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92)
- 2023(18079)
- 2022(15191)
- 2021(13944)
- 2020(11952)
- 2019(26813)
- 2018(26500)
- 2017(50576)
- 2016(27243)
- 2015(30196)
- 2014(29570)
- 2013(29572)
- 2012(26806)
- 2011(23652)
- 2010(23669)
- 2009(21999)
- 2008(21676)
- 2007(19157)
- 2006(16773)
- 2005(14981)
- 学科
- 济(113372)
- 经济(113212)
- 业(103141)
- 管理(94351)
- 企(90607)
- 企业(90607)
- 方法(55202)
- 数学(46013)
- 数学方法(45556)
- 财(38675)
- 农(34788)
- 业经(32786)
- 中国(28193)
- 制(26315)
- 务(25948)
- 财务(25894)
- 财务管理(25846)
- 企业财务(24581)
- 农业(24305)
- 技术(23958)
- 贸(23914)
- 贸易(23901)
- 易(23361)
- 和(18400)
- 地方(18355)
- 体(18335)
- 学(18210)
- 划(18173)
- 理论(18017)
- 银(17718)
- 机构
- 学院(386690)
- 大学(384973)
- 济(162869)
- 经济(159780)
- 管理(156821)
- 理学(135822)
- 理学院(134506)
- 管理学(132514)
- 管理学院(131786)
- 研究(122266)
- 中国(96300)
- 京(79279)
- 财(78027)
- 科学(74090)
- 农(69638)
- 财经(61773)
- 所(60499)
- 业大(59592)
- 江(58375)
- 中心(58134)
- 经(56371)
- 农业(54931)
- 研究所(54522)
- 经济学(49828)
- 北京(48737)
- 财经大学(45905)
- 经济学院(45277)
- 州(45273)
- 院(44164)
- 范(43986)
- 基金
- 项目(263210)
- 科学(209505)
- 基金(195195)
- 研究(188701)
- 家(170782)
- 国家(169334)
- 科学基金(147244)
- 社会(122923)
- 社会科(116798)
- 社会科学(116767)
- 基金项目(103437)
- 省(102697)
- 自然(96470)
- 自然科(94338)
- 自然科学(94312)
- 自然科学基金(92728)
- 划(86115)
- 教育(85959)
- 资助(78860)
- 编号(73765)
- 重点(58779)
- 部(58537)
- 成果(58366)
- 创(58101)
- 发(55280)
- 创新(53807)
- 国家社会(52037)
- 制(51685)
- 业(51334)
- 科研(51156)
- 期刊
- 济(174447)
- 经济(174447)
- 研究(106993)
- 中国(74937)
- 财(64661)
- 农(63613)
- 管理(61437)
- 学报(60982)
- 科学(56543)
- 大学(47136)
- 学学(44848)
- 农业(43139)
- 融(36640)
- 金融(36640)
- 技术(35757)
- 教育(31609)
- 财经(31312)
- 业经(29589)
- 经济研究(27517)
- 经(26835)
- 业(25551)
- 问题(23114)
- 技术经济(21303)
- 贸(20201)
- 科技(20019)
- 版(18795)
- 财会(18260)
- 世界(18244)
- 统计(18041)
- 商业(17877)
共检索到571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钱龙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制造业细分行业科技服务渗透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科技服务渗透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服务渗透促进了制造业技术进步,但作用强度不尽如人意;科技服务业的创新贡献在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差异较大;本土科技服务与进口科技服务对制造业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激励作用,且前者比后者的创新促进效应更显著;科技服务对制造业的创新激励存在明显的本地化效应,本土科技服务与进口科技服务在制造业创新过程中存在互补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本土科技服务对进口科技服务的消化吸收再利用能力。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投入产出 制造业 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钱龙 何永芳
利用WIOD数据库测度了中国服务业制造化水平及其产业绩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制造化对服务业产业绩效具有抑制效果,中低技术制造化阻碍服务业产业绩效改善,高技术制造化促进服务业产业绩效提升。深入高技术制造化内部发现,以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服务业机械制造化,以ICT技术为代表的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化,均有利于服务业产业绩效提升,其中以ICT技术为代表的服务业制造化正向促进作用最大。服务业应该加大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增加对高技术制造业采购和使用将有助于自身效率改善和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晓华 刘慧
本文通过修正Antràs et Al.(2012)模型,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环节偏好的新测度工具,在测度出1997-2011年34国8类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上游度的基础上,就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的环节偏好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生产环节时,兼备"量增"和"质升"两种功能,且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的"质升"功能具有"最优环节",该环节多位于各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上游度的"中值"区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以远离"最优环节"的形式支持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呈现一定的粗放型使用特征;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资本市场并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 马风涛
利用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服务增加值比例进行了测算,大部分制造业产品的服务增加值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内服务增加值比例在1995~2011年间呈现波动特征,而国外服务增加值比例的增幅较为明显。电气和光学设备产品的国内外服务增加值水平显著提高,其中批发贸易和经纪贸易、金融业、设备租赁及其他业务贡献的增加值较高,但还有提升空间。面板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国内外服务含量均能显著提升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制造业部门应继续提高产品的国内外服务增加值比例,积极利用国内外服务产品的中间投入,提升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凯
文章利用中国1992-2007年以及美国1972-2009年间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制造业、服务业、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服务投入率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而中国1992年以来服务业的服务投入率稳定不变,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甚至有所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服务业增长仍缺少来自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间需求的强力拉动,这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政策不仅要扩大供给,更应充分释放和激活国内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以扭转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以及营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环境,这应该成为政策制订的着力点。
关键词:
服务业 投入率 产业关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伟达 冯小康
