756)
(2600)
(2558)
学科
(25693)
经济(25676)
(20556)
管理(17094)
(15280)
企业(15280)
方法(11729)
数学(9591)
数学方法(9530)
(8620)
中国(8407)
农业(6447)
业经(6125)
(5800)
技术(5704)
(5383)
劳动(5364)
(5244)
理论(5143)
(4973)
贸易(4968)
(4860)
(4274)
(4073)
教育(3937)
地方(3765)
(3724)
财务(3714)
财务管理(3711)
(3680)
机构
大学(85385)
学院(84203)
(37674)
经济(37071)
管理(32007)
研究(28079)
理学(27396)
理学院(27118)
管理学(26757)
管理学院(26595)
中国(21065)
(18013)
(16749)
科学(16743)
(14280)
财经(13617)
(13010)
(12862)
研究所(12850)
(12348)
经济学(12285)
中心(12060)
(12044)
师范(11974)
北京(11341)
业大(11292)
经济学院(11047)
(10208)
财经大学(10026)
农业(10021)
基金
项目(52637)
科学(42331)
研究(40447)
基金(38401)
(33157)
国家(32862)
科学基金(28189)
社会(26906)
社会科(25562)
社会科学(25557)
(20268)
基金项目(19556)
教育(17954)
(17100)
自然(16615)
自然科(16251)
自然科学(16247)
自然科学基金(15971)
编号(15934)
资助(15617)
成果(13432)
(11990)
重点(11725)
国家社会(11658)
(11592)
(11449)
课题(10931)
创新(10765)
人文(10554)
教育部(10487)
期刊
(41404)
经济(41404)
研究(27318)
中国(19202)
(13934)
管理(12958)
学报(12939)
科学(12257)
(11513)
教育(10244)
大学(10173)
学学(9443)
财经(8308)
农业(7935)
技术(7493)
(7276)
经济研究(6555)
业经(6489)
(6364)
金融(6364)
问题(5971)
科技(5854)
技术经济(5427)
(5072)
论坛(5072)
(4914)
图书(4601)
(4566)
(4338)
理论(4177)
共检索到129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伯海  
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加以批判;把剩余价值、剩余产品完全归功于活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上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因此,科学技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冠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洁明  王岩  
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在于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和“价值” 的内涵及“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因素差别。在此基础上推论可知,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具有平均性质的简单劳动,它融入了当前社会已经普及化的科学技术因素,而复杂劳动则融入了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因素,后者创造着多倍于前者的价值量。从动态的角度讲,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原来的复杂劳劝转变为当前的简单劳动,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科学技术因素是通过融入劳动力之中影响劳劝耗费量来影响价值量的,它本身不创造价值,也不通过包含着科学技术因素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即使在“无人工厂”生产形式下也是如此。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建斌  杨思远  
科技进步对商品生产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现有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创新产品。囿于历史局限性,传统劳动价值论只考虑到第一种形式。在创新时代,我们应该结合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一般性和创新产品这一科技进步新形式,实现传统劳动价值论向现代的转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谷书堂  
本文讨论了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作为分配关系的价值决定之间的关系,表明如何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解释当前我国的现实问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左大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用于交换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自《资本论》出版以来,经济学界围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论争。根据这100多年来经济学研究的全部成果,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新城  
加深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首先要弄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意。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 ,但这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情况、新问题 ,得出新的结论 ,而不能抛弃其基本原理。其次 ,要把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 ,如价值生产与使用价值生产、价值构成、价值分配等区分开来 ,搞清楚这些概念的不同含义 ,不要混淆在一起使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项伟大成果 ,在革命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动员和教育作用 ;但是在经济建设时期 ,该理论的历史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相脱节 ,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即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缺乏解说力 ,甚至还会导致对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路线的抵触和否定。应当重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经济学价值学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伟  
劳动和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个命题应深化认识。劳动和价值的社会现象形态就是商品市场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对生产劳动和价值决定的理论给予新的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秦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适应十九世纪无产阶级斗争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历史情况有很大不同。本文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如何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 ,使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谈了几点认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玉长  
本文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三个问题。首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劳动经历了物质劳动、服务劳动和知识劳动三种形态 ;其次 ,与劳动价值形态演进相适应的是劳动价值论也在逐步深化 ,并对各种劳动形态创造价值进行了解释 ;第三 ,本文对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依据进行了客观评价 ,并指出了其失误所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陶生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对生产要素的产权(包括最终产权—所有权和法人产权—经营权)按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震  
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现实合理性,但现阶段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存在重大局限和误区。目前,社会贫富悬殊和利益对立是分配体制安排和理解不当的结果。只要找到分配理论的问题所在,矛盾就可以解决,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让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确立利润分享和劳动产权制度。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璐  
智能革命驱动下的“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无人化”生产使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而企业所获利润却不断增加,所形成的活劳动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无人化”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无人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始终在场、“无人化”生产中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可以解释“无人化”生产这一经济现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骏民  李宝伟  
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财富是经济过程的目的,那么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马克思本人的现点就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财富是土地、劳动、资本物共同创造的。如果经济的目的不是物质的,而是价值的,那么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理论都要重新考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