文章基于我国1987、1992、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选取13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和历年的生产者服务业细分行业,运用完全消耗系数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演化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化的工业化阶段已基本完成,信息化阶段正在逐步深入。相比于美国,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较低,而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却偏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黄莉芳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根据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资料剖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对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关系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变化特点,并就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关联关系进行了对比。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较差的现状,提出结合行业特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契合度。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军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群慧 霍景东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1995~2009年主要制造业国家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宏观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服务业相对生产率、经济自由度、人力资本水平、创新能力、制造部门进口和出口比重等对制造业服务化产出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制造业附加值率、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强度等因素对制造业服务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服务部门创新,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化 投入产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马风涛 王颖
垂直专业化指数可用来衡量一国或部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的大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考察垂直专业化的结构特征。本文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出口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分解为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以及来自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为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真实地位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马风涛 李俊
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解构分析,计算了制造业各部门产品在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发现多数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有所下降,但近年来有回升趋势。接着以纺织品部门和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部门为例,对其最终产品增加值的世界分布和各国各部门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发现日、美、韩、德、中国台湾省等经济体所贡献的增加值较高,同时发现国内服务业部门对制造业产品增加值的贡献较大。中国制造业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不断提升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及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较全面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模式和地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同期日本,其获益能力相对较低。(2)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均呈上升趋势,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不断加深。(3)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以后向模式,而日本制造业主要是以前向模式。(4)中国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最终产品为主,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生产环节,而日本制造业中国外增加值以中间产品为主,专业化于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5)中日两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间接增加值出口实现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后向和前向垂直专业化率指标,并据此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与方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2)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生产环节;(3)伴随着跨国生产分工的深化,中国制造业正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4)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生产环节,且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发展相对薄弱;(5)在四类技术类别制造业中,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高技术制造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6)相对于中国主要以后向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美国主要是以前向...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文府
本文运用最终产品增加值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解世界各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框架,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评估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增加值创造的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一定程度下降不等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在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过程中,尽管制造业最终产品本地增加值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波浪式变化轨迹,但是它一直远远大于出口贸易本地增加值比重,而且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所占份额呈稳步上升趋势。制造业中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的细分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低技术行业和中技术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少数高技术行业逐渐获得显示性比较优势;中国制造业生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按出口产品的最终吸收地及吸收渠道的不同对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1)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比例呈下降趋势,且是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不高;(2)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返回增加值比例的不断上升,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正向全球价值链中上游攀升;(3)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蕴含越来越多的国外增加值,意味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不断提高,但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的低端生产环节;(4)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多,但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发展却相对薄弱;(5)技术水平越高的中国制造业融入